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的蛋形护航战斗机

2016-04-08 09:30江东
航空模型 2016年2期
关键词:进气道原型机树脂

江东

许多模友乍一看到这架飞机模型,会以为是Q版的“蛋机”。而其实,它是一架完全按真飞机外形缩小制作的静态模型,看似可爱却并不卡通。它就是美国军方为解决远程奔袭中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问题而专门委托麦克唐纳飞机公司研制的寄生型战斗机XF-85,绰号“小妖怪”。

该机于1948年夏季试飞。从外形上看,“小妖怪”尺寸娇小、有着蛋形机身,一对后掠式中单翼安装在机身两侧。或许为了克服因机体过于短小而导致的操纵力矩和安定力矩过短,进而可能引发的操纵性和稳定性的不足,它居然设计有多达6面尾翼,包括一对小平尾、一对有着显著上反角的大平尾、一片垂尾和一枚腹鳍。该机采用了1 360 千克推力的威斯汀-豪斯J34-WE-7型轴流涡轮喷气发动机,由机头直接进气。由于其进气道相当短直,因此飞行员仿佛就像坐在发动机上飞行一样。而高高突出的水泡形座舱盖使飞行员的视界非常不错。从前机身两侧预留的开口(暂被封闭)分析,该机应配置4挺枪炮。

按照设想,这种战斗机会跟随轰炸机编队同行,而且是藏在轰炸机弹舱内。一旦遇见敌方战斗机拦截,它就被从母机腹部释放出来投入战斗(图1),作战完毕又可再回收进轰炸机的腹内(图2)。但因为一直解决不了再回收问题,且远程护航战斗机和空中加油技术日渐成熟,故唯一存世的两架XF-85不得不退役,被分别安放在美国俄亥俄州戴顿博物馆和内布拉斯加州的战略空军博物馆内颐养天年。

其实,XF-85的开发史应该追溯到二战中的1944年1月29日。当年,美国陆航邀请诸航空企业着手设计一种能为B-35、B-36等未来重型远程轰炸机护航的喷气战斗机,因为第一代喷气战斗机耗油太大、航程不足,根本无法提供全程护航。于是陆航想到了曾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试验过的“寄生战斗机”战术。作为当时的代表作,就是可收纳在巨大飞艇肚皮里的F9C型“雀鹰”式战斗机(详见《航空模型》2013年第8期)。

位于圣路易斯市的麦克唐纳公司是响应此计划的唯一一家飞机制造厂商,但它最初提出的方案只是一架可“部分装载”进战略轰炸机弹舱的小飞机。而陆航强调战斗机必须能完全装载进B-35 或 B-36 的机体内。所以1945年1月军方毅然否决了这个设计。两个月后,麦克唐纳提交了一项修正案,终被军方采纳。1945年10月9日陆军订购了两架原型机(一架用于静力试验,一架试飞),型号一度确定为P-85(后改称F-85,而原型机就叫XF-85)。陆军原来还想提前订购30架先期生产型,但为谨慎起见,实际上只被允许生产两架原型机(图3)。

作为新一代“寄生战斗机”,XF-85是由母机机腹下的伸缩吊杆在空中实施投放和回收作业的,飞机并没有配备传统的起落架,取而代之的是座舱前方一个可伸缩的挂钩。返航回收时,XF-85 从后下方慢慢接近母机,然后设法钩住其下面如单杠一样的吊杆,随后飞机将被机械手稳定抱件从两侧抱紧、拉入轰炸机的机腹内。当然,XP-85机身下也安装了简易钢质滑橇,以备紧急迫降时使用。

因为一时间没有多余的B-36可以作为实验载机,陆航临时提供了一架EB-29B重轰炸机充当,在其后部弹舱内配备了特殊的投放/回收吊杆。这与昔日“空中马戏团”中队的F9C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空中载体变得更先进了。

然而“小妖怪”出师不利,第一架原型机在风洞测试时遭到损坏,只得用第二架原型机投入飞行测试。1948年8月23日,在慕洛克机场干湖床上空,“小妖怪”由EB-29B携带飞到6 096 米高,不过没有进行投放。28 日,XF-85进行了首次投放和自由飞行,脱离母机后试飞员进行了15 分钟试飞,但在返回时出了状况:因受到母机腹下强烈的乱流影响而无法稳住姿态,飞行员几次想钩住吊杆都未获成功。10分钟后XF-85居然一头撞上吊架,座舱盖被完全击碎(所幸试飞员没有受伤),不得不脱离航线迫降在下方的干湖床上。

经过修理,“小妖怪”在1948年10月中旬又进行了3次试飞,居然次次回收成功,但每次操纵都显得异常艰难。在第五次飞行时,终于遇到了大麻烦,由于维修中临时拆掉了挂钩底部的蚌状整流罩,导致它在接近EB-29B时机体受到严重气流扰动,尽管配备了6片尾翼,但方向安定性依然不足,因此只能迫降。此后虽然在其主翼尖处加装了垂直端板以增加在母机腹下强烈乱流中的方向稳定性,但作用并不明显。第6次试飞,该机又是以在干湖床上迫降而告终。1949年4月8日,经进一步改装的 46-523号原型机在它的首次飞行中也遭遇到了相同的厄运,同年10月24日,XF-85项目正式下马。

空军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在经验丰富的试飞员的操纵下,回收也是个相当困难的工作,普通作战中队飞行员的技能水准就更无法胜任飞行任务了。此外,XF-85的综合性能也明显落后于国外的截击机,这就无可避免地终止了“小妖怪”的飞行生涯。

这种飞机很罕见,拼装模型套件自然更为稀罕。当老友从柜子顶上取下沾满积尘的模型盒,说要转送给我时,我一下子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而且迫不及待产生了立即制作的冲动(图4)。

因为型号着实“罕见”,所以该模型除了机身和翼面类零部件依然维持普通塑胶吹出件外,出品方Soecial Hobby将飞机四大内构(挂钩收纳舱、座舱与弹射座椅、进气道、尾喷管)、个别零部件(挂钩本体、挂钩蛤壳状整流罩、翼刀)甚至地面移动小车都以树脂件形式提供给买家,显得非常用心(图5)。此外,该模型还以真空吹出件的方式提供了透明座舱盖。

但正因如此,这件模型对制作者却有着一定的挑战性。因为是用树脂件做内构,所以不论是驾驶舱还是挂钩收纳舱,内部细节都得以完美表现!

作为一大亮点,套材还同时提供了一小包精致的树脂做的小车组合零件。这辆小三轮车是“小妖怪”在地面移动和停放的唯一工具(图6)。树脂件将小车的铆接钢板结构勾画得非常生动,我是最先将它做好的(仅对个别小地方进行了改进)。难题在于由左右六根细棒倾斜着形成的两个支撑点,这在三维空间里很难凭空构筑。而这两个理论点将托住飞机机身两侧的挂件,将其稳稳托起。因为细棒三角组合不是简单地以垂直形态竖起,所以也无法简单地确定粘接后的立体形态。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土办法:找一个宽度完全等于机身(该站位)直径的纸盒,将它固定在工作台上,然后将做好的小车底盘推进去,左右间距调整到一致。在此基础上,将六根细棒按造型竖着“堆砌”起来,在左右对称的前提下,轻轻斜靠在纸盒两侧。待胶水干涸后,一对精准的空间接点就形成了。它在模型制作后期,能保证机身稳稳地“坐”上这两个“托举点”。

然后是做座舱,因为是一套极棒的树脂件,所以驾驶舱内角角落落的细节均有不错的表现,对照实物照片,几乎不再需要添加任何细节。弹射椅上甚至连微小的弹射击发把手和全套的安全带都铸出了立体感。按常规安装好以后,进行预先上色并做旧,连同挂钩收纳舱和挂钩一起塞入前机身内进行假组。结果发现和机身壁之间存在明显缝隙,不得不用薄胶板一一充填(图7-图10)。

将挂钩收纳舱和挂钩本体都适度做出精致的机械结构。两爿蚌状整流罩包裹着收纳舱左右,虽然并非每次试飞都会安装,但我还是选择了它。

在进气道内部做出发动机第一级压气机的叶片,但树脂进气道在装入机身后出现了难以接受的落差,且很难修正,造成进气道外观上的缺陷。于是灵机一动,索性按实物照片自制了一块带拉手的红色堵盖,才得以应付过去(图11)。

经过打磨,一颗酷似鹅蛋的机身基本完工。然后粘上后掠机翼和6爿尾翼。尾翼以一定的角度各自与机尾连接,需要在瞬间保证夹角的准确。

套材中唯一没有提供的零件是作为起落架的滑橇。XF-85先后出现过两种不同的滑橇构型,我选择了腹部单一橇体的形式。所幸不难加工,我按图纸比例用薄铜皮复制了一具。同样,再用直径0.30毫米的黄铜棒替下塑料件制作了长长的空速管,不只是看上去顺眼,还意外发现它的刚度特好,好几次不小心撞到它,居然保持挺直不坏(图12)。

真空吹出透明座舱盖以前只玩过一次,因品质不好,一直有心理障碍。好在这次拿到的厚度相对较厚,而且收藏十多年居然没有出现泛黄现象,透明度和光洁度都很好。裁剪没有用小锯,直接用绣花剪刀,再做少许修锉,就可以了。为追求外观效果,我将座舱盖提前胶死在机身上,经过反复打磨,消除了缝隙和落差,使两者圆顺过渡(图13、图14)。

套材的精细设计使座舱内构栩栩如生,又幸好座舱盖大而透明,才不至于白白浪费了制作者的心血,同时也提高了模型的观赏性。

喷漆并不复杂,在主色银之后就是前机头背部的防炫目亚黑了(图15、图16)。水贴乍看上去不错,但一遇水就开裂,几经努力勉强贴成。然后想喷一层透明光漆保护它们,以利下一步渍洗和旧化处理。可是在喷涂透明光亮漆时犯了求快心切的错误,在喷过一度不久就喷第二、第三度,加之漆料过稀,造成水贴起皱而又来不及彻底平复,留下小小遗憾(图17)。渍洗采用淡抹的风格,调淡渍洗液,不待久留即刻擦干,以使模型更干净(图18)。

当一架在航空史上留下奇异传说的飞机模型跃然案几之上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图19-图21)。

猜你喜欢
进气道原型机树脂
预防性树脂充填术治疗窝沟浅龋的疗效观察
炫酷发明
神威E级超算原型机启用
被封印在树脂与木头里的风景
ACS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缸内直喷汽油机进气道优化设计研究
中国运—20运输机可能将于2016年开始服役
浅析另类“战隼”之F-16DSI技术验证机
混压式超声速进气道喉道长度的设计与数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