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16-04-10 16:56李传印
生物学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平等性非人类习性

李传印

(重庆文理学院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永川 402168)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1968年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1],生命教育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关注人的发展、健康、权利和价值。显然,生命不仅指人类的生命,还包括非人类生命,所以生命教育关注的对象不应该只是人类生命,还应包括自然界非人类生命及生存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生命的本质,认识生命的价值,树立关爱生命的理念,增强生命意识,是其他学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生命教育是教育发展战略中四个重要教育之一,生命价值高于一切[2]。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应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生命的物质性

不论是没有细胞结构或单细胞的简单生命体,还是具有复杂的组织、器官、系统的多细胞生命体,都是由无机和有机分子构成的高度有序分化的集合体,其生命活动都有相应的物质结构基础,而且结构和功能是统一的,没有超物质的生命[3]。生命孕育的过程就是分子聚集过程,分子由无序向高度有序状态转变,形成高度分化超分子结构。生命结束则所有生命活动包括人的自我意识消失,原有的结构和有序性被打破。犹如庄子所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从生到死只是自然界万物变化、物质循环的一个环节而已,因此没有什么生死轮回。即使涉及人的精神、情绪及心理活动等高级神经活动,人们追求的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都有相应物质结构基础。如果在间脑水平以上切除大脑的猫会出现张牙舞爪的假怒现象,刺激边缘系统的某个部位会引起动物的自我满足和愉快,而刺激另外部分可使动物感到嫌恶和痛苦。伴随情绪的变化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例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胃肠运动抑制、竖毛、瞳孔散大、呼吸加深加快等情绪生理反应,情绪生理反应主要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活动两者对立统一的改变。在生物的结构层次、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生理生化等内容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使学生真正了解生命的奥秘,杜绝各类封建迷信活动,抵制各种邪教毒害,科学健康地生活。

2 生命的平等性

生命的平等性包括人与人的平等及人与非人类生命的平等两个方面。人与人的平等已达成人类的共识,不论国家种族、肤色尊卑、男女老幼、健康残疾及不同文化底蕴、宗教信仰等具有相同的权利,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任何人不应受到歧视和虐待。生命的平等性并不是非人类生命与人类具有相同的权利和法律道德要求,而是要承认它们的生命属性和存在的价值,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系统的一员。自然界演化产生了不同的生命形式,而且人类以外的生命形式多数在地球上出现时间远远的早于人类。人类住房、吃饭、教育子女等行为和动物的筑巢、觅食、育雏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从一个受精卵开始,通过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死亡完成其生命的历程,和其他物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生命平等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承认非人类生命的生命属性和生存价值,是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系统中的一员,不应把生命“物化”;②动物也有情感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满足动物趋利避害和情感需求;③享受自然资源不是人类的特权,动物等生命也有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人类不能肆意剥夺动物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侵占动物的生存空间,破坏其生存环境;④动物有保持生活习性权利,不仅是野生动物,也包括农场动物、伴侣动物等都有保持动物生活习性的权利,禁止工厂化饲养农场动物;放出笼中鸟。对于动物的保护和利用都应该尊重动物的权利为前提,珍爱生命,善待动物,谴责虐待动物、残害动物的行为;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空间;保持动物的天性,免受恐惧和痛苦,减少动物的应激性反应,充分体现人与动物生命的平等性。当然,非人类生命中动物与植物、高等动物与低等动物有区别,更不可能与人类对等,因为不同的物种在整个生物圈中所处地位和所占有的空间是不同的,生态位有巨大的差异。例如,有的生物被严格保护起来;有的动物则被杀死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有的动物成为试验材料。就像人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其所享用的社会财富不同一样,不能因为人对其他生物或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具有的强势地位而不承认其他生物或其他人的权利。在生命基本特征、生物体的结构、生理生化过程、遗传变异、生长发育等方面,人与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中,应充分论证生命的平等性,使学生形成关爱所有生命的思想理念。

3 生命的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都应该受到尊重与关爱。在自然界中人类只是一个物种,在动物学上分类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智人种)。大到高等动植物,小到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或维持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相互牵制和制约的,也是相互利用的。因此,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例如,许多动植物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须的营养,人体肠道内400多种细菌也在利用人提供的营养而生存,共同维持人体内一种微生态平衡,而这些细菌对人体是有益的,这种微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人体就会出现腹泻等一系列疾病。人们必须认识到,每个物种既利己,又利他。任何物种都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敌人。如果人类仅仅以自身存在为目的,无视其他生物的权利,人类最终会在付出极大代价后发现践踏非人类生命正是在践踏人类自己。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物种都对整个系统的存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若某一生态因子的作用被弱化或限制,或者失去了制约,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例如,掠夺性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土地荒漠化;鸟类栖息地的破坏,鸟类数量减少,农作物、森林害虫增加;外来物种的入侵就是因为失去对它制约的因素,使外来物种不受制约地生长繁殖,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一个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定时,系统内各生态因子彼此相互协调的,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外来干扰,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任何生命都有别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一旦灭绝是无法恢复和再生的。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从生物体结构、生活习性、遗传特性、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论述每种生命形式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特殊性,明确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4 生命的自然性

自然界现存的任何一个物种包括人类都是亿万年自然演化、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是长期生存竞争胜利者或幸运儿。形成了特定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态位,对环境高度适应。首先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随着环境与生存条件的变化,生命体的结构及生理生化过程随之改变,用进废退,适者生存,高度适应其生存的环境和生存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位,因此人类不应该肆意侵扰和改变生物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及生态位。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的生物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的物种灭绝。外来物种的侵入也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训和警示,如我国水葫芦、大米草、紫茎泽兰等成为公害,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成灾,其原因就是离开原有的生态环境,失去了原来生态系统的制约。把动物当成宠物来养,把狗用绳索拴住,把鸟关在笼子里,把野生动物人工圈养,强制改变动物的生活习性,把群居或具有迁徙习性动物单独关到笼中等,并不是真正关爱动物。任何一个物种其基因型是亿万年形成的,通过人为基因工程在基因水平对动物生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进行调控,人为地改变生物演化历程,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转基因技术培养出了抗药性超级细菌等超级微生物,一旦成为流行性的病原,人类可能无药可救。已经大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到底是否安全,并没有肯定的回答。对于任何生命应该尊重其自然性,减少人为的干扰。人类干扰超出一定的限度会影响到动植物的生存,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甚至会引起物种的灭绝。应教育学生不仅不能虐待动物,也要保护动植物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

生命教育应该教育引导学生关注、敬畏、关爱所有的生命,对生命有正确的认知,增强生命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珍惜人类生命,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否则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是永远无解的。任何生命都是物质的,一旦消失,是不能再生的。任何生命其生存价值是其他个体或物种无法替代的,只有自然万物的可持续,人类才能可持续生存下去。当然,对于人类生命和非人类生命的关注是有所不同的,人类生命关注是个体或群体,非人类生命更多的关注是种群。通过生命教育,使每个人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所有生命的自然性和价值,才能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猜你喜欢
平等性非人类习性
“非人类纪”的星际艺术及宇宙媒介——答林万山
螳螂的生长过程和习性是怎样的呢?
习性养成要趁早
乌桕大蚕蛾的生物习性之初探
图书馆学视阈内的客观性原则之诠释
孟子性善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论当代不分类属的本体论
平等性原则在法国公共服务基本法中的适用性问题研究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儿童马内菲青霉病合并淋巴结结核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