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

2016-04-11 08:57孙永娟
女性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同桌儿子生命

孙永娟

尊重生命,这是谁都知道的概念。

嗯,的确,谁都知道,目前人们是知道的太多了。

可是我们叩问自己,真的做到了吗?

有多少次,我们依旧以家长的权威,去遏制孩子。

有多少次,我们徘徊在规矩与爱的路口,不知所措。

……

我们努力做到尊重,可是方向却总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一直处在两难境地,关于这一点《孩子:挑战》这本书一开始就已经分析很透彻了:“从独裁的阶级社会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现代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改变。”对于在“独裁”中长大的父母,转化曾经受过的教育方式面对自己的孩子,这的确是个挑战。

对于父母来说,如何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这是说不完的话题。

其实,尊重首要的前提是懂得。懂得是人类的最高级情感,历史上有多少动人的心有灵犀的故事,至今让人回味无穷。懂得是春天的雨,润物无声,却让人惬意、欣喜。春雨适时出现,是大自然的节奏。父母恰当的教育,就要蹲下去,懂得孩子。懂得,是父母要对生命有感受力,要对生命心怀慈悲。有了这样的能力,父母就会体察这小小生命内在的动力、动机、需要、期待。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个孩子问爸爸:“为什么同桌考第一名,我才考了第二十一名?”爸爸听了儿子的话,感受到儿子开始有了自尊心,而这种自尊心正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他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又一次考试后,儿子又问爸爸同样的问题。爸爸依然没有回答儿子的问题。但爸爸一直在思考怎样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同桌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爸爸带着儿子看了一次大海。就在这次旅行中,爸爸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儿子高考结束了,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寒假归来,母校请儿子给同学及家长作个报告。儿子念了那次看海后的日记:“我和爸爸坐在沙滩上,他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小鸟,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了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

这位父亲尊重了儿子的慢速度成长,用心感受到孩子的自尊心正在悄然成长,保护了儿子的“心”。这就是最好的尊重。看来懂得的根本,还是父母看要有敏锐的生命洞察力,听起来很抽象,其实做起来也很简单。父母放下自以为是的思想、控制的欲望、武断的行为,蹲下身子,慢慢的和孩子一样高,静静的处在和孩子一样的位置,你就会洞察了孩子的世界。

懂得了孩子,就会真正的尊重孩子,大方向对了,细枝末节就很好处理,即时出现偏差,也会及时发现和纠正。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父母一定要清楚:对孩子的尊重不是妥协,而是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要做到这一点,父母的态度尤为关键,而态度是由心发出的,《圣经》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人的一生的是由心发出的,何况是教育孩子呢。父母内心是否有尊重,是否坚定坚持原则,孩子是能敏感的捕捉到的。父母必须修炼自己的心,而如何做到尊重孩子遵守规则、有责任,会合作,在《孩子:挑战》这本书中,父母们会找到想要的。

《孩子:挑战》这本书既有很好的理念,又有很好的方法,让父母瞬间就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被美誉为“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的确名副其实,它没有冗长的理论,直接面对问题,简练,有力量。目前很流行的正面管教都是受其影响的。这是一本做家长不可错过的好书。

书摘:

1. “成熟”指的是心智得到完全成长,潜力得到充分发展。而只有少数人能认知体会这种快乐。完美的成熟,需要用一生来完成。怎么能用“成熟”来要求孩子或是年轻人呢?

2.没有所谓的完美关系,我们需要有所进步而不是完美。

3.尊重孩子的需要和意愿完全必要。我们需要培养出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孩子的要求是他的需求还是冒出来的怪念头。

4. 坚定就是我们拒绝孩子提出的过分要求,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当我们做出合理的规则和决定时,需要有坚定的态度,孩子很快就会从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中理解情况。

5. 孩子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需要学习尊重自然法则。我们无法通过说教让孩子学会怎么保持自行车的平衡,他只能从实际经验中学习。所以,在任何需要尊重秩序和规律的领域,孩子都需要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从行为中,而不是从语言中学习。

6.我们想要强调的是,现在的家庭是团队,而不再是一人领导,其他服从,团队会激发每位成员为整体利益而努力。每位成员都会关注家庭的整体需求。合作的意思,就是每个成员各自努力,共同完成对全体最好的事情。

7.任何人在被强迫时都不会通情达理,把我们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是无法赢得合作的。

事实上,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有合作的存在,只是我们很少仔细研究。有的时候,父母需要重新调整这个人际关系。

猜你喜欢
同桌儿子生命
打儿子
换同桌
同桌有病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羡慕我同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