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兵役

2016-04-11 06:32茅海健
爱你 2016年1期
关键词:清军冯玉祥老舍

◎ 茅海健

清朝兵役

◎ 茅海健

清朝的兵役制度是一种变形的募兵制。早期的八旗采用兵民合一的制度,入关后人丁生繁、兵额固定,逐步演化为从各旗各佐领中抽选固定数量的男丁充兵。绿营兵招募于固定的兵户,战时也从社会其他成员中募集,各色人等均有。

冯玉祥在自传《我的生活》中写道:

保定府的“五营练军”是有名的“父子兵”,意思就是老子退伍,由儿子顶名补缺。外面的人是很难补进去的,有时即使一年半载能出一个名额,许多人就会争着补上去,所以我补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有一次营中出了一个缺额,外人还不知道,管带苗大人就说:“这回补冯大老爷的儿子。”

旁边人问:“冯大老爷的儿子叫什么名字?”

这一问把苗大人也难住了。那人说:“让我问问去。”

苗大人生怕他这一去耽搁了时间,唯恐缺额被旁人抢去,所以就说:“我知道,用不着问。”于是他随手写了“冯玉祥”三个字。

由于苗大人这么一写,以后我就沿用此名,没有再更换本名。我补兵的这一年是光绪十八年,我才11岁。补上兵之后,我并没有随营操练。除了发饷时到营中应名领饷外,其余时间我仍待在家中。

虽然不能把冯玉祥的事例当作普遍现象来看,但其中的募兵程序体现了清朝的募兵细则。

清军的士兵一旦被招募就成了一种终身的职业,并无固定明确的退役制度。尽管清军中(主要是绿营)时有“汰老弱、补精壮”的行动,但从未规定多少岁为老、什么样为弱,更未规定多少年进行一次裁补行动,因此清军士兵的年龄大小不一。

1840年7月,中英第一次厦门之战,清军中有9名福建水师提标被打死。据档案记载,这些水师提标的年龄从22岁至59岁不等,大多娶妻生子,其母亲亦健在,却少有父亲的记载。

清军士兵的家眷皆随军住于营中或另赁房屋住在附近,不似今日军营这般森严。当时的士兵和现在的警察一样按时上班和下班。除出征打仗外,军营并不开伙,士兵皆回家吃饭。一旦操演值勤来不及回家,家眷们便送饭前往,因此操演的场地周围常常有家眷旁观。

老舍在他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中对那位身穿正红旗马甲、携“面黄无须”腰牌进出皇城守卫的父亲的生活作如下描述:“上班的时候他便去上班,下了班他就径直回家。回到家,他因识字不多便不去读书……他只是劈劈柴,看看五色梅或刷刷水缸……他比谁都老实,可是谁也不敢欺负他,因为他是带着腰牌的旗兵啊!”

老舍的家在今日北京护国寺一带,距其父亲上班的皇城并不算远。老舍之父得到这位后来出名的儿子时已经四十多岁,两年后死于八国联军之役。

(摘自《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 图/王建峰)

猜你喜欢
清军冯玉祥老舍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解人之难的老舍
冯玉祥提倡俭朴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寄冯玉祥书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老舍的求婚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联墨双馨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