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动画教学研究——以南京艺术学院动画专业为例

2016-04-08 20:18张承志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动画创作艺术

张承志(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高校实验动画教学研究——以南京艺术学院动画专业为例

张承志(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虽然没有主流商业动画电影广阔的受众面,但是实验动画因其在动画艺术本体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双重探索,形成了动画电影的独特景观,也开创了动画创作的未来天地。高校的动画专业不仅应为商业动画领域输送人才,还应保持这个学科的前沿性与探索性,在教学中注重实验动画的讲授与创作。本文通过对实验动画表现语言的解读和高校动画艺术实验教学与实践的梳理和剖析,论述了相对于主流商业动画之外的实验动画的多元探索,目的是为了探讨在高校环境下动画艺术发展的思路和规律。

高校;实验动画;当代性;跨媒介

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和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的动画艺术已跨出了基于光学原理和电影叙事语境的界限,发展成为一种与社会审美、娱乐、应用等多层面相互渗透融合的全新艺术形态,“动画”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综合属性的艺术与当下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理解方式以及相关的推导逻辑等正发生着新的变化。对动画艺术本体性研究也就成为当今动画艺术家关注和思考的重点。

作为动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源头,高校动画教育同样发生着巨大而深入的变革,相对于常规意义上以“产业支持”为理念的实用主义高校动画教育来说,动画艺术实验性研究和探索有着独立发展的脉络,即在“实验艺术”的语境下,将动画影像特有的语素与新媒介、新观念结合,在不断尝试包括了“视”、“听”、“触”等感知方式的体验基础上,构建成实验动画艺术的重要体系。

一、实验已成为探索动画艺术的常态化手段

作为一种探讨突破传统思维和拓展艺术新疆界的有效思考方法,“实验”始终贯穿在整个动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如果说,20世纪20年代,作为欧洲前卫艺术运动之一的实验动画,更多的是一种对动画艺术本体语言的探索;那么,20世纪60年代,动画艺术则更多地注重对于世界的独特思考与个性化的表达。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画”制作手段得到了多元化的拓展,数字摄影、数字录像、数字后期制作以及数字合成技术日趋成熟,动画本体语言的探索更加丰富;动画也努力打破庸常的同一性,在主题表达上更加多元与独特。在动画艺术本体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双重探索中,实验已成为探索动画艺术的常态化手段。

1.动画艺术本体语言的实验

(1)绘画手段的介入

动画是电影的一种独特的类型,是把一些原先不活动的画面,经过影片的制作与放映变成会活动的影像。在早期的动画电影中,动画艺术家们将黑板粉笔画、纸张单线线描等常见的绘画手段使用在连续拍摄的胶片上,这种朴素材料的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动画艺术早期“当代”性的一种隐性呈现,人们虽然看到的还是普通的绘画手段和材料,但当图像在这种堪称“新技术”手段在电影机上播放起来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运动性和时间性在静态绘画上的具象化呈现,这一现象让动画界的艺术家为之惊喜。

1900年,由爱迪生实验室成员,英国人布雷克顿用粉笔素描、雪茄和瓶子所创作的动画短片《奇幻的图画》,该作品把绘画者和绘画作品并置在电影画面中,胶片记录了作者通过绘画赋予了“作品”特定的生命和性格的过程,从而产生了“作者”与“画面”之间的冲突和戏剧性的舞台表演效果。

其实,我国早在20 世纪50、60年代,也曾有过将水墨画融入动画创作的探索。那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了一大批以水墨动画片为代表的实验动画,蜚声全世界,被誉为“中国动画学派”。而特别著名的《小蝌蚪找妈妈》,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就取自大画家齐白石的笔下,该片一问世便以其独特的绘画性轰动了全世界。

(2)时间轴线上帧与帧之间图像关系实验

运动性,是动画艺术家表现客观世界时一种主要的描述对象,它相对于实拍记录的影像作品而言,画面的“逐帧表现”特征为动画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主观性条件,它所特有的序列帧之间的造型差异和规律让艺术家有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序列帧既可以符合客观规律的逻辑,亦可以打破它,进行有意义的提炼与重构;序列帧既可以再现运动的连续性,亦可以阻断与重组,违背观众通常理解的方向。帧与帧之间的图像关系,在蒙太奇的画面组接中呈现出实验性内涵。

2.动画艺术表达主题的实验

20世纪初期实验动画的创作,往往出自形式语言的探索,那些作品有的是排斥情节的。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蓬勃的社会运动让艺术家有着更多的人文思考与社会批判。实验动画成了一批艺术家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思考的重要媒介,涌现了布鲁诺·波兹多( Bruno Bozzetto) 、劳尔·瑟瓦斯(Raoul Servais) 、波利斯·波利斯霍尔姆( Boris Borresholm) 、沃尔夫·冈厄奇斯( Wolfgang Urchs) 和让·雷尼卡( Jan Lenica) 等一批动画艺术家。他们与主流的商业动画电影刻意地保持距离,摆脱大众叙事的庸常与同一,引导观众以开放的视野重新观察这个世界,并为动画艺术的创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二、学院动画创作的实验性探索是综合文化语境的体现

1999年,南京艺术学院动画专业恢复招生,随着国内发展动漫画产业的呼声日涨以及相关资源配套条件日趋完善,动画专业教学很快在这里形成自身的特点,除了大量“动画原理”基础内容之外,实验影像、图形设计以及传统绘画、尚处于新技术蜜月期的数字录音技术等手段在动画创作的平台上集中交汇,传统录像带和胶片的围墙在数字技术的催化下土崩瓦解,该专业几乎从恢复起就形成了一种对常规模式实施破坏性思维的习惯,逐渐养成了关于实验动画探索和创作的思维和氛围。

同时,作为“85新潮”艺术运动发生地,南京又是国内最早的动画加工基地,这两种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在动画艺术的层面上形成有趣的景象。一方面,南艺的动画教学课程中有着符合国际生产严格规范的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在动画创作时教师又极力鼓励和推崇打破常规,这对以“高就业率”为检验教学质量的高校教育来说,“动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否能为社会服务”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

在南艺这样的高等院校,动画教育是培养社会型服务人才,还是培养“唯作者论”的艺术家这一问题在此暂且不论。但有很多教学与实践的成果却让人深思,如:南艺第一届动画本科专业的学生毕业作品《飞》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动画学会成就奖“最佳艺术短片奖”银奖;材料实验动画片《夜莺与玫瑰》获第三届中国视协动画短片学术奖“学院新人奖”、第二届中国动画学会成就奖“艺术风格奖”;之后,将三维CG技术和传统艺术形式、心理空间叙述以及当代主义色彩结合,尝试从媒材、技术层面为突破口的动画作品《梁祝》、《LEE TIME》、《孩子来了》、《THE RULE》等先后出现在了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韩国PISAF国际大学生动画节、法国昂西动画节国际学生动画节、美国SIGRAPH中国区选拔等一流国际动画的交流平台上,这对于尚在进行学科定位研究的南艺动画来说,无疑是一种深入到潜意识层面的心理支持。

三、实验性在不同艺术创作方向上的体现

在高校动画教育层面,关于“商业”和“艺术”的问题是无需争辩的,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性强的艺术形式,动画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并不矛盾,事实上大量优秀的动画作品都可以成为艺术性和商业性兼顾的案例,如美国皮克斯公司或法国疯影动画工作室的作品无论是在艺术造诣和商业诉求上都是非常成功的。

因此,南艺的动画艺术教学、科研和创作有着商业和艺术探索的双重责任:一方面,教育体系中强调学生的培养要符合商业世界的实际需要,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要与就业前景相匹配;另一方面,如何通过动画艺术形态的探索和动画产品创新来体现动画产业的价值也是学院重要的研究课题。

1.从个性到共性——跨媒介观念的构建

2016年,南艺传媒学院动画系将专业方向由原来的动画艺术、动画技术、卡通漫画调整为角色动画、实验动画和漫画艺术三个方向,其目的在于重新梳理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强化专业定位的探索。

在此之前,从事动画方向学习的学生在“动画艺术”(强调前期设计和创意能力培养)和“动画技术”(侧重动画技术开发和应用)两个板块间自由选择,以叙事性和实验性的课题创作完成学业。十年来随着动画数字技术环境的变化,技术资源日新月异,无论社会环境还是学院环境,对动画艺术创作都有了更多层面的表达需求。传统意义上的二维、三维、定格动画技术的壁垒已不再坚实,其结果是除了学生个人因素差异化之外,两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和优势正在这种自然融合中逐渐消解。

(1)动画成为一种具有广泛交叉性的创作领域

动画是视觉运动的影像形态,在网络数字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动画成为了这种集声音、图像、运动表演、文字为一体的新型传播语言的最佳呈现,它无论是在各种移动媒体网络的应用,还是日益强调参与和体验的数字娱乐领域,或是社会群体的交流都有极其务实的应用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动画艺术实验性研究是有其良好的外围环境的。一方面,受众群体有着良好的宽容度和接受度;另一方面,在强调个性需求的文化审美大语境下,探索动画不同技术、不同交互理念、不同跨界表达方式有着强力的各种资源保障。正因为“技术”和“艺术”的理念被重组,并着力于在不同的方向探索,使得南艺传媒学院的动画教学由原来的“动漫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到更加多元的新的艺术教研空间,原来长期处于“自发”状态中的实验动画尝试也由此具备了学理性验证和脉络梳理的刚性基础,日臻多元的动画技术手段、媒材应用将在两个不同的领域被开发和应用,与动画相关的艺术问题将被放置在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思考和对待。

(2)跨界综合思路的形成有利于创作能力的提升

跨界,是资源的多元化汲取;综合,是不同元素的文化性融合与创新。基于这一认同,艺术家就会养成多视角、宽视野的艺术创作习惯,并将关于传统和现代、实验性和先锋性的思考带到创作中,强调技术的整合和细节确立,逐渐形成更具有突破性的动画艺术形态和语言。

①关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

了解和剖析传统艺术形态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规律,对传统艺术的分析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是把握新作品信息量到达率的一个重要参照,因为传统艺术规律往往是受众审美诉求、逻辑构建的重要集中体现。

传统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范本模式,还是一种发展思路的解析对象,正如我国美术片时代的水墨动画就是对传统美术形式的突破和重组,它充分运用了动画的绘画性和运动性特点,在当时的视觉体系中建立了新的视觉体验,更核心的是中国水墨画讲究墨分五色、虚实相生,这种接近哲学思维的造型观为当时世界动画的审美评判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除了水墨画,中国有着久远历史的雕塑、建筑、服饰、戏曲、木偶、剪纸、皮影、年画等民间艺术,都成为动画创作汲养。

②创作中加入当代性的思考

后现代、当代的艺术思维方式同样被动画艺术家广泛接受,它从社会发展、生存状态以及生命意义等深层次视角出发,将原天然的趣味性和客观世界的自然秩序相互结合进行创作和形式再造,其真实与虚构的结合有着凸显动画艺术的真正价值并对社会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当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影像表现方式外,还有诸如多维度、交互、VR等多种手段的应用和当代艺术中多元因素的借鉴,材料的、空间的、形式感的完成手段同样是高校动画实验性和前瞻性研究的关键所在。

2.实验研究的独立性是创新拓展的重要源泉

实验动画所特有的观念、形式、表现技法往往为商业动画叙事创作所用,这既是一种发生在艺术之间的相互吸收和自我肌体进化的生理现象,也证明了动画艺术的实验性研究应保持其独立形态的价值存在。

如果说创造性是艺术创作关键的话,那么实验动画艺术同样是以某种以“比较”为前提的创意,是关于时代和当下的一种比较,是一次以艺术为名的创造,是有效的抽离出当下的运动惯性,而走向一个崭新的方向。

因此,相对于有娱乐性、叙事性的动画电影来说,作品能否定义为实验动画的关键是判断其是否能形成一定的启发性,实验动画艺术不仅符合观众读解要求,更是充分调用动画影像语言打造新的感知经验系统,侧重作者自身对人性、社会、历史、文化的读解和认知,其间还包括了关于传统和现代、个性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和阐释。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高校是学科前沿性研究的重要阵地,南艺动画在“艺术媒介化、媒介艺术化”的学科发展理念下,倡导将“艺术”本体纳入“媒介”的范畴进行探讨,南艺动画艺术实验性研究的开展正是构建在这基础之上的。相对于娱乐叙事电影作品或者任何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的评价方式来说,动画艺术实验性的呈现并不受既定的材料和技术限制,而是因作者个性化的艺术思维方式和技巧表达形成多元的对话,其话题涉及当代主题影像、图式阐释、心理表达等,因此其批判体系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拓展。

南艺校训“闳约深美”取自于清代张惠言名句,“闳”就是知识要广阔,“约”指博采的基础上仍需有独立的判断;“深”就是钻研精神;“美”就是最后达到完美之境。这同样适用于启发我们在这所百年老校里对动画艺术及其带来的新审美体系展开严肃深入的艺术思考和畅想。

(责任编辑:梁 田)

J218.7

A

1008-9675(2016)05-0155-03

2016-06-16

张承志(1960-),男,江苏苏州人,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教学与现代手工艺。

猜你喜欢
动画创作艺术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