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 课以悟道
——微课在习作教学个性化指导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16-04-11 07:20谢秋兰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个性化习作微课

□谢秋兰

微言大义 课以悟道
——微课在习作教学个性化指导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谢秋兰

习作准备时的生活积累差异、课堂教学时的个性化指导缺失、集中批改方式的反馈滞后,均导致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缓慢。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可以利用素材积累型微课、经验调动型微课进行写前的准备。通过重点突破型微课、辅助序列型微课为学生私人定制个性化课堂习作辅导,用即时反馈型微课和全面反馈型微课有效解决反馈滞后问题。通过上述多种微课的应用,最终使学生更好地悟出习作之道,提高习作能力。

微课 习作教学 应用策略

作文教学工作量大,学生习作能力提升却不快,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几经思考与分析,笔者发现这跟现行的大班化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有着必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先天不足——差异性生活积累,使习作起点差异必然存在

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都是千差万别的。在第一学段“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第二学段提出“要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最终,让学生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但每个人所见、所闻、所想的程度,作为大班教学环境下的教师一般很难有充足的时间事先了解。学生家庭学习环境的差异、学习积极性的差异也使得各自的差异必然存在。习作起点差异越大,习作的结果就可想而知。

2.辅导不实——大班化课堂教学,使个性化习作指导缺少先机

传统的课堂习作指导,因为学生人数多,课堂40分钟时间有限,不能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如点播一样,随时倒带、停留,等你慢慢弄懂了再进入下一环节。如前所说,每一个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因为之前有过接触,或善于倾听和学习,课堂上听过讲解或看过一遍幻灯片,心中就有数;但有的学生却不一样,一遍语音或视频信号不足以在其认知网上添加新的知识点,需要不断反复,才能慢慢领悟其中的要领。习作时,一部分人对要求和方法一知半解也就不足为奇。

3.反馈滞后——大班集中式批改反馈,使即时全面反馈成为奢望

学生在写作途中或者写完后,自己的思路最清晰,对自己习作中的问题也往往比较清楚,这时修改有针对性。但是,因为学生完成一篇习作需要时间较长,教师巡视批改反馈问题也慢,等习作本子上交后,因批改量大,所以隔上几天再去反馈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且,这样的反馈,因为学生多,很难做到个性化指导。

综上所述,习作准备时的生活积累差异、课堂指导时缺少充分的个性化指导、习作反馈得不到及时的个性化的评改,使得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缓慢,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呼唤个性化指导。

那么,怎么解决上述问题呢?笔者想到了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既定目标及教学实际要求,以视频、音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往往是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它一般3~10分钟就完成,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资源构成情境化、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成果简化传播多样、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特点。在现代媒体发达的今天,微课一旦生成,就可以随需索用,大大提高了指导的个性化和针对性,我们正好可以应用微课来破解上述问题。那么如何应用微课,笔者和所在团队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一、聚微成塔——用“微课”指导有效的作前准备

将每个单元的习作课前指导制作成相应的一个个微课,学生可以在习作课前有计划地准备习作素材,调动已有学习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素材积累型微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素材的积累对于习作成功至关重要。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有《观察中的发现》这一内容,为了便于集中指导,教师通常选用豆芽观察日记来进行集体指导。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如何孵豆芽是件全新的事,甚至很多家长也不会。替代性的种植又没有一个能像豆芽生长那样时间短、生长变化典型、便于观察。此时,我们就可以制作一个如何孵豆芽的微课,图文并茂地讲清孵豆芽的材料准备、实践步骤和注意点等,放入公共平台后,学生可以在下载后作为资料查看。豆芽全过程孵好,观察也就能全过程跟进。每天的图文记录又为后续的课堂指导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认知调动型微课

在习作之前,我们往往会根据习作要求让学生大致构思一下自己的习作框架。但事实上,对于还处在学习习作初始阶段的学生,审题、段落篇章架构知识和习作有效材料的选择等的经验缺失,仅凭一课时的学习很难做到人人落实。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的《写一则童话》时,面对“选择几种动物,或者几件物品,想象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的事,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这样宽泛的要求,学生往往无从入手。这就需要教师提前介入学生的作前指导,为学生打开思路,调动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课堂重点教学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制作两个微课,一是审题微课,从宽泛的题目要求中,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思考习作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明确此次习作的能力要求,即如何通过丰富想象,清楚地表达一个真善美主题的童话故事;第二个微课旨在唤起童话结构经验,如借助《小红帽》《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让学生了解童话单线型(主人公—遇到困难和危险—怎么做—美好结局)和反复型(包括并列式、递进式)两种常用结构模式,唤醒学生已有的阅读《七颗钻石》《木偶奇遇记》《逃家小兔》《小熊住山洞》《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等的经验,为自己选择的这些小动物或者物品之间“会发生些什么事”进行想象,进而谋篇布局,打开写作思路。

二、微言大义——用微课设计私人定制式的课堂辅导

每一篇习作的指导,都有一个重点教学目标,但每一篇习作的完成,却需要多种习作能力的共同参与。每一个学生的习作能力发展水平不一,呼唤着私人定制式的课堂辅导,微课恰好可以实现这一点。

(一)重点突破型微课

我们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往往讲究一课一得,即一堂课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以期在若干个“一得”之后,学生得到习作能力的全面提升。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的《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时,面对如何把过程写清楚这一教学目标,一位教师设计了以“吹气球”为例把过程写清楚的微课,通过吹气球视频的播放、学生独立完成“吹气球”片段描写和评改,明白所谓的“清楚”,就是要把吹的动作分解细化,吹时的表情、气球的变化、同学的表现等都要关注,然后引起思考:其他还有哪些课余生活?怎样把过程写清楚?有了以上微课,学生自己的习作描写就会更容易。

(二)辅助序列型微课

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只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大多数之外的非共性问题依然客观存在,对于有这些问题的学生来讲,解决各自的问题才是这堂课100%的增量。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和本课的重点学习目标形成微课序列,这样,学生就可以按需索取,实现课堂的个性化指导。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观察日记一则》时,除了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写清楚”这一重点学习内容外,日记格式的复习、观察内容的选材、日记正文篇章的架构等都可以制作成一个个微课,学生有疑问时,可以自主利用iPad、计算机终端等自行进行菜单选择,教师则可以查看重点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为即时的反馈做准备。

三、防微杜渐——用“微课”全面及时地反馈学生的习作

前面说过,传统的讲评课总在完成习作N天之后,教师列出表扬的名单,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反馈评价,对于大班化教学学生习作反馈的及时性和全面性都无法保障。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

(一)即时反馈型微课

学生习作的速度有快有慢,一次习作,有的学生20分钟可能完成全篇习作,也有的学生可能才写了一小半。备课只是一个预案,学生生成的新问题需要教师及时反馈补充。教师可以在巡视学生完成情况时,从写得快的学生处及时发现问题或者优点,通过现场拍摄学生习作的照片,云传播到显示终端,即时点评指导,并利用编辑软件即时生成微课用以后续调用,让后续的学生尽量避免同样问题的发生并得到优秀同伴的同向引领。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的《写一种小动物》时,原本带了小动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结果学生习作时,光一个外形就写了200多字还没有写完,显然,从整体架构来说,文章容易产生头重脚轻之感,而有的学生则恰到好处地描写出了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教师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及时把两篇习作的外形描写片段拍摄上传,进行即时点评,白板上随机显示的修改痕迹和习作图片以及教师的指导自动生成一个新微课,这样的反馈不但及时,也为后续的学生自改做好准备。

(二)全面反馈型微课

习作批改之后,传统讲评随着讲评反馈的结束,习作的交流也往往结束,学生的记忆比较零散。将本次习作中更多的学生佳作(片段)汇集并集中点评展示,形成微课,不仅课堂上可以使用,讲评课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反复调用。比如在习作结束后,我们可以按“最佳文采奖”“最具创意奖”“精彩片段集锦”“病历档案查询”等,将批改好的各类习作进行分专题点评,形成微课,上课由学生自行点播查看谈收获,复习习作时,又可以便捷调用这些信息,以防微杜渐。

综上所述,借助微课技术,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实现习作的个性化辅导,通过一个个“微课”,让更大范围的学生更好地悟出习作之道,提高习作能力。

[1]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胡来林.现代教育技术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310006)

猜你喜欢
个性化习作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