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产业化视野下的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

2016-04-07 13:25林戈尔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才音乐艺术

林戈尔

论音乐产业化视野下的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

林戈尔

当今我国的音乐产业已形成纵横交织、上下游呼应的产业综合体系,且由于近年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各种新技术对产业业态的现代化升级,都对新时期下我国的高等音乐院校的人才教育、专业培养方向、科研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提升要求。本文就是在这种产业背景下,通过“转换教育观念”、“优化课程体系与拓展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来深入探讨当下的高等音乐教育如何主动顺应社会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要求,进行多样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及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音乐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双效共赢。

音乐产业 音乐教育 现代技术 “互联网﹢”

2015年12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历时两年,充分吸收了音乐业界内各层面意见的政策性文件,将“音乐产业”及其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放置到了我国音乐文化发展事业的空前高度,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音乐产业综合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性纲领。该《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的音乐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契机,这也为高等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科研及艺术实践等方面,提出了要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新要求和新的发展机遇;21世纪是一个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流媒体、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已经深刻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及学习方式,而现代化的高等音乐教育,也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焕发出新的发展魅力与勃勃生机。因此,在当今高等音乐教育当中,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实现传统高等音乐教育和现代技术的多样融合,构建数字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探索教育公共服务的新方式,也成为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命题。

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所在的院校,以及在艺术院校多年的管理及教学经验,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在音乐产业化视野下,新时期的高等音乐教育如何主动适应社会与经济的新发展、如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与调整教学思路和内容,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现实需求,进行多样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从而实现高等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转换教育观念适应音乐产业新需求

音乐产业是以市场化的方式,通过生产音乐产品和提供音乐艺术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如今它已形成一个纵横交织、上下游相互呼应、各环节要素相互支撑的综合产业体系。围绕着音乐产业,不仅衍生出音乐创作与录制、出版与发行、版权交易、演出与文化推广、教育培训、音乐衍生产品等纵向产业链,而且也衍生出音乐与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硬件播放设备、乐器生产等的横向产业链。而作为这个综合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源动力和基石,高等音乐教育与音乐产业有着浑然天成的联系。多年来,高等音乐院校不仅是音乐产业链中音乐创作、文化推广、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重要参与者,而且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的大批专业音乐人才中,部分人才也早已成为推动音乐产业发展的坚实力量。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音乐产业结构也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的深入,正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在这些新技术的影响下,音乐产品形态、音乐销售模式、音乐消费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传统音乐产业链不仅被重新整合,而且还呈现出与信息产业、网络产业、电信产业等其它高新技术产业融合的趋势,并不断萌生出新的产业形态。这些音乐产业的新发展,不仅对于高素质的数字音乐人才,以及音乐创意、音乐产品开发、音乐编辑与制作等方面的新型人才产生了巨大的产业需求,而且对我们现有的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专业音乐人才,也提出了专业方向更加复合化、专业能力更加综合化、专业学习内容亟待更新等方面的新要求。

诚然,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虽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不断地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但是,从近些年的办学效果与高等艺术院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与文化需求,主动服务于音乐产业发展及建设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教育观念差距,及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节的情况。例如,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从来在专业上,都分得过细、过于单一。这种专业划分虽培养目的明确、培养对象的针对性强,易于较早、较成功地培养出“高、精、尖”的专业音乐人才,但是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科教学及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且半衰期较以前大幅缩短,如果在高等教育之初,就一定程度地局限了学生的知识面及知识结构,无疑会影响其将来专业发展的视野与深度。

而且,针对这种专业细分的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多在课程设置、教学对象与内容上,以培养专职演员与继承性音乐人才为主,因此多只能满足社会对表演性音乐人才的部分需求。但是事实上,社会及音乐产业对专业音乐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在音乐产业中就需要大量能够胜任数字化技术的专业音乐人才。再如,在音乐产业链中的音乐产品营销与推广方面,又需要懂得艺术市场运营规律、商业运作手段等知识的经济型或市场型的专业音乐人才。此外,音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音乐创意人才的智力支持。音乐创意不仅是音乐产品的灵感之源,而且也是推动音乐产业持续发展的活力源之一。没有音乐创意人才优秀的创意构思、闪光的才华,和前瞻性眼光与综合化的整合才能,好的音乐产品的产生就根本无从谈起,而且势必会影响我国的音乐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提升的高度。因此,培养具有多种知识储备的高素质创意音乐人才,也是高等音乐教育为音乐产业提供良性支持的重中之重。

当今的音乐产业已随着新技术的深入及产业链整合,与传统音乐产业今非昔比。可是我们现今的高等音乐教育,面对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断层。这也造成了一方面我们的毕业生就业率不甚理想;而另一方面,我们音乐产业链上的各种企业和单位,却十分缺乏真正所需要的“接地气”的实用性人才的尴尬境地。因此,适时转换教育理念,主动在高等音乐教学层面,适应新时期下社会与音乐产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设置,是现今高等音乐院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音乐产业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优化课程体系与拓展教学内容并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音乐产业迎来蓬勃发展机遇之时,破解因人才培养相对滞后而带给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顺应音乐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及畅通性,则在高等音乐教育层面,采取对当下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及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适时调整与拓展,无疑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在优化课程体系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在思路上要有两个主要的调整:其一,“技术型”向“综合型”课程体系的转换。一直以来,高等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都较为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训练(如演唱、演奏技术训练等);而且,学科之间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也相对独立,较为缺乏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这种偏“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效果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也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多只有某种技术或理论知识,且对社会的适应口径过于狭窄。其二,“单一型”向“复合型”课程体系的转换。当今社会对人才个人能力的要求,已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一专多能”实际早已成为社会认定大多数人才所采用的基本标准之一。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音乐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在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其他多种能力,如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组织和社交能力等。此外,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学科间的融合与跨界还在不断形成新的学科研究领域,这就迫使高等教育必须改变单一学科学习的不利之处,增加现有课程体系的知识复合度与更新度,强调对学生的教育要广博学习、扩大知识面,使培养的人才拥有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模式。而这种学科发展要求,实际刚好也与当今新技术深入及产业链整合下的音乐产业,对新时期人才所产生的新需求恰好契合。

在调整课程的阶段性安排方面,可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对其除了进行专业技能为主的培养以外,还要进行艺术类通识课程和基础知识的前期培养;第二阶段在继续加强其专业技能提升的基础上,从以基础学习为重心逐渐转向拓展知识结构、丰富艺术视野为重心,这个阶段主要通过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开设系列、丰富的选修课程来进行补充;第三阶段着重对大学高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并对其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及相应训练。通过安排多样化的社会艺术实践课程,训练其对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使其在毕业前能够初步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化人才要求。

在课程内容的拓展方面,笔者认为要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对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课程比例。在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21世纪,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这些技术的应用,特别对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是对高等音乐人才融入信息化时代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其变革认知方式、思维模式,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的有效途径。此外,在音乐领域中,现代技术实际早已对当今音乐的制作、表演形式、欣赏方式、创作观念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改变,因此在课程内容中,加大学习和有效利用这些新技术能力的课程,并与音乐各专业有机结合,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同时获得其专业发展新生动力。第二,增加含有学科交叉、新兴学科的课程内容。顺应音乐产业综合体系的快速发展及新技术对音乐本体所带来的融合化发展趋势,在现有课程体系中需适时增加与之相附和的系列课程。如,当今音乐作品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数字化多媒体传播,这就需要音乐院系调整原有表达习惯,在学科交叉方面,拓展音乐的视觉传达、表演形式及舞台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以帮助我们培养出的音乐人才,能够面对新的市场选择和要求。再如,为满足音乐产业链对音乐产品制作与开发、产品营销与推广、音乐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新兴学科人才的需求,除了需要我们积极增设新兴音乐专业外,还要在当下课程体系中,同步适度增加音乐主体课程以外的,如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的课程为之配套。第三,加大人文课程的比例。一直以来,高等音乐教育招生都采取了文化课降分录取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照顾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学生人文基础素质相对其他综合院校较弱的情况。然而,人文素质的欠缺,会影响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水平,妨碍其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局限其自身修养、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因此,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以培养艺术素质、审美能力、拓展艺术视野为目标,要加强人文类课程的建设与日常滋养。第四,大力建设“母语音乐”的课程内容。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不仅积淀厚重,而且熠熠生辉于民族音乐之林。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主要借鉴了德美大学以及前苏联大学的结构,所以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至今仍以西方古典音乐为教学主要内容,相反对本民族的音乐理论教学却严重不足。这就客观上造成我们的很多学生,在遇到本国的传统记谱、板式、润腔、民族调式等传统音乐理论时,应对得相当束手无策和缺乏课堂学习机会。西方经典音乐固然有许多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结晶,但在如今普遍尊重民族音乐文化多元性与个性化发展的当下,我们应该考虑主动放弃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和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要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内外兼修、融合多元的外来文化和本国音乐文化,尤其要着重增加对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才能在开放的全球性音乐文化中保持竞争力和独特的生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多样化艺术实践联动

近年来四川音乐学院首先结合办学实际,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已经在全院创新建立并推行“人才分类培养制度”。这个制度,主要包含了针对学生的不同人才水平——即,对多数学生实行的“合格培养”、对少数学生实行“尖子培养”,以及对个别学生实行“特优培养”的三级培养模式。事实证明,由于在教学之初,合理选拔和分流了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与配套师资,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励机制与淘汰制度的有效作用,不仅使我们的教学资源分配更加有效、教学培养对象更加有的放矢,而且对于营造学习气氛、培养拔尖人才,使精英人才脱颖而出,都具有很良好的现实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这项“人才分类培养制度”应该继续在今后的教学实际中得以贯穿及推广,但需在音乐产业化的新背景、新需求下,与时俱进地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与拓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新调整、新改进来得以深化。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其他方面,笔者认为现阶段高等音乐教育还需放下身段,主动走出高校,与音乐产业链相关的企业与部门,一同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开放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智力资源与社会产业资源、学校专业发展与当地音乐产业发展、学生就业方向与社会实际需求等实行有效对接,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音乐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双效共赢。开放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们主要可以采用这些人才培养措施,即,第一,企业定制。根据某音乐产业企业的具体要求,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为其定向培养所需的专门音乐技术人才;第二,校企联合培养。根据音乐产业所需的某类人才要求,筛选相关类音乐企业与部门,积极进行战略合作,并通过校企双方来共同配置部分高校课程教学内容,如请企业优秀专业人才走进高校专题化教学,或让我们的学生走进企业短期实训等等;第三,项目培养。依托有明确研究方向,符合音乐产业发展的项目,通过教师、项目组成员带领的实践教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的运用与转化能力。第四,创新创业。高校各院系要与企业、社会力量联合开办创新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大赛,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内容的各类社团,并积极引导各专业学生捕捉创业商机并参与其中。

艺术实践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程体系之外,辅以多样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而且也能使学生根据社会的现实需要,不断主动调整自身的学习与能力培养,从而在将来更好地适应和走向社会。因此,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当中,要提高对学生艺术实践的重视度,力争让每一位都能够参与到形式各异的社会艺术实践当中。笔者认为,对于多样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得以展开,即,专业性艺术实践——这个层次主要引导学生要结合自身专业,采用自由组合方式建立各种演奏、演唱、制作等专业发展小组,进行各类作品排演、创编、交流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及专业水平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公益性艺术实践——根据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安排,鼓励学生到中小学、社区、部队、社会福利机构、业余文艺团体等进行各种艺术实践。如,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依托学校推出系列民生音乐体验项目,或通过举办学生及学生团体为主的公益性演出、文化推广、各种音乐沙龙及义务辅导等活动,对当地文化建设进行形式多样的惠民服务,让学生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当地音乐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从而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互联网﹢”思路下的多数字化平台打造

在2015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决策层面制定的“互联网﹢”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倡导利用互联网平台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将各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有效结合,并在新的领域中创造一种更加高效、便捷、充满活力的行业发展生态。之后,在同年的7月,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针对教育行业也明确提出学校要利用教育服务平台、数字教育资源等,来探索网络化教育的新模式及教育对公共服务的新方式。因此,在这种国家发展战略的大力推进下,高等音乐教育应该响应国家和时代的发展要求,主动将我们教学、科研、创作中的优秀成果与资源,通过最新的数字化手段和新媒体传播方式进行转换,并通过各种网络化的互动学习平台、艺术资源分享平台、艺术文化服务平台来实现高校艺术成果的便捷传播与最大分享,从而对当地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产生更为广泛和直接的影响力与推动力。

在互动学习平台打造方面,高等音乐教育首先应该开启更多类型的云端课程,来丰富我们现有的音乐网络教学资源。可通过最新的数字化手段和新媒体传播方式,对教学实体中的优秀课程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改造、设立数字化选修课程系列、打造网上名师工作室、开展精品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工程,及引进国际优质音乐课程资源等方式,来构建内容更加丰富、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开放性在线课程体系。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对高校实体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有益的补充;而且也能使高等音乐院校在自身优质教学资源分配方面,实现对学生最大化地公平分配和整体有效利用。除了开放性在线课程体系建设之外,高等音乐院校要意识到互动学习平台,还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互动性”,要通过网络的开放、即时、共享等优势,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联合作用,逐渐建立一套新的教学与管理的互动模式。如,在平台的教与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增设师生、学生间“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单元,就某些教学问题提供即时深入切磋的机会;在学生的管理方面,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处理优势,对学生网络学习的在线、发言、心理等情况,进行跟踪化的全程管理。甚至,可以在学生的学分积累方面,对网络课程的学习给予适当的奖励性学分,由此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网络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在教学管理方面,可在互动平台上开辟“专题性”多教师互动教研、跨区域的专家联合教研等活动,以及利用教育大数据对互动平台的教学效果实施检测与综合分析,从而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平。

在艺术资源分享平台方面,高等音乐院校要积极将其学科建设、音乐创作、科研等方面的优秀成果进行数字化建设,并针对性地开辟多样化的艺术资源分享平台,提升其优秀成果传播的速度与辐射度,以及向社会效益乃至经济效益转换的效率。在具体的实施中,高等音乐院校可根据自身优势,通过建立其特色艺术成果资源库、地方音乐文化资料库、音乐专业翻译平台,及各种专业性音乐网站等方式来进行平台建设。其中,笔者认为对于“音乐专业翻译平台”的建设,应该较之其他资源平台应给予更多地重视与支持。因为,在国际化艺术交流如此频繁的今天,专业音乐翻译平台是我们与世界音乐同行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我们将现有优秀艺术成果推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专业音乐翻译工作,远滞后于其他专业的发展,而对其进行的专门化平台建设更是几近空白。

在艺术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高等音乐院校首先要加强对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服务意识,要认识到高校在传播高雅艺术与和谐文化建设方面,所应该发挥出地重要的人力与智力作用;另一方面,提升对公众的艺术文化的服务水平,可为高雅艺术的推广,培养和拓展出更多的音乐观众群体,并为音乐艺术市场的繁荣增添活力,同时也可为音乐产业的发展,培养潜在的客户群与消费需求。因此,高等音乐院校要积极开展面对公众的艺术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可以尝试在网络上建立公益性的艺术培训平台,为社会艺术爱好者提供免费的艺术培训机会,从而让他们有机会走近、甚至参与到高雅艺术活动当中;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建立高雅艺术的推广平台,并通过平台所推送的音乐知识介绍、音乐作品鉴赏、网上音乐会等内容,为社会音乐文化建设服务,并以音乐文化特殊的感染力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五、创建精品文化工程,助推四川音乐产业发展

众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表明,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更加依赖其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多样的发展空间与巨大市场潜力。这种新兴产业的结构纵深、社会辐射面较广,而且能够在带来多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提升社会文化内涵与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因此,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音乐产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度,也切实把音乐产业放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位置。

鉴于此,四川省政府在今年陆续召开了多次关于发展音乐产业的各项会议与研讨,积极建立专门的音乐产业研究中心,并出台了支持音乐产业的多项建设性意见与扶持政策,为促进四川音乐产业大发展构建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作为高等音乐院校,服务于当地经济与文化建设,向来是我们重要的社会责任之一。因此,四川音乐学院要在产业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积极为本省的音乐产业出谋划策、献计献力,并为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行多重助力。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四川音乐学院除了为音乐产业发展以及音乐产业链的顺畅,培养大量所需的相关产业人才之外,还应该将自身文化、人才、资源等优势转化为音乐产业发展优势,通过自身打造、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创建系列精品文化工程来助推四川音乐产业的新发展。

在系列精品文化工程的创建方面,我们可以着力从四个板块加以入手,第一,本土特色的音乐作品打造。音乐作品创作始终是音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想在音乐市场中立足,并对下游音乐产业链构成良性推动,则必须拥有质量上乘的优秀音乐作品。因此,川音要整合其音乐创作与表演的优势资源,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四川地域特色、民族风格,能够反映巴蜀文化底蕴,且符合时代特征与市场需求的优秀大型原创歌剧、音乐剧、交响乐,及其他多种形式的舞台音乐作品,并予以积极展演和国内外文化宣传推广,从而切实提高我省音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品牌化音乐项目的开发与推广。目前,四川省正在大力推进音乐产业的发展与现代化产业升级,重视品牌化音乐项目的开发与推广,也是为其拓宽产业发展新路径,寻求新的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四川省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其音乐不仅汇集了多种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与艺术成果,而且还有着相当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非物质音乐文化资源(如四川扬琴、四川清音、蜀派古琴艺术等)。所以有必要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技术措施,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来深度开发和提炼这些资源,将它们打造成为诸多个品牌化音乐项目,让其成为地方文化的特色文化、音乐旅游文化。再如,近期川音正在与成都市文化局和部分社会力量,根据史料和文献的记载,结合民乐器的研发与改制,来尝试“古蜀乐团”复原工作及曲目创编,那笔者深信此项目的一经顺利推出,无疑又会为四川省再多添一张音乐文化品牌的名片;第三,丰富的音乐活动与赛事举办。音乐产业是一种拉动性的产业,为其产业助添活跃度与经济繁荣活力因子,还可以通过举办丰富的音乐活动与赛事来助推。以每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例,由其催生出的音乐演出市场火爆、经贸洽谈会、旅游美食节、酒店交通经济等,都为当地的音乐产业与经济繁荣赢得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今后,川音在国际国内音乐活动与赛事举办方面,要在质量、规模、层次上更进一个台阶——要以国际化的视野打造一批特色音乐节、音乐季、音乐主题活动,并大力引入国际一流、国内一流、有市场、有品位、有水准的交响乐、歌剧等音乐类及综合艺术类节目,努力承办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各类音乐艺术赛事,来进一步提升川音及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第四,借力“成都城市音乐厅”建设,打造音乐坊特色街区。根据四川省及成都市大力发展音乐产业与文化强省战略布局的需要,以及逐步要把成都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音乐城市的重要举措。从今年起,成都市政府已开展对川音周边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街区的整体性规划与打造。并计划将来在这个区域内,以“成都城市音乐厅”为核心,以丝竹路为主轴,打造一条特色“音乐大道”,并以“三区五街七点①“三区五街七点”——“三区”即3个音乐产业集聚片区,包括教育培训区、创作制作区、民俗音乐区;“五街”即5条音乐特色街,包括乐器展售特色街、创作体验特色街、教育培训特色街、音乐文化特色街、酒吧娱乐特色街;“七点”即形成7个街头艺人表演点。”作为其功能拓展延伸。为了确保这项工作的功能拓展,川音要依托自身的文化艺术软实力,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丰富该域文化艺术气息,并与成都市武侯区联合打造川音附近的创意音乐坊,为其提供智力与人力支持。并通过学校的全资文化企业——川音尚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即将建成的城市音乐厅积极储备管理、运营、推广等方面的人才,力争把该区域打造成为四川音乐产业的核心区与产业标杆。

[1]茅中飞:《论数字时代新技术对音乐产业的影响》,《艺术百家》2007年第6期。

[2]王婷:《数字时代音乐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滨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

[3]居其宏:《产业化困境中的两难抉择和科学思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年第4期。

[4]吴娜:《音乐产业的春天就要来了》,《光明日报》2015年12月4日,第7版。

[5]孙海悦:《“十三五”末音乐产业产值将达3000亿元》,《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年12月1日,第1版。

2016-08-21

J60

A

1008-2530(2016)03-0005-07

林戈尔(1957-),男,国家一级作曲、二级教授,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四川成都,610001)。

猜你喜欢
人才音乐艺术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纸的艺术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