通济堰肇始研究

2016-04-07 13:07戴建君
四川水利 2016年2期
关键词:武阳蒲江水门

戴建君

(四川省通济堰管理处,四川 彭山,620860)

水利史话

通济堰肇始研究

戴建君

(四川省通济堰管理处,四川 彭山,620860)

通济堰创建年代众说纷纭,传统说依据《新唐书·地理志》认为通济堰由益州长史章仇兼琼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开创;近20余年学术界通过对通济堰异名研究,认为通济堰有六水门、蒲江大堰、馨堰、远济堰、桐梓堰、解放渠等称呼,并依据《华阳国志·蜀志》将通济堰开创年代分别上溯到东汉末年(220年)和西汉末年前(25年前)。本文通过对“六水门”之称的具体分析,依据《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史分册》,认为通济堰肇始于西汉景帝后三年(前141年),由蜀郡守文翁开创。

通济堰 创建年代 传统说 异名说 文翁开创

通济堰创建历史研究经历了传统说、蒲江大堰说、六水门说等三个阶段。本文研究认为,通济堰肇始于西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由蜀郡守文翁开创。

1 通济堰现状

通济堰是古代创建在岷江中游至今仍然发挥巨大工程效益的著名大型引水灌溉工程,主要功能是为灌区农业、工业、人蓄饮水、城市环保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水源和调节灌区区间洪水,灌溉成都、眉山两市的新津、彭山、东坡、青神四县(区)3.47万hm2(52万亩)农田。灌区有27家大中型企业、78家水产养殖场用通济堰水源。

灌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03°41'~103°55',北纬29°5'~30°27'之间。灌区南北长约75km,东西宽约12km,幅员面积888.6km2。工程由长417m的引水拦河坝,总、东、西3条干渠长98.47km,支渠65条长363.43km,斗渠304条长493.81km,支渠及以上各类渠系建筑物3786座组成。干渠沿岷江右岸平坝边缘与总岗山余脉长丘山交接之台南下。渠首位于四川省新津县城南,南河、西河与岷江汇流处,进口设计引水流量48m3/s,年平均引水量12亿m3。

2 创建通济堰传统说

通济堰之名始见于《新唐书》。通济堰创建时间的传统说法为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由益州长史、采访史章仇兼琼开。正式使用通济堰名为唐末与五代间,即公元907年。

传统说法依据《新唐书·地理志》:眉州通义郡彭山县“有通济大堰一,小堰十。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州西南入江,溉田千六百顷。开元中,益州长史章仇兼琼开”。大堰指干渠,小堰指支渠,邛江口即今新津南河汇入岷江之处,入江指通济堰尾水湃入岷江,千六百顷约合今1.07万hm2(16万亩)。同书又记蜀州唐安郡新津县“西南二里有远济堰,分四筒穿渠,溉眉州通义、彭山之田。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采访史章仇兼琼开”。通义县今不存,分别并入东坡区、彭山县境。众多的史家都依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以为通济堰乃唐开元时章仇兼琼创建。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出版的《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1994年版)“唐朝穿凿的更重要的工程是远济(亦称通济)堰。远济堰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由益州地方官吏章仇兼琼主持穿凿。它从新津邛江(南河)口引渠南下,长60km(120里),至眉州(今眉山县)入岷江,溉田1.07万hm2(16万亩)。到唐末,远济渠更名为通济渠,眉州刺史张琳加以整修和扩建,溉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史载达15000顷。由于两人在水利建设方面的贡献很大,所以后来有这样一首诗讴歌他们:前有章仇后张公,疏决水利秔稻丰。南阳杜诗不可同,何不用之为天工。”《都江堰》(1986年版)和《中国水利史稿》(1987年),也都肯定通济堰乃章仇兼琼所开。《中国水利史稿》(1987年)称赞章仇是“扩展都江堰灌区”“贡献最大”的治水人物,指明“远济堰就是通济堰”且“工程质量很高,至今一千二百多年,一直发挥效益”。新津、彭山、眉山旧县志皆持此观点。《重修彭山县志》称:“通济堰亦名远济堰,又曰桐梓堰”,并注明“蜀水经注新津县城南大江分支为桐梓堰”。《二十五史河渠注》(1990年版)附录姚汉源教授注释《新唐书·地理志》:于新津远济堰、彭山通济堰均注明五代时(907~906年)“合为一渠”。

3 通济堰异名说

通济堰在历史上曾称之为六水门、蒲江大堰、馨堰、远济堰、通济堰、桐梓堰,“文革”期间称解放渠,1983年恢复通济堰称谓。通济堰的异名研究在本文之前,曾分别将通济堰开创年代上溯至东汉末年(220年)和西汉末年(25年)前。

3.1 蒲江大堰是通济堰的前身

民国四年(1915年),彭山县水利委员徐元烈《条陈通济堰利弊》:“通济堰原名蒲江大堰,其时水祗能灌至彭之土堰而止。”著名水利史学专家谭徐明教授撰写的《四川通济堰》(1987年),根据我国岷江中游水利开发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晋穆帝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蜀志》于武阳县“有王乔彭祖祠,蒲江大堰,灌郡下,六门”,推断岷江中游水利开发早于唐代。按武阳县即今彭山县,郡指犍为郡。蒲江系岷江支流,发源于四川名山县境,经今蒲江、邛崃两县,接纳邛崃诸水后入新津界注入岷江。邛崃至新津段后称南河,古名临邛水、邛水,入岷江处又称邛江口。谭教授据北魏孝明帝(520年左右)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武阳县“此县藉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与常璩记载相近。而这个设有六水门的大堰,后世文献引宋人记载,认为即“眉州通济堰,自建安创始,溉蜀州之新津、眉州之眉山、彭山县田三十四万余亩。”《华阳国志》序言所记“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则成书至少在东晋永和(345年)以前,与东汉建安(186~220年)相距最多125~149年。谭教授认为:“宋人的说法是可信的。据此可以推断蒲江大堰是通济堰的前身,始建时期应在东汉末年建安时”。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史分册》(2004年版)“通济堰之名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但筑堰引水的历史可上溯至东汉建安年间(196年~219年)。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益州长史章仇兼琼大兴岷江中游水利,‘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州(今眉山)西南入江,溉田千六百顷’,建成后名‘通济堰’,实际是一次再建。”《农业知识》(四川信息巷):“通济堰,唐代四川地区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古称桐梓堰,又称远济堰。东汉末年始建,唐开元二十八(740年),剑南采访使章仇兼琼率众再建,自蜀州新津县邛江口开凿灌渠全长(60km)120里,有大堰10座,小堰4座,灌溉面积1700顷,取名远济堰。唐僖宗(873~888年)时,眉州刺史张琳又加以扩建,灌溉面积增至1.5万顷,改名通济堰。”(张琳扩建通济堰应为唐末907年,此处有误)。蒲江大堰之说,将通济堰的始建年代上溯了五百多年。

3.2 六水门是通济堰的前身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武阳)县下江上,旧有大桥,广一里半,谓之安汉桥。水盛岁坏,民苦治功。后太守李严凿天社山,寻江通道。此桥遂废。”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考古学博士罗开玉《诸葛亮、李严权争研究》:“李严的另一政绩,是对蒲江大堰‘六水门’的大修。蒲江大堰,六水门,以后又叫通济堰、通津堰、远济堰、馨堰等。”“李严见此,即率百姓开凿天社山,‘寻江信道,此桥遂废’。天社山,即今新津县城边上的老君山。这‘寻江信道’能替代桥梁,实是拦江大坝,能开闸放水,坝上可供人行过江。换言之,李严还重新修筑了‘六水门’枢纽工程,使其能连接江的两岸。另外,这大坝既然可替代‘县下’的过江大桥,也证明当时蒲江大堰枢纽位于蒲江口附近,与唐代以后,即现在的位置大不同。”

《四川省水利志》(1988年版)据唐代李吉甫力作《元和郡县图志》彭山县“馨堰,在(彭山)县西南二十五里。拥江水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公孙述僭号,犍为不属;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战于六水门,是也”。与“大江,一名汶江,亦曰导江,在县东七里。”的记载,认为“江水南流,则西南二十五里无江,如按古代习惯以大江东流,则馨堰当今新津通济堰首,方位、里程均合。公孙述据蜀称帝,时为东汉光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则开六水门、修通济堰不迟于西汉末年,何人创修无考。”同书在(通济堰·解放渠)一节中也指明,既然汉光武元年“已有六水门,则当在西汉时已有此堰(指通济堰)”,“六水门故址,应在今新津县邓公场(现通济堰渠首)”。

《通济堰志》(1994年内部版)据《华阳国志·先贤仕女总赞》载:“朱遵,字仲孝,武阳人也。公孙述僭号,遵为犍为郡功曹,领军拒战于六水门,众少不敌,乃埋车轮,绊马必死,为述所杀。光武嘉之,追赠复汉将军,郡县为立祠。”灌区诸县旧县志对朱遵其人均有简要记载,或称县“有朱遵祠”(民国《眉山县志》),或云“县旧有埋轮桥”,“即朱遵埋轮处”(《重修彭山县志》),或追赠将军及“郡县立祠”事(民国《眉山县志》),言之凿凿,显非虚构。又据清乾嘉年间在四川任知县达31年之久的李元所著《蜀水经》载:“桐梓堰即《华阳国志》蒲江大堰,灌郡下六门也。”《蜀水经》出书于嘉庆五年,对四川历代江河源流、水系变迁,以及当时的水利设施,均有介绍,应属可靠。且《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1987年版):四川通济堰也载有“新津南至乐山,岷江干支流上自古多渠堰水利。西汉时彭山西南20里岷江上有大堰,开六水门灌田,后名馨堰。”此书所载方向、里程虽然有误,但推断六水门“开”于西汉(25年前)则无疑是正确的。六水门一说,又把通济堰的始建年代上溯了两百年左右。

4 文翁开创通济堰研究

近二十年来史学对通济堰在西汉时业已存在,始建时间应不迟于西汉末年的研究成果,已被当代许多水利史学专家、学者认同。而六水门、蒲江大堰、馨堰、远济堰、通济堰、桐梓堰,称谓虽多,实则一堰,或通济堰异时之异名。尤其是“六水门”的线索为表明文翁于西汉景、武间开凿通济堰提供了研究素材。

4.1 资料

4.1.1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长江水利史》(1990年版):“西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在武阳县(今彭山县东)引岷江水筑大堰,开六水门灌溉。”

4.1.2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史分册》(2004年版):“西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在武阳县(今四川彭山东)引岷江水筑大堰,开六水门灌溉。”

4.1.3 《华阳国志·蜀志》(晋·常璩,345~356年著)武阳县:“有王乔彭祖祠,蒲江大堰,灌郡下,六门”。同书:“孝景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

4.1.4 《水经·江水注》(北魏·郦道元,520年著)武阳县:“此(武阳)县藉江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

4.1.5 《四川省水利志》(1988年版)据唐代李吉甫力作《元和郡县图志》彭山县:“馨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拥江水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公孙述僭号,犍为不属;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战于六水门,是也”。同书卷三在(通济堰·解放渠)一节中也指明,既然汉光武元年(25年)“已有六水门,则当在西汉时已有此堰(指通济堰)”,“六水门故址,应在今新津县邓公场”。

4.1.6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1987年版)四川通济堰:“新津南至乐山,岷江干支流上自古多渠堰水利。西汉时彭山西南20里岷江上有大堰,开六水门灌田,后名馨堰。”

4.1.7 《都江堰美学特征》(朱万河/文):“汉,文翁‘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开新渠‘通漕西山竹木’,修通济堰,造万水池。”

4.2 推论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史分册》(2004年版)第160页“通济堰(四川)”认为“筑堰引水的历史可上溯至东汉建安年间。”如果“六水门”是通济堰的前身,那么同书第16页“西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在武阳县(今四川彭山东)引岷江水筑大堰,开六水门灌溉。”文翁筑的这个大堰可以推测认为是通济堰。

4.3 文翁开创通济堰的可能性

4.3.1 文翁是西汉著名的水利专家

文翁(生卒不详),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龙舒(今安徽舒城)人。班固《汉书·地理志》:“景、武间,文翁为蜀郡守,教民读书法令”。官学始祖,前141年创办“文翁石室”,是中国历史上创办国立学校的第一个人。《华阳国志·蜀志》:“孝景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翁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頃。”《四川水利志》(1988年版):“文翁穿湔江口兴建引水渠,创建了灌溉繁县(今彭县南部及新都一带)1700顷(约合12万亩)农田的灌区,成为历史上最早扩引都江堰水源的功臣。在蜀时又曾采用竹木材料修筑陂塘,发展小型水利,文翁终于蜀,吏民为之建立祠堂,春秋祭祀不绝。”《都江堰水利志》(1983年版):“文翁,因其重视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生产,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岷江志》(1990年版):“西汉蜀郡守文翁曾仿此扩灌湔江干渠。”表述文翁水利创举的例证还很多,这些佐料都充分证明了文翁是西汉的水利专家无可非议。

4.3.2 文翁开凿通济堰

4.3.2.1 文翁具备开凿通济堰的条件

“善政莫大乎水利”。如前所述,文翁任蜀郡守间是水利建设的热心人。充分说明文翁具备开创通济堰的可能性。

4.3.2.2 文翁在开创蒲阳河的同时,开凿了通济堰

据《中国水利百科全书》(1990年和2004年版):“西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在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引岷江水筑大堰,开六水门灌溉。”

第一、在岷江流域筑湔堰。“湔堰”是都江堰的古称。《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的都江堰》(冯广宏/文):“李冰建设的都江堰工程,以航运为主,到了汉代,农田灌溉的需求大增,扩建引水干渠势在必行。景帝末年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在蜀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修建石室兴学,二是《华阳国志》所说的“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据都江堰古称湔堰及《水经注》所称“湔溲”推测,应直接从堰首开渠引水,渠线偏北沿高地行进,兼用岷江和湔江两处水源。汉代繁县包括今彭州及新都的一部分,面积较大,而偏北耕地地势较高,推测文翁所开应为今蒲阳河(即都江堰内江向人民渠输水的干渠)高地灌渠,灌溉繁县的1700顷农田,约相当于现在的0.8万hm2。”

第二、在武阳县(今彭山县)引岷江水筑大堰,开六水门灌溉。通济堰位于西汉武阳县境,在南河入岷江口引水,现灌溉新津、彭山、东坡、青神3.47万hm2(52万亩)农田。所称“地理位置”和“大堰”均相吻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今蒲阳河)”,“在武阳县引岷江水筑大堰,开六水门(今通济堰)灌溉。”是两个不同地方的水利工程。

4.3.2.3 文翁开凿通济堰肇始的时间应为公元前141年

史料对文翁在蜀任职的时间记述不一。班固《汉书·循吏传》记为“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班固《汉书·地理志》记为“景、武间,文翁为蜀郡守。”景帝(前156年~前141年),武帝(前140年~前87年);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为“孝文帝末年(公元前157年以前),以庐江文翁为蜀守”;李焘《新修四斋记》记为“及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诏天下郡国皆立学宫”。本文采用《汉书》说法,参考宋代宋祁《府学文翁祠画像十赞·文翁赞》“一年而业/二年而儒/五年大成/家诗户书”和1997年《成都石室中学简介》“公元前143年,蜀郡守文翁上任后继续整修都江堰扩大了水利工程。”之说,本文推论认为:文翁约于公元前143年到职任蜀守,景帝末(景帝后元三年暨公元前141年)开凿通济堰,距今已有整整2155年历史。

〔1〕通济堰志编辑委员会.通济堰志(内部版).

〔2〕郑连弟,谭徐明,蒋 超.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史分册,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11(第一版).

〔3〕班固《汉书》.岳麓书社,1993.5(第一版).

〔4〕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都江堰志.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12(第一版).

S279.2(271PS)

A

2095-1809(2016)02-0065-04

猜你喜欢
武阳蒲江水门
英雄群像、历史真实与“出圈”营销——多方位解析《长津湖之水门桥》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过水门
飞机“过水门”仪式
白水青菜面
自家农场一年销售2000 万 还把蒲江丑柑卖到北美 他是怎么做到的
乡建背景下乡土建筑植物景观探究——以蒲江明月村为例
早市名茶 蒲江雀舌
武阳春雨 茶如其名
蒲江红心猕猴桃种植农业气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