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色”到“绿色”的蝶变
——阳泉市平坦镇桃林沟村转型发展纪实

2016-04-12 05:25史清秀
支部建设 2016年10期
关键词:沟村桃林黑色

□ 史清秀

从“黑色”到“绿色”的蝶变
——阳泉市平坦镇桃林沟村转型发展纪实

□ 史清秀

桃林沟村地处阳泉市近郊,是一个面积1.86平方公里、耕地1080亩、人口746人的小山村。20年间,在村党委书记李乃珠的带领下,桃林沟人发扬“敢闯善干、自强不息、永攀新高、追求共富”的桃林精神,把一个负债1000余万元的贫困村,建设成固定资产超过3亿元的美丽宜居新农村。近年来,桃林沟村先后荣获“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村镇”、“全国尊老敬老模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一、桃林沟村的“四次蝶变”

由“乱”到“稳”。上世纪90年代初的桃林沟,是当地有名的“乱村”。当时,尽管村里有村办煤矿,人人都争着当村干部,可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煤矿效益仍一年不如一年,最后村集体债台高筑,连村民的工资都发不了,水电费也交不起,干群矛盾越来越深,人心越来越散,村子越来越乱。1994年,以退伍军人李乃珠为党支部书记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秉承“民不富心不安,村不富心不甘”的理念,以赢得民心、为民办事、共同致富为目标,提出“一年稳,二年变,三年要有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先从急事难事抓起,班子成员垫资交水电费解决了村民吃水、用电等基本生活问题,筹资购买了校车接送村里孩子上学,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一次兑现了拖欠村民的15万元工资,困扰村里的难事得到解决,村民心气顺了,人心齐了,干劲足了,为桃林沟实现富强文明、美丽宜居扎稳了根基。

由“穷”变“富”。当年的桃林沟“名不副实”,近两平方公里“不见一棵桃树,更无桃林可言”,千亩耕地几近荒废,村办煤矿也濒临倒闭,人均收入不足500元,村民生活苦不堪言。不能让村民“捧着金碗讨饭,守着金山哭穷”!1996年,新任书记李乃珠“慧眼识金”,利用村边一小块阳煤集团难以开采的边角资源,带领全体村民建起了年产8万吨的新矿井,使经济“绝处逢生”。在新班子上任的第三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就达到了1470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特别是2001年,在煤炭市场低迷时,村集体投资750万元,购买了当时运营艰难、几近倒闭的区营神堂煤矿,经苦心改造经营,加之经济形势好转,神堂煤矿“起死回生”,年产量稳步提升,成为桃林沟村由“草根”成为“富翁”的重要支撑。2011、2012年,连续两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了2亿元,比1993年的107万元增长了18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比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不到500元增长了36倍之多。

由“富”变“强”。桃林沟因煤而富,但没有“唯煤独大”,而是充分利用煤炭资金积累,迅速发展非煤产业,兴建了年产6000万块的煤矸石砖厂、年产30万方的混凝土搅拌站、存栏40万只家禽的“金凤凰”养殖厂、以“千亩桃园”为标志的农业示范园、生态旅游园区,以及食品加工厂等一批新型产业项目,形成了“工农三产齐头并进,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了绿色发展、永续发展,成功打破了“资源诅咒”的悖论,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成功转型。2012年,全村工业、农业、三产的产值分别为1.3亿、1840万、130万元。2013年,在煤炭市场盛极而衰之前,及时把神堂煤矿转让出去,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虽然煤炭工业产值和比例下降,但是其他工农业项目稳中有升。同时,坚持“集体挣租金,村民搞三产”的原则,村集体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1.8万m的商铺,户均达到50m,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由“强”变“美”。桃林沟村变富强之后,又向“美丽宜居”进发。在生态环境方面,绘就了一幅自然山水画——“山顶桃林盖帽,山间松柏缠腰,山下流水潺潺,平地花园环绕,新楼拔地而起,绿色交相辉映”,打造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均要自主举办滑雪节、桃花节、啤酒节、采摘节等“八大节日会”,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在人居环境方面,实现了“户均一套房”,并与市区供热一体化;兴建了公墓,彻底解决了村民祖坟的安置问题;规划建设20万m的高端住宅区,兴建80多套造型新颖的花园洋房;引进福建南平鑫利达游乐公司2亿元资金,兴建高标准、高规格的大型游乐场,打造“阳泉第一游乐园”。在人文环境方面,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科普文化长廊,每年每月举办3次“村民素质培训班”,对村民进行文明礼仪、法律法规等教育培训;每年都要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到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等全国名村参观学习;投资800万元新建了集绿化、美化、童趣化、教育化于一体的高标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生全部送到全市最好的学校就读;设立“成人文化技校”,加强企业职工培训;实行“校村联动”,每年选送一批本村青年农民到清华、北大学习深造;设立奖学金制度,每年对考入重点大学的本村学生一次性奖励2万元。在村民福利待遇方面,为村民上缴养老保险400多万元,男达60岁、女达55岁的村民退休后每月可领到700~1600元的养老退休金,仅此一项退休村民年人均年收入就可达1万元;每年为村民上缴“新农合”医疗险3万余元,并为50岁以上村民进行全面体检;对患大(重)病者及弱势群体给予3000~20000元的补助金,做到了小病不出村,重病有补贴,大病看得起。

二、桃林沟村转型发展的主要经验

党建引领聚合力。桃林沟之所以发展得好而快,就在于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融互动。桃林沟实行“项目党建”,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村党委班子成员全都是项目负责人,企业骨干全都是党员,这样便于村党组织统一管理,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特别是在全区率先组建“联村党委”,与周边6个村结为发展共同体,坚持行政区域、村民自治主体、集体资产产权“三不变”和资源、人才、发展成果“三共享”的原则,扩大了自身的发展框架,提升了各自的发展空间,实现了发展共赢、抱团共富。近年来,村集体不仅满足了本村劳力就业,也为周边村解决了400多个就业岗位。正是这种强烈的党建意识和开放的发展思维,使桃林沟的发展空间由不足2平方公里扩大到8平方公里。

咬住发展不松劲。“发展是硬道理”,桃林沟之所以能变富、变强、变美,就在于它始终高举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旗,趟出了一条“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路子。与其他资源村一样,桃林沟的发展也是“靠煤带起来的”。但是,桃林沟没有陷入资源怪圈,而是搞 “产业多元化”,在煤炭市场好的时候,借助煤炭红利,抓紧发展非煤产业,这样等到煤炭形势衰退的时候,就能摆脱对煤炭的依赖,不会出现产业结构的断层和经济链条的断裂。正是这种科学发展的理念,让桃林沟总能化危为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为民不忘本。“以民为本”,这是桃林沟发展的宗旨。习总书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桃林沟村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世代桃林人都能过上好光景”。从“户均一套房、人均一亩果、人均一亩林、人均收入一万元”的梦想成真,到“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民有所乐”的高标准满足,再到创办“四个工厂”(让青年人在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就业,让中年人在煤矿、砖厂就业,让老年人领取在北京、阳泉市内的房产租金,让妇女从事本村服务业)保证全体村民“人人都有饭碗”的承诺兑现,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美丽桃林沟、幸福桃林人”,已成为桃林沟的品牌形象。正是这种民本思想,凝聚了桃林沟村发展的“正能量”。

“桃林文化”注活力。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桃林文化”就在于桃林沟人对桃花“自信、争先、超越”品质的弘扬和传承。发展起来的桃林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变化。从垦荒种“桃”,到打造阳泉“后花园”,建成“全国八大迷人桃花园”;从购买旧矿抢占市场变革的先机,到改建新矿积累发展“第一桶金”,再到以煤为基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从依托煤炭工业起家,到发展农业产业扬名,再到涉足乡村旅游业转型,每一步都渗透着对“桃林文化”的生动诠释。正是这种文化诠释,让桃林沟的发展活力无限。

三、桃林沟发展成功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好班子——农村发展的“火车头”。桃林沟能有今天的发展繁荣,主要是村支“两委”对上有执行力,对下有号召力,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吸引力,整体有战斗力。具体讲:一是选了一个好支书李乃珠。他上晓“天气”,会观“天象”,善于“把脉”,精于“算计”,对神堂煤矿的“一购买一改制”,足见他超人的机遇洞察力、精准的市场分析力和果敢的行动决策力。同时,他又下接“地气”,他农民出身,天生的“草根”情结,让他始终保持百姓本色,追求与民共富。二是班子精诚团结“搞好花叶配”。李乃珠不做“干枝梅”,不搞一言堂,能够凝聚两委共识,呈现花红叶茂;两委干部甘为“绿叶配”,全心全意、同心同德支持李乃珠,红花与绿叶“相得益彰”,配合得相当默契,这就奠定了桃林沟班子稳定团结、发展无往不胜的坚实基础。特别是在今年“两委”换届工作中,为了桃林沟事业的永续发展,老干部高风亮节,主动让贤,给年轻有为干部让位子、压担子,使年轻干部有了发展的平台。三是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增强干部队伍免疫力。村支“两委”成员带头倡导文明新风,婚事不大操大办,丧事不请乐班不放炮,不到村民家里赴宴;村干部严格“分片包户”,及时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严格落实区里制定的《农村干部管理办法20条》、《村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要求》,要求村干部必须在村居住,村支书李乃珠至今还住在窑洞里,为班子成员和全区村干部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每年年初,村书记都要与两委班子以及村集体企业部门干部签订廉洁自律责任状,并公开承诺,接受村民监督。可以说,建设农村,必须选好一个“一心为民有能力”的带头人,培养一个“会致富、能带富、与民共富、团结干事”的好班子。

启示二:集体经济——富民强村的“康庄路”。桃林沟村这几年来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为全村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如果没有雄厚的集体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而且村支“两委”的合力、干部办事的能力、班子集体的公信力都会大打折扣。在资源型地区许多农村集体经济面临衰退、萎缩的背景下,桃林沟村之所以由穷到富、由富到强、由强到美,不仅在于他们有着很强的市场观念,依托煤炭资源,坚持多元发展,充分发挥城郊型农村的区位优势,瞄准城市需求,服务城市发展,积极培育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休闲服务等一产、三产,同时也在于他们通过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不断拓宽服务发展渠道,转变集体经营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的成功之路。可以说,发展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培育农村集体经济,这是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农村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

启示三:依靠群众——同心发展的“动力源”。桃林沟之所以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支两委相信群众、团结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最根本的因素。桃林沟有一条规定,就是“村干部的工作要让群众来评、工资要让群众来定”,并且每次开会总让“意见篓子”参与。这种民主议事的作风,大大增进了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理解,促进了干群和谐,营造了桃林沟发展壮大的软环境。如村干部的工资挣多挣少由党员和村民代表说了算,村党委书记李乃珠既尊重民意,又不愿意和大家拉大收入差距,坚持不拿高工资。同时,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体村民中强化爱党、爱国、爱民、爱家、爱岗,敬畏法纪、敬畏制度、敬畏道德、敬畏人民、敬畏责任的“五爱五敬”意识,让普通村民参与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让组织意图与老百姓意愿有机统一、同频共振,使它成为全村的“小宪法”,真正实现依法治村、依法行事,切实把公权关进制度的“笼子”。正是这种张弛有度、管放结合的民主“土壤”,培育了桃林沟的“枝繁叶茂”。可以说,建设新农村,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凝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启示四:精神文化——永续发展的“营养液”。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精气神,一个地方、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桃林沟的发展之所以让人感觉厚重、品味无穷,就在于桃林沟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奋进崛起的正能量,锻铸了一种催人奋进的“敢闯善干、自强不息、永攀新高、追求共富”的“桃林精神”,培植了生生不息、淳朴厚重的“桃林文化”,使桃林沟成为现实中的“桃源仙境”。可以说,要想让农村发展充满生机活力,就必须培育一种能够凝聚人心、激发斗志、催人奋进的精神文化。

(责编:罗小丽)

猜你喜欢
沟村桃林黑色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村里的集体产业应该由谁来“操盘”?——佛坪县银厂沟村尝试“连锁加盟”
桃林沟见闻(外一首)
别了,半沟子
黑色食品为什么受欢迎
黑色
漆黑一片
囧版三国之桃林争夺战
桃林村(外一首)
桃林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