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日报》:辽东第一份党报

2016-04-08 22:31卜拙
共产党员·下 2016年2期
关键词:安东辽东陈云

卜拙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众日报》和胶东《大众报》的三批新闻干部随同10万大军挺进东北,来到安东(今丹东市)开创辽东地区的新闻事业。

白手起家创办《安东日报》

第一批新闻干部刘敬之、刘云沼、李干从庄河登陆进入丹东,在地方党组织安排下,接管了安东地方维持会主办的《辽东民报》及该报社20余人和所有设备。此后,又从辽东军区调来报务员,从山东招收青年学生,在社长陈楚的带领下白手起家,于1945年11月22日办起了辽东的第一份党报《安东日报》,社址在今丹东市二经街4号。

《安东日报》为四开四版,周六刊。报头题字是安东省副主席刘澜波所写。陈楚任社长,白汝瑗任总编辑,姜丕之任第二总编辑,刘敬之任总编室主任。《安东日报》第二期发表了刘澜波的创刊题词:“说老百姓的话,做老百姓要做的事,为东北人民大众的民主自治而奋斗。”据白汝瑗回忆,安东省委书记江华很重视办报工作,“除了开会对报纸宣传作指示外,并且找我们到他住处谈工作,给我们看中央的电报和文件,还到过报社和大家见面”。

1946年3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辽东省委,地址在本溪市,省委决定由陈楚带领新闻骨干创办《辽东日报》,《安东日报》改为安东省分委机关报。由于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国民党军队大举向东北解放区进攻,《辽东日报》未及出版,便于4月撤离本溪到了凤凰城,后又撤回安东。此时,安东省被撤销并入辽东省。从1946年5月6日起,《安东日报》与《辽东日报》合并出版《辽东日报》,期数接着《安东日报》续排。《安东日报》终刊时为147期。

《辽东日报》的责任与担当

从148期开始的《辽东日报》,版面由原《安东日报》的四开改为对开大报。

《辽东日报》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反映了人民要求和平、保卫解放区、捍卫抗日战争胜利果实的意愿。如5月7日,一版通栏标题为“保卫辽东保卫安东”。6月17日,报道了“一八四师潘朔端师长等来访安东,本市各界夹道欢迎,4万人举行欢迎盛会”的消息。8月15日,发表文章介绍了辽东军区部队一年来取得的辉煌战绩,“歼灭敌伪匪26000余,自卫战中毙伤俘蒋军18000多”。

《辽东日报》大力宣传民主政权建设,推动了减租减息、组织生产、扶贫救灾的有力展开。白汝瑗回忆说:“为了把辽东分局的领导思想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使报社发挥很好的指导作用,报社除了组织地方、军队干部写稿外,还组织了一批记者深入前线、基层进行采访……《辽东日报》对土地改革宣传报道的分量也很重,并注意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体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精神,及时纠正实际工作中的偏差,推动土地改革运动健康发展。”如8月22日,报道了“适应人民耕者有其田的要求,刘澜波副主席献出祖田,并将所得地租用以修建学校”的消息。9月4日,报道了“凤城县城厢区40户开明地主献田2.03万亩,安东县榆林乡34户开明地主献田4000多亩”的消息。

1946年10月24日,国民党军进占丹东,报社人员冒着枪林弹雨印完最后一期报纸《告安东人民书》,于当晚8时撤退,转移至吉林临江。

陈云同志关心指导报社发展

1947年春,在陈云等领导同志的关心下,一度停刊的《辽东日报》与1946年夏在通化创刊的《辽宁日报》合并,并于1947年5月18日转移到通化市继续出报。合并后的《辽东日报》为中共辽东分局机关报。期数仍接续撤出安东时的《辽东日报》。

陈云同志关心支持报社的工作。白汝瑗回忆说:“陈云同志十分重视报纸宣传,他经常叮嘱报社同志要领会党中央的路线、政策,注视和跟上全局的发展。不论在干部大会上讲话,还是我们到他那里谈工作,陈云同志对情况了如指掌,对形势分析的明确透彻,他的平易近人,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陈云深入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号召全党运用党报。1947年8月28日,陈云同志在辽宁省委群工会议上指出:“不论是开会、油印和铅印文件,都不如运用党报的作用大。运用党报推动工作的好处是:广泛、迅速、确实。”陈云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运用党报与通讯社的重要性,号召省党政负责同志有意识地抓住这一有力工具,加强军事宣传与土地改革报道,使党报通讯工作与军事斗争、群众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陈云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直接指导《辽东日报》成立工农通讯科,抽调20多名编辑记者负责专项工作。他还指示辽东军区组织“前线记者团”,赶赴战地进行采访。土地改革运动开展后,《辽东日报》又派出记者到土改“前线”去采访。1948年3月14日,《辽东日报》全文发表两次下乡开展工农通讯工作的总结材料,分5个专题,共一万多字。同时,在报纸上开设了《翻身农民》专版,从1947年10月21日起,到1948年6月6日止,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共发了152块专版,每版平均发稿17篇,合计150多万字。

陈云大力倡导学会握“笔杆子”的优良传统,亲自动手撰写社论。1947年11月,《辽东日报》发表陈云撰写的社论《是否超出范围》。12月中旬,陈云又撰写了社论《不要迷失方向》。此外,《辽东日报》还发表了陈云的重要讲话《群运基本问题》。陈云的秘书曾对报社记者讲,陈云给报纸写社论,每次完稿后,总要再工工整整地誊写一遍,为的是不给排字工人设置“拦路虎”。陈云曾说,历来追究报上错字的责任,都是一场糊涂官司,其实往往是“行书加大草”造成的。

团结紧张的办报岁月

《辽东日报》一直在枪林弹雨中发展,经受着战争和艰辛的考验,特别是在转移过程中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辽东日报》原记者裴志祥回忆道:“转移时气温经常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最冷时零下36摄氏度,凛冽寒风吹在脸上如同刀割一样。当年雪也很大,大地里的雪有一尺多厚,迎风面的积雪没过膝盖。有的深沟里积雪三四米深,掉进去很难上来,时时有生命危险。为了防止意外,领导规定外出时必须要3人以上,并带绳子,以便掉进雪坑里时进行救援。”“为了躲避风寒,我们就地选择一处朝阳的地方建造临时性房屋。这所房屋是把四棵大树作为房子的四根支柱,砍倒中间的树木杂草,四根柱之间挖坑立上圆木作墙,再就地取土和好稀泥糊到木缝上,房盖也用木头搭成,上面盖些草和树枝保暖。吃的也很差,一天三顿饭,主要是苞米碴粥、苞米面饼、苞米糊,菜以咸菜为主,很少见大米白面。”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报社人员满怀信心,克服困难,保证了报纸的顺利出版。

《辽东日报》的编辑讲党性,讲规矩,重视党内生活,不搞小圈子,不搞山头,全心全意为办好党报而努力工作。《辽东日报》原副社长胡绍祖回忆说:“报社的同志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大目标一致,很容易团结合作。在通化时,有延安来的干部,也有苏中来的干部,还有通化当地的干部;有做过报纸工作的,也有刚做报纸工作的。大家虽然不熟悉,却都能从工作出发,相互配合,不讲价钱。撤到临江大湖,条件更为艰苦,用手摇发电机收发电讯,大家争相上阵,由记者去敌后采访,也没有人讲过价钱,都是服从分配,忘我工作。”特别是作为“一把手”的陈楚,很能团结同志,使班子成员间、党员和干部间做到了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当时,党的组织生活很健全,也很严格,党的工作紧紧围绕形势和政策教育、党员思想作风教育、革命团结教育来展开。几十年后,白汝瑗仍记忆犹新:“《辽东日报》民主生活很健全。1947年6月,组织编辑部的同志检查报社领导的工作。1948年2月至4月,通过整党组织大家对报社领导提意见。当时大家对报社领导提出了很多意见,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批评尖锐中肯,态度与人为善。大家对我的批评,是对我一次极好的教育,对我改进思想作风起了促进作用,我一直把自己当时的记录珍贵地保存下来,到现在还把它作为自己思想改造的座右铭。”

1947年6月,安东重新获得解放。8月10日,安东省委机关报《安东日报》在安东市复刊,《辽东日报》《安东日报》和《辽南日报》三脉汇流,合成《安东日报》。1949年5月20日,《安东日报》改为辽东省委机关报《辽东大众》。随着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1954年8月31日,《辽东大众》和《支部生活》同时停刊。9月2日,《安东市报》创刊。1956年5月1日,《安东市报》改名为《安东日报》。1965年1月,安东市改名为丹东市,《安东日报》随之于3月2日改名为《丹东日报》。

猜你喜欢
安东辽东陈云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安东奎,愿尽一己之力推动中韩产业合作
My plan for new term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心向辽东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滑雪初体验
明末辽东沿海一带的“海上势力”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
隋炀帝「辽东之役」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