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成为一个“引力场”
——基于校本人文管理实践的思考

2016-04-11 16:05田玉龙
初中生世界 2016年32期
关键词:海陵引力场校训

■田玉龙



让学校成为一个“引力场”
——基于校本人文管理实践的思考

■田玉龙

要使学校成为一个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引力场”,坚持人本思想,实施人文管理是明智的首选。重视“仪式”的影响力,以校训凸显“核心力”,借集体备课凝聚合力,海陵中学通过一系列措施,为师生营造一个幸福的生命场,让学校成为心灵的栖居所。

人文管理仪式学校文化集体备课

学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方式、策略因人而异,但究其本质,都离不开刚性的制度管理和柔性的人文管理。如何规避矛盾与分歧,建立融洽顺畅的和谐氛围,使学校成为一个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引力场”?坚持人本思想,实施人文管理是明智的首选。

学校人文管理强调运用情感手段促使人进行自我约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既重视人在管理中的能动性,也重视人在管理中的自身完善;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做好人的工作,倡导人与人平等相处,快乐工作,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基于对我校人文管理实践的思考,我们认为,要想方设法用柔性管理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幸福的生命场,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工作学习的热情,让学校成为心灵的栖居所。如此,方能上下团结、勠力同心,使学校得以持续发展。

一、校际整合,用“仪式”吹响“集结号”

仪式很重要,大至国家,小到单位、个人,通过举行特定的仪式,可以使具有特定意义的某一时点成为记住过往、指向未来的坐标。对于海陵中学来说,2011年的暑假就是这样的一个时点。

为响应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新要求,2011年暑假期间,海陵中学回归公办,参加海安城区初中教育资源整合,组建成新的海陵中学。在此之前,海陵中学以其优异的办学业绩领跑南通初中教育,是江苏省最具有影响力的初中之一,回归公办后,重新组建的海陵中学还会保持原有的优势继续高位走强吗?社会群众拭目以待,身为校长,我深感重任在肩。

如何抓住“校际整合”这个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让新教师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和角色定位,融入新的海陵中学,是那个暑期我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在开学前第一次教师会上,我做了主题为“了解海陵,融入海陵,凝心聚力,共创海陵新辉煌”的讲话。我带着全体教职工了解海陵中学的历史,了解海陵中学历年来的中考成绩,了解原海陵中学的教师团队是怎样的一个教师群体,他们是靠什么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和他们分析学校的现实,一起展望学校的未来,向大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反复强调,作为新海陵中学的教师,既要看到原海陵中学留给我们的品牌资源,又要看到随着生源和师资的改变,如今的海陵中学与原来民办时已大不一样,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要弘扬勤奋实干的黄牛精神和创新进取的拓荒精神,加强师德修养,恪尽职守,乐于奉献,提升专业素养,练好内功,搞好教学,团结一心,共创海陵中学新辉煌。

接下来,学校通过为期一周的教师培训这种特殊的“入校仪式”,激发起大家“为海陵中学的荣誉而战”的热情。

我们围绕职业道德建设、教学常规、校风校纪等内容,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出“练好内功,向着教师素质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明确“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突出个性,教学反思”的备课改革思路;要求大家“遵守校规校纪,使自己的师表行为规范化”;强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管东西南北风,抓住教学质量不放松”。

学校后来的发展证明,教师培训这种特殊的“入校仪式”,唤醒了教师的职业自觉,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吹响了海陵中学“勠力同心,再创辉煌”的“集结号”。

二、提炼“灵魂”,以校训凸显“核心力”

每一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精神内核,这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标志。有思想的学校管理者总是善于挖掘和运用学校文化元素来引领师生的精神追求,通过文化立校来提高办学品位。

海陵中学植根于崇文重教的江海厚土,我们从校名“海陵”二字来挖掘和提炼学校的理念文化,构建学校的精神内核。海者,大海;陵者,深山。“海陵”这两个字本身就寓含着一种希冀:像远处的大海那么广阔,像脚下的土地那么厚实。我们由此提炼形成海陵中学的校训“惟广惟实,求新求精”。“海阔地厚”已经成为海陵中学人内在精神气质的写照——既有包容万方的广阔,也有托举百物的厚实;同时还折射了校训中“惟广惟实”的要义,“广”“实”分别对应“海”“陵”二字,广可求新,实可求精。“惟广惟实,求新求精”的校训,成为海陵中学的精神内核。

我们还通过打造物型文化,赋予校园内的树花木石、景观连廊等以种种精神内涵,以彰显人文底蕴。如矗立于校门广场东侧,雕刻着海陵中学校名的亿年灵石,让人自然地联想到校名的深刻含义;惟实广场上勒石镌像的十二位或留踪海安或生于斯长于斯的海安历史文化名人,让海陵中学的师生仰先贤以自励,感桑梓而承重;惟广亭内小憩,可细细体悟“惟广”精义;桃李园中漫步,俯察甬道上镶嵌的北大、清华、哈佛、牛津等中外著名高等学府的36方校徽,砥砺奋进之情顿生于莘莘学子胸间。

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和历史积淀的反映,是全体师生认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也是核心力。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坚持走“文化立校”之路,坚持培养和孕育文化特质,除了提炼出凸显“核心力”的校训“惟广惟实,求新求精”,还形成了“学习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仁爱美丽身心”的价值引领,“享受学习,奠基幸福”的办学宗旨,“为了师生共享成功,让规范管理一切”的办学理念,“阳光学生心灵、健康学生体魄、启迪学生智能”的核心追求,“团结、务实、创新”的学校精神,“有容有为,勇于担当”的政训,“想大问题,做小事情”的师训,“立志远方,立根脚下”的生训等。

走进海陵中学,可以漫步甬道,领略灵秀木石风采;徜徉连廊,感受诗词曲赋意蕴;听朗朗晨读,吟诵经典;看缤纷夕照,紫樟霞帔。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必将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也自然会把学校作为自己的家园,“幸福地栖居”。

三、集体备课,借“智联”促成“众行远”

校际整合后,师资的重新配置一方面为新的海陵中学输送了新鲜血液,但另一方面也使原海陵中学长期形成的教师个体和群体优势不复存在。如何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教师团队,保证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不低于甚至高于整合之前,给社会群众一份满意的答卷,就成为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新思考。我们的做法是:集体备课,借“智联”促成“众行远”。

这里的“智联”,是指教师之间的“智慧联合”;“众行远”出自一句古语:“独行快,众行远。”意思是说,一个人会走得很快,但是他不能走得很远;许多人一起虽然走得不是很快,但是他们互相合作,将走得很远。合作是提高团队效能的前提条件,新课改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作为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教师集体备课对于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以海陵中学原有的备课组活动模式为基础,融入其他学校一些好的做法,形成集体备课研讨模式:交流上周教学反思→主备课人说课→讨论下周教学内容→布置下次集体备课内容(确定主备课人)→学习新课程理念或传达学校相关要求。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主备课人要提前一周下发教学设计,然后在统一安排的时间、地点以微课的形式进行讲授,其他成员提出不同见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形成个性化教案。为了指导各备课组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要求每个备课组都有一名中层以上干部蹲点,全程参与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活动结束后交给校长室审阅。

集体备课后,每个教师都要进行再次备课,对教材和教学内容充分熟悉,尽量脱案上课,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后,教师还要通过教学反思总结得失,坚持思考,并梳理教育行动中蕴含的教育信念和教育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集体备课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堂评价、作业布置等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在于它能够使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通过参与讨论、交流合作、集思广益、生成智慧,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群体存在的互动意义,在比照中感受到优秀教师作为榜样力量,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的影响,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紧紧抓住“集体备课”,将过程管理落到了实处,使教育教学的效果得到了保证。如今,教师集体备课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这项把教师间才智的互通有无落到实处的举措正越来越得到认可。

(作者为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校长)

猜你喜欢
海陵引力场校训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高斯定理在万有引力场中的推广及应用
Beautiful Summer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宋书·州郡志》“海陵”的一处句读
《海陵丛刻》及其研究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对一道相对论习题解答的质疑
引力场高斯定理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