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的命运与美国梦的破灭

2016-04-10 22:41周玲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社科纵横 2016年1期
关键词:赫斯嘉莉妹妹

周玲(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嘉莉”的命运与美国梦的破灭

周玲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内容摘要】宣称“人人机会均等”的“美国梦”确实对社会民众具有无穷的诱惑,但是,这不过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已。本文通过《嘉莉妹妹》主人公“嘉莉”的命运审读,揭示“美国梦”的必然破灭。“嘉莉妹妹”就是美国下层民众的化身与代表,“嘉莉妹妹”为了实现“美国梦”而不断努力奋斗,但是,“嘉莉妹妹”的“美国梦”最终还是无法实现。作品具有十分显著的暗示色彩,通过“嘉莉妹妹”个人“美国梦”的幻灭,暗示了“人人机会均等”的“美国梦”根本就是无从实现的,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虚伪本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关键词】嘉莉妹妹命运美国梦破灭

一、引言

《嘉莉妹妹》是德莱塞的著名作品,以现实主义的客观笔调,客观、真实和生动地对作品主人公“嘉莉妹妹”为了实现自身所谓“美国梦”而进行的奋斗过程进行了叙述。作品通过对“嘉莉妹妹”曲折命运的真实描画,向世人展示了美国社会最底层的贫民女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遭遇,深刻传神地表现了“物竞天择”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物前途命运所产生的不可抗拒的重大影响,通过“嘉莉妹妹”的命运描写,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美国所宣称的“人人机会均等”的“美国梦”不过是神话般的梦靥而已。从这个程度上而言,“嘉莉妹妹”通过其奋斗之后命运的万般无奈,揭示了“美国梦”的必然破灭。

二、“嘉莉妹妹”的四次人生抉择

“嘉莉妹妹”第一次命运的抉择发生在小说的开头。在《嘉莉妹妹》的开头,小说中的主人公“嘉莉”受到了“人人机会均等”的“美国梦”的召唤,18岁的处于青春年华的“嘉莉妹妹”十分向往成功与自由,十分渴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人,“嘉莉妹妹”依然决然地离开了其生活了许多年的贫穷落后的农村故乡,只身前往芝加哥追逐“美国梦”。“嘉莉妹妹”离开故乡到达城市追求其理想中的生活,她内心充满了获得成功、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期待芝加哥这个地方能够实现她的梦想。“嘉莉妹妹”单纯地坚信,美国确实是一个“人人机会均等”的国家,即便自己出生农村,没有先天的发展优势,但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一定能够改变自身命运。“嘉莉妹妹”渴望“人人机会均等”,渴望美国能够带给自己前行的机遇,认为“美国梦”就是自己的“人生梦”,其心中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无穷欲望就像在内心熊熊燃烧的烈火,其行动起来、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动力。但是,“嘉莉妹妹”并没有在烈火中获得“永生”、“幸福”、“成功”等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刚刚到芝加哥寻求幸福生活之初,“嘉莉妹妹”也没有多大的抱负,仅仅只是渴望能够过上比在农村的故乡“好些的生活”。在农村的故乡,“嘉莉妹妹”确实是十分穷困潦倒、生活贫困的,受到农村生活的局限性影响,“嘉莉妹妹”将自己要过上比在农村较好一些的生活作为暂时的追求,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幸福”的生活目标。在开往芝加哥的火车上,“嘉莉妹妹”毕竟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对家乡依然有着留念。但是,“嘉莉妹妹”马上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猜想芝加哥的各种情况上,她认为,她对芝加哥环境的适应能力肯定是非常强的,认为自己能够按照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很显然是受到了但是“适者生存”观念的重大影响。

“嘉莉妹妹”第二次重要的追求梦想的抉择,是其依然离开了她的姐姐敏妮家。嘉莉的姐姐敏妮,代表了当时的传统道德观。嘉莉留下了一张纸条离开她的姐姐家,代表其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叛逆。嘉莉后来马上到了一个推销员为她租赁的房屋里,和这个推销员过上了同居生活,为获取利益而以身相许。在嘉莉离开她的姐姐敏妮家的那天晚上,敏妮做了一写非常奇异、诡怪的梦,梦见嘉莉在水里沉沦下去,这个梦境表明了嘉莉终将道德沦丧。这些梦境,实际上就是作者用来表明人们在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于人性的束缚,对两者之间的冲突进行描画。同时,也反映了“嘉莉妹妹”在追求其人生幸福的道路上,也就是在追寻所谓“美国梦”的路上不顾一起、毅然决然、不顾一切的决心和勇气。按理说,一个人的决心和勇气能够代表其在前行道路上克服困难的力量,一个人的决心越大,就越能克服在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嘉莉在美国当时的传统道德意义上,也就是在清教伦理道德的意义,已经完全彻底地堕落了,最后还导致了道德的沦丧,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美国的社会环境。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作者就是想通过“嘉莉妹妹”追寻“人生梦”、“幸福梦”的破灭,表达“美国梦”的终将破灭。嘉莉的命运说明,“人人机会均等”的“美国梦”不过是空有华丽的“外衣”而已。

“嘉莉妹妹”的第三次抉择是在被人欺骗之后作出的,“嘉莉妹妹”被一家大饭店的经理赫斯渥这个“上流人物”欺骗了感情,一个人在异乡孤苦伶仃漂泊的嘉莉,任由饭店经理摆布。赫斯渥作为饭店的一名经理,在当时而言算得上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在经人介绍认识赫斯渥之后,赫斯渥想方设法、千方百计骗取了嘉莉的感情,让嘉莉天真地认为赫斯渥对自己的感情是真实的。嘉莉当时对人心的险恶并不了解,而是凭借感觉天真地看待人和事。嘉莉在和其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使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欺骗。当然,嘉莉也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的人,在其感情受到欺骗之后,嘉莉迅速地对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模式进行了调整。嘉莉在受到赫斯渥的感情欺骗之后,其单纯和天真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为了自己所追寻的梦想而忘记了不愉快的事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上当受骗而长期处于一种情绪的低落状态,而是很自然地、很积极地操作将来的幸福场景去想象和继续前行的道路。嘉莉的这些行为说明,嘉莉是一个积极而乐观的女性,并且,嘉莉对自己的环境十分清楚,对自己要通过何种途径去追寻梦想亦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按理说,如果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当中,嘉莉是能够最终争取到自己幸福生活的,这就为《嘉莉妹妹》中嘉莉的结局打下了悲剧的结局,让人们更加坚信嘉莉梦想的破灭就是“美国梦”的破灭。

“嘉莉妹妹”的第四次抉择,就是离开不思上进的赫斯渥经理,去追寻“花花世界”。当然,所谓的“花花世界”也不是她原本所向往的幸福生活。离开赫斯渥恰好能够说明嘉莉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因为赫斯渥作为“上层人物”已经十分颓废,不思进取,赫斯渥并不是嘉莉所期待的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生活的角色。此时,嘉莉的梦想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嘉莉对幸福生活的愿景不仅仅局限于过上比往日更好一些的生活,这样的幸福观毕竟是过于简单了。嘉莉的内心已经产生了要做好职业演员的想法,嘉莉渴望通过做一名演员而获得名望,过上“花花世界”的生活。嘉莉对幸福生活观点的转变,也说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美国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已经被异化为物质的工具、追逐名利的机器。

三、“嘉莉妹妹”的命运与“美国梦”的破灭

在《嘉莉妹妹》中,作者德莱塞通过描写“嘉莉妹妹”的命运历程,向读者生动展示了“嘉莉妹妹”的“美国梦”幻灭的整个过程。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所谓的“人人机会均等”的“美国梦”不过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虚假状态,不过是一种整个国家从口号上的一种“宣扬”而已,根本就无从落实到每一个社会个体当中。“嘉莉妹妹”就是美国下层民众的化身与代表,“嘉莉妹妹”为了实现“美国梦”而不断努力奋斗,到头来,“嘉莉妹妹”的“美国梦”最终还是无法实现。作品具有十分显著的暗示色彩,通过“嘉莉妹妹”个人“美国梦”的幻灭,暗示了“人人机会均等”的“美国梦”根本就是无从实现的,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虚假本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嘉莉妹妹”是一个具有上进心的美国下层民众,通过她的努力奋斗,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实现了社会地位的提升,用社会上普遍的观念来看就是实现了所谓的“成功”。但是,为了这个所谓的“成功”与社会地位的提升,“嘉莉妹妹”却付出了不容忽视的巨大代价,在其通往“成功”的路途上,“嘉莉妹妹”被社会的“大染缸”污染得完全丧失了自身本来具有的善良本性。“嘉莉妹妹”从一个淳朴善良的女人被“改造”成一个道德沦丧的人,“嘉莉妹妹”通过千方百计的努力奋斗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以世俗的观念来看,其社会地位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嘉莉妹妹”获得这些“成功”是付出了道德沦丧的十分惨重的巨大代价的。最终,通过千辛万苦获得的结果,并不是“嘉莉妹妹”最初正式想获得的“成功”,和她心目中幸福的理想状态渐行渐远。

《嘉莉妹妹》中的“嘉莉”,其本来具有人之为人的善良本性,其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理想与追求,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值得人们鼓励、鼓舞的。然而,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嘉莉妹妹”在通往所谓成功的路途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她的道德品质变得极其沦丧,心中的“美国梦”始终无从实现,并且还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美国社会就是一个“大染缸”,无论什么东西丢到里边都会被污染成黑色。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人,社会低层人士要保持自身的清高与良好道德品性,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均需要在社会上活动,在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和这样那样的人打交道,人们自然会受到其他人、其他事物的无形或者有形的重大影响。

四、结语:《嘉莉妹妹》是美国伦理道德在文学上的写照

作为德莱塞的著名文学作品,《嘉莉妹妹》通过文学的形式描绘了嘉莉“人生梦”的破灭过程,展示了“美国梦”的幻灭过程,是美国伦理道德在文学上的真实写照。“嘉莉妹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依然离开生活多年的农村家乡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其所向往的“花花世界”,但是其梦想逐步被现实击打得支离破碎,和她原本的理想生活渐行渐远。作者通过文学伦理的批评方法,对女主人公的行为情节和主要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描写,指出嘉莉的命运就是美国的现实环境造成的,从而揭示了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的重大批判价值,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

“人人机会均等”的“美国梦”也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号召而已,是民众的一种内心渴求而已。随着美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美国梦”也不断在变味、走样,从最初的一种十分崇高和理想的状态转变为极端的“世俗”梦想。当前,“美国梦”也逐步演变为一种自由少数“特权人士”才能实现的梦想。尤其是在19世纪末期开始,美国社会逐步进行转型,在社会转型时期,美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特别是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更加凸显出来,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对社会低层人士的发展空间造成了极端的压缩。加之因为各种可以预知和不可预知的繁杂因素的影响,所谓的“人人机会均等”的“美国梦”只能作为一种无法实现的“梦想”而存在于虚无缥缈之中。

参考文献:

[1]西奥多·德莱塞著,黄禄善、徐菊译.嘉莉妹妹[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0.

[2]蒋道超.德莱塞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杨芳.现实事件与宗教寓意相交织的故事迹线[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8).

[4]张爱玲.解读《嘉莉妹妹》中四个男性人物对嘉莉的成长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7).

[5]张合珍.《嘉莉妹妹》哲学思想探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3).

[6]连幼平.共同的梦想、共同的美国梦——试比较马丁伊登与嘉莉妹妹的美国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

·哲学研究·

*作者简介:周玲(1983—),女,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1- 0131- 03

猜你喜欢
赫斯嘉莉妹妹
赫斯三角:全球最小的私人领地
我的妹妹不爱我
托马斯·赫斯维克简介
我的妹妹 等
带妹妹
嘉莉与珍妮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