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淮安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6-04-11 12:09吴寿健
初中生世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蒲草蒲扇文章

吴寿健  张  诚



2015年淮安市中考作文述评

吴寿健张诚

原题回放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回味”一词做了如下解释:①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回味无穷;②动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回味他说的话。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

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命题透视

2015年淮安市中考作文题依然秉承了“重视人文情怀,引导感悟生活;鼓励张扬个性,倡导灵活表达”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考生的积累,帮助考生打开作文思路。仔细阅读提示语,不难发现,每一段提示语皆有文章可做。

提示语第一段诠释了“回味”的含义,旨在帮助考生理解题意,明确思维原点和指向,提示考生紧扣“余味”和“从回忆里体会”审题立意。

提示语第二段主要提醒考生着眼于“过程”,引导他们从“再次感受”“深入理解”“重新认识”三个方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文题的内涵,写出富有生活气息且有思想含量的文章。值得注意的是:回味,既不等于回忆,也不等于品味;“回味”一定要有自己对人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新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当然,这个“新”是相对的,是相对于自己原先的体验、理解的层面而言的。

提示语第三段主要回答“怎么打开‘回味’思路”的问题,旨在引导考生将审题思维活动由题意理解层面转向联想审视层面。考生可以沿着这一提示去延展思维,盘点自己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精选并优化素材,从而表达出个性化的感受、体验、认识。

这道作文题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写作视野开阔,只要是经历过的人、事、景、物等,皆可入文。具体讲,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身边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街坊邻里等,甚至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等,都是不错的素材。这些素材能够在第一时间激发考生的创作热情。

二是立意角度广泛。文题尽管是一个词,但因为写作对象的广泛性,考生能够从不同的“回忆”中咀嚼出较为深刻的“味道”,即有价值、有意义的情感、思想、哲理等深刻的内涵。

三是表达形式灵活。考生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说明事物,可以抒发感情,可以发表议论,可以联想想象……除诗歌、戏剧外,各种文体都可涉及,有利于考生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总之,这道作文题内涵指向清晰,强调真情实感,注重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怎样写出“回”的过程是重点,怎样写出“味”是难点,而这两点,正是区别考生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高下的分水岭。

评卷扫描

从本次阅卷情况看,考生在写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审题模糊

本道作文题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弯弯绕”,但是,如果考生不认真阅读提示语,不对“回味”一词做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也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审题的“走样”。

1.将“回味”与“回忆”混淆。

“回味”是在回忆中体会或品味,“回忆”则是对过去的回想。两者的相似点是都指向过去,区别则在于是否对过去的人、事、景、物等深入品味出了其有价值、有意义的情感、思想、哲理等深刻的内涵。在评卷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考生将文章写成了单一的“回忆”文,“回”而“无味”,具体说,就是不能从回忆中咀嚼出一定的“味”并用较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2.将“回味”等同于“品味”。

“品味”是“仔细体会”“慢慢玩味”的意思,从叙述时间的角度看,更多的是指向现在,而非过去(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指向过去);而“回味”则必须指向过去曾经经历的人与事或欣赏过的景与物……但是,部分考生在写作时,没有很好地结合所回忆的“过去”,笔墨更多的是用在了“赏”或“品”上,这显然切题不准、有失偏颇。

二、选材雷同

本次作文中,不少考生的选材主要集中在桂花糕、槐花糖、喝粥、品茶等方面,选材“撞车”,这类文章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最终只能得到一个平常的分数。还有,此类素材往往会有“贴标签”之嫌。比如写桂花糕,基本上就是刻画一下外婆这个人物形象:写“我”小时候与外婆度过了愉快的童年生活,记忆中,外婆用桂花做成糕点,这桂花糕既满足了“我”的口欲,又给了“我”精神滋养。试想,如果将桂花糕改成槐花糖、红豆粥等,是不是也可以呢?这样的文章就没有了个性,无法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

三、语言飘忽

综观考生的作文语言,大部分能做到文从字顺,但在遣词造句、修辞运用、情理相融等方面,尚不够理想,甚至出现一些“怪现象”。比如,部分考生过分追求语言表达的华丽,于是“充分”调动平日的积累,大量堆砌貌似优美实则空洞的文字,华而不实。有这样一位考生,写自己回味端午节吃粽子时的感受,开头引用了苏轼词中的句子“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看似富有文采,其实矫揉造作、不知所云。还有些考生笔下的人物缺乏个性,或者显得不真实。这些,都会影响最终的得分。

迷津指点

一、揣摩文题“拆字解意”

文题“回味”是一个词语,本身就是题眼,同学们应巧妙地将其拆字解意。

可以说,这篇作文是“回”字搭平台,“味”字分高下。写“回”要能回忆出所写之人的精神面貌,所写之事的来龙去脉,所写之景的前后变化,应主要采用叙述与描写的表达方式,使文章内容实在,如睹其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悦其情。写“味”则要能写出“真味”“新味”和“深味”,即能表达出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入感悟,应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比如,有一位考生写校园中的紫藤,先通过叙述描写回忆冬天里的紫藤的枯寂,然后将其与眼前春天的紫藤的繁盛进行对比,最终悟出:“是的,冬日的沉寂与落寞终为假象,紫藤所做的只是将生机贮藏于身下,在一个寂寥无味的冬日,咀嚼生命之果的苦涩,同时又让希望在寂寞与苦难中扎根,以明澄的希冀企盼春归后的蓬勃绚烂,在风霜中笑语成诗。”这样的“味”可谓“新而深”,读来让人眼前一亮。

“拆字解意”的另一个作用是帮助同学们合理地进行布局。“回”是“味”的铺垫和蓄势,“味”是对“回”的升华和点睛。“味”脱离了“回”就会变得空洞牵强,而只写“回”没有“味”,也会显得平庸寡淡。

二、选材立意“别是一家”

文题中的“回”有“回忆”“回想”“回顾”等意思。从叙述时间的概念看,要求指向过去,即曾经经历的人与事、曾经欣赏过的景与物等。从取材范围看,凡是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事、景、物等,都可以入文。从表现的内容看,同学们既可以写日常生活,也可以写重大事件;既可以写文学艺术,也可以写历史地理;既可以写正面的经验,也可以写反面的教训。总之,面对如此众多的材料,同学们在写作时,一定要多做一些思考,精心取舍,否则,就会出现前文所说的选材“撞车”的情况。

比如写乡村,同学们可以精心选择乡村的夏夜,那里有星星,有奶奶从井水中取出的冰凉的西瓜,有虫儿在鸣叫……此时,再静静地回味儿时的夏虫呢喃,细细品味故乡夏夜的美好,就会渐渐明白:这来自乡村的自然之声,只有经过回味,才显得弥足珍贵。再如写传统文化淮剧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学们可以通过描写爷爷(或外公等)钟情于淮剧,进而自己也懂得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样的选材就很新颖,立意也很独到。

选材要鲜活,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立意要深刻,见解要精辟,要能于平常处给人“灵光一现”的惊喜。

三、细节语言“小清新”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接触较多的是叙事性文章,这类文章的感情力度要大,但激起情感波澜的“石子”要小,即要选择好一个小的“切入口”,且要选择动人心弦的生活细节,这样才能既打动自己,又打动别人。比如描写乡村的夏夜,细节刻画就不能少。一位考生这样写道:“我最爱故乡的夏夜。坐在奶奶的庭院中,望着漆黑的夜幕,几点星子在调皮地眨眼。我啃着奶奶从井水中取出的西瓜,甘甜而清凉的汁液顺着喉咙流过,甜蜜的滋味在唇齿间绽放。四周的虫儿欢快地唱着歌,或低或高,如同一个百人的乐团,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吟奏着夏夜进行曲。这时,甜蜜与快乐充满心间。”小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再现了一个宁静和谐、美妙甜蜜的乡村夜晚,真实的细节描写让作品具有了动人的力量。

同学们要记住,语言表达的总原则是要有生活气息、通俗易懂、不矫揉造作。此外,还要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富有哲理等。

例文点评

一类文:

回味

蝉鸣声声催夏荷,那把蒲扇在手中摇来一阵淡淡的蒲草香,摇着回忆摇着爱。(开笔精练,通过听觉“蝉鸣声声”、嗅觉“蒲草香”,创设了美好的意境。“摇着回忆摇着爱”既点了题,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夏日阳光逼人,父亲不知从哪个抽屉中翻出一把蒲扇,轻轻地扇着。我看着有些奇怪,便道:“不能开空调吗?摇着扇子手好酸呀。”

“扇子好着哩。”父亲温和地笑笑,顺手把扇子向我的方向移了移。

我性急,嫌父亲扇得慢,夺下扇子给他扇起来,于是,空中扬起了些许蒲草屑,仿佛宇宙中沉浮的小小星辰。(父亲“温和”的表情、“笑笑”的神态、“移了移”的动作,与“我”“性急”的心理、“夺下扇子”的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有些恍惚了——记忆里,是不是有一段时光,空中也扬起过这蒲草屑,带着淡淡的香?(这里宕开一笔,由现实转入回忆)

夏时熏风恼人,我吃饭时总是夹几口菜,就要抹一把脖颈上的汗。父亲从小就宠我,每到这时,他就搬个小凳子坐到我身后,用一把蒲扇轻轻扇我的后背。

“爸爸,你坐在后面干吗?扇前面呀!”我还记得我娇气地扭来扭去,不愿乖乖吃饭。

父亲不紧不慢地摇着扇,凉风入袖,仿佛要沁人心扉。他温和的话语如在耳畔:“扇前面,就把菜扇凉了呀,爸爸的小七吃了会肚子疼哦。”蒲草屑在空中轻扬,却没有一丝落入饭菜中。我轻轻地嗅了嗅,呀,这蒲草的香味也是凉凉的呢!(小作者紧紧抓住“摇蒲扇”这一细节,既写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也写了“我”的语言和感受,从而形象地表达出父爱柔情的一面)

父亲的手似乎不知道累一般,一直不紧不慢地摇着,摇出了一整个夏天的清凉。我却从未留意过那一滴滴从他头上滚下的汗珠。直到有一天,父亲问我身上还有没有汗时,我回头看了一眼,恰好看见一粒汗珠顺着他的脸,慢镜头一般滚入他的颈间,不见了。(结构上既呼应了前文“父亲在我背后摇蒲扇”这一情节,也为下文“我”的情感体悟做了铺垫)

我鼻尖忽的泛酸,喉咙里有一股涩涩的味道。那把蒲扇啊,扇下了我的汗,却把它们扇到父亲身上去了。(这是一个过渡段,文章也由上文的叙述转入下文的抒情、议论)

眼前如老电影般昏黄的色调一点一点地明朗起来,我的手不知何时开始有些微疼,摇扇的速度也慢了。

父亲接过扇子,不紧不慢地扇着,仿佛扇的不是风,而是永远。

什么是永远?蒲扇轻摇了你给我的爱,与时间反了方向。人生如扇,一下一下摇着回忆和感动。父亲的手轻轻地摇着夏,摇着风,摇着小尺难以丈量的爱。(此味意蕴丰厚,有淡淡的蒲香,有浓浓的父爱,亦有成长之味。小作者于蒲扇轻摇中品味出“爱之永远”“人生如扇”的真谛,见解独到,所悟妙哉!)

蒲扇轻摇,我回味你的温暖。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蒲扇摇下了我的泪水?(用问句加强语气,更表达出“我”对父爱深情的理解和共鸣)

父亲,让我为你摇蒲扇!让我陪你一起,慢慢变老。(文尾收笔,情感更进一层)

总评:这篇文章着实耐人回味。回味之一:小作者从“摇蒲扇”这一不起眼的细节写起,特别是对父亲摇蒲扇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的捕捉,于细微中蕴真情,绵密而细致地表现了父亲这一形象。回味之二:结构上“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由眼前“蒲扇在手中摇来一阵淡淡的蒲草香”牵入回忆“记忆里,是不是有一段时光,空中也扬起过这蒲草屑”,最后又回到现实“眼前如老电影般昏黄的色调一点一点地明朗起来”。回味之三:语言清丽淡雅。小作者如叙家常般轻声慢语、娓娓道来,读完让人感动。回味之四:立意让人品咂。一般人的回味止于“父爱”,而小作者却有了“爱之永远”“人生如扇”的体悟,这样就高人一筹了。

二类文:

回味

人生犹如一次旅行,在一个渡口上船,在下一个渡口下船,在船工的指引下前进,在和一群与自己相似的旅客的交往中消磨时光。(比喻形象,新颖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

现在,船将靠岸,而我,回味与船工的点点滴滴。(这里既点了题,也巧妙地引出下文和回味的内容)

那船工就是您,我的老师。(比喻有了依托,写作内容也进行了缩小和界定)

曾经以为您不信任我。(一石激起波澜)

那是刚上初三的时候,我还很调皮,喜欢开玩笑,喜欢和同自己一样的人玩。有一次,几位同学搞恶作剧,在办公室外直呼您的名字,让您难堪。您从办公室里出来,正撞上路口的我,我看到了全过程,还在那笑。您就认定是我干的这桩“好”事,不听我的辩解,大声训斥我,丝毫不顾我委屈的泪水一个劲地往下掉。从那以后,我对您颇有微词,并发誓以后再也不会在您面前哭。(欲扬先抑)

曾经以为您忽视我。(波澜再起)

在这个班级中,几乎每一位同学的进步都能得到您的夸赞。有时,您还会为一些同学打气。而我,却从来没有得到过您的鼓励。有一次,通过努力,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是,您却用一盆冷水烧灭了我的欢喜:“不就一次吗?有能力就保持住啊!”近乎讽刺的话语让我更加努力,一次,两次,三次……老师您却再没有赞许过我一句。(对比中再次蓄势,再次用“抑”笔)

曾经的误会与不解,如今却让我回味。(情节陡转,再次点题)

临近中考时,偶然听到一位同学道出了缘由。我调皮而浮躁,虽有过人之处却不能脚踏实地。老师您为了让我更好地成长,故意批评我,故意不肯赞扬我一句,就是害怕我浮躁,就是为了让我脚踏实地。(借同学之口侧面解开“我”心头之结)

我回味过去的时光,竟回味出您的关心,您的爱。

今天,在考场外,您第一次对我说出了鼓励的话语:“相信自己,你可以做到的!”我头也不回地进了考场,因为我不想让您看见我流泪的样子。(于回味中感情上“扬”)

老师,请原谅学生的不懂事,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才明白了您的爱。现在,船即将靠岸,原来,船工与旅客之间从来没有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从来没有冷眼相对的时候,无论过往如何,此刻,他们都会紧紧地相拥在一起,珍惜彼此……(感情完全释放出来,之前的误会冰消雪融,也让“回味”落地生根。这里有一点瑕疵,“船工与旅客之间从来没有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这样的表达显得不够恰当)

我也会记住您的教诲,回味曾经走过的时光,回味您的关心,回味您的爱。(画龙点睛)

我看见渡口处飞越了一道彩虹。(文尾含蓄,空镜头,引人遐思)

总评:情感的波澜起伏既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看点。小作者从开始时的“以为您不信任我”,到“以为您忽视我”,到“如今却让我回味”,再到“回味过去的时光,竟回味出您的关心,您的爱”,最后“回味曾经走过的时光,回味您的关心,回味您的爱”,一步步地将内心的情感展现出来。美中不足的是,小作者的语言功力相对欠缺,文章的叙述和描写显得较为平淡,对回味内容的“抑”和“扬”的详略安排也应稍做调整。

新题预测

题一:请以“走出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文题补充完整;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题二:请以“不妨如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吴寿健:淮安市“533”人才培养对象,淮安市淮安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基础学科指导组成员。曾获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二等奖,淮安市优质课、优案、命题竞赛、论文竞赛一等奖。有30余篇文章在《江苏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现任教于淮安外国语学校。

张诚: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淮安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蒲草蒲扇文章
香蒲扇底故乡风
蒲扇摇
蒲草抄书
瓷枕·凉殿·蒲扇·夏衣
物微情浓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江城子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蒲草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