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的调查分析

2016-04-12 06:41向富兴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甘肃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

向富兴(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少数民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的调查分析

向富兴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维护祖国繁荣与稳定、改变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促进各民族共同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对锻炼习惯的养成、教改措施的执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终身的健康都有重要意义。以284名回族、111名藏族、416名蒙古族、337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锻炼态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回族大学生与藏族大学生的1个分量上有统计学差异,与蒙古族大学生的4个分量上有统计学差异,与维吾尔族大学生的6个分量上有统计学差异;藏族大学生与蒙古族大学生的1个分量上有统计学差异,与维吾尔族大学生的5个分量上有统计学差异;蒙古族大学生与维吾尔族大学生的7个分量上有统计学差异。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因不同的民族而表现出特有群体的特征性,因此,要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锻炼态度的特征开展课堂教学、体育锻炼、校园体育的各项活动。

关键词: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大学生;锻炼态度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参加身体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高校培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是高校大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开拓者、推动本民族前进和发展的骨干力量,他们肩负着维护祖国繁荣与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变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促进各民族共同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

锻炼态度可以有效预测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这三方面与学生正确体育锻炼观的形成,及坚持锻炼后身心的积极变化都密切相关。因此了解学生的锻炼态度,不仅可以使高校体育工作者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培养积极的锻炼态度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还可以为高校体育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故以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进行调查,分析这四个民族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是否因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西北民族大学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要求其父母与研究对象均为同一民族,并长期居住在民族地区。于2014年10~11月间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1283份,其中有效问卷1148份,有效率为92.3%。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Mean±SD)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和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库检索、网络检索、图书查阅等方式,搜集、整理了与研究相关的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中有关锻炼态度的研究成果。

1.2.2心理测量法

通过《锻炼态度量表》[1]进行测量。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不同民族之间的比较采用ANOVA检验,具有差异性的部分进行了两两比较。统计学检验水准为α=0.05。

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1975年社会心理学家Fishbein和Ajzen提出了“合理行动理论”;1988年,Ajzen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这两个理论都是用来探讨态度和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2003年,毛荣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该模型假设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又影响行为;同时,行为又受行为习惯、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感的直接影响。这一理论模型概括了以往社会心理学中对态度-行为关系的定性论述和实证研究。毛荣建以此模型为理论根据编制了《锻炼态度量表》,共70题,每题计分范围1~5分,可划分为8个分量表,分别测量研究对象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

3 研究结果

在方差分析基础上,进行了LSD组间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的比较(Mean±SD)

行为态度得分:藏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

目标态度得分: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

行为认知得分: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

行为习惯、行为意向、主观标准得分: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回族;

情感体验得分:维吾尔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行为控制感得分:维吾尔族>藏族>回族>蒙古族。

4 讨论与分析

4.1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特征的重要性

4.1.1人口构成的多样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遥远的古代起,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其中,回族10586087人、藏族6282187人、蒙古族5981840人、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8.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4.1.2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点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学主旨重在全面育人,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角色已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发挥引导、启发、组织、示范、解惑、激励、评价等作用。现代高等学校教育理念突出“人本”性,中外知名大学的核心理念中最成功的经验无外乎两条:一是所有的理念都围绕人才培养展开,二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高度重视,强调人的整体性。

4.1.3高校体育改革的同步性

有研究表明“以学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三方面优于“以教为主”方法。因此,若要紧随现代高校教育理念“人本”性的步伐,高校体育的改革就需要在遵循健身性、多样性、选择性、趣味性等教学原则的前提下,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设计与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去关注学生未来发展,让高校体育改革落到实处。

基于以上三点,少数民族人口中的精英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如果能在大学阶段帮助其培养积极的锻炼态度、纠正不良的锻炼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及终身的健康都大有裨益,更是高校体育教育深入贯彻全面育人的落脚点和终身锻炼习惯教育的切入点。

4.2回、藏、蒙古、维吾尔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特征及分析

近年来《锻炼态度量表》被众多学者用来比较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的差异性,总体而言,大学生锻炼态度差异和性别、专业、年龄、生源、年级等因素有关,学生锻炼态度总体趋于积极,学生意识到了锻炼的价值,对体育锻炼有比较丰富的情感体验,锻炼行为积极,意图明确,但主观标准较低[2-4]。

苏煜等人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汉族、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与汉族学生相比,新疆不同民族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民族差异[5]。在本研究中,回族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得分,但行为习惯、行为意向、主观标准得分较低;藏族大学生的八个分量表评价倾向于中性偏肯定的评价,在四个民族的大学生中居于中位;蒙古族大学生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低于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大学生;维吾尔族大学生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在四个民族的大学生中居于前列。

4.2.1回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特征及分析

回族大学生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对锻炼的评价、对锻炼所带来的结果的认知和评价都是较为积极肯定的,他们认为锻炼是很好的娱乐活动、对锻炼较为感兴趣,同时,对锻炼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他人对锻炼的支持程度、参与锻炼的打算、对参与锻炼需要付出的努力低于其他三个民族大学生,因此,锻炼活动尚未内化成为一种需要,其自动化程度较低,不能较为自觉自愿地锻炼,对锻炼所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都略低于其他三个民族大学生。杨玉谨认为回族学生对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较藏族学生高,受到他人或社会压力的影响大[6],但是,在本研究中二者的锻炼自动化程度、受到他人或社会压力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可能与被调查对象的人数有关。

因此,对回族大学生的教育对策要重视锻炼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观标准的提高。具体措施可从学生能够掌握并有较好发挥的运动项目开始,带领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此类锻炼,帮助学生认清自身优势并注重锻炼活动过程中情感体验的交流,多正向引导,使学生锻炼的兴趣和锻炼的投入良性结合,在锻炼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2.2藏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特征及分析

藏族大学生对自己参与锻炼的评价、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对锻炼的评价、对参与锻炼导致的结果的确定认知及评价倾向于肯定,但对锻炼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他人对锻炼的支持程度、参与锻炼的打算、对参与锻炼需要付出的努力、锻炼的自动化程度、锻炼中的情感体验、锻炼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锻炼的自主权都较低。藏族大学生整体倾向于喜欢锻炼、愿意每天进行锻炼、愿意在锻炼上花较多的时间、金钱,认为锻炼可以舒缓焦虑、烦躁的情绪,使人得到宣泄,还能增强人的意志,但是当外界条件改变,如天气变化或是太忙、太累时,就不能坚持锻炼,所以锻炼计划的执行度不佳,而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依然较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都在无形之中占去了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可供学生支配的锻炼时间因之减少,从中所能体验到的放松、自豪、锻炼乐趣也会随之减少。

因此对藏族大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首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锻炼与学习、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柳青等人认为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质健康指标存在相关性,对学生未来终身体育有重要影响[7]。体质健康是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所以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是大有益处的。其次,锻炼过程中可以培养个人的毅力和耐力,当外界环境改变时,可以把它当作是对个人毅力的考验,选择坚持锻炼,也可以根据条件变化适当调整而不是中断锻炼计划。从保证每天、每周、每月的锻炼计划的执行程度做起,在日积月累中实现锻炼计划的设定到锻炼习惯的养成。

4.2.3蒙古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特征及分析

蒙古族大学生对参与锻炼的态度的评价、从不同的概括水平上对锻炼的评价、对参与锻炼所带来的结果的确定认知及评价均低于其他三个民族的大学生,这三项比较总体倾向于不置可否的评价,蒙古族大学生在锻炼中的情感体验不佳,在从事锻炼行为的过程中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对参与锻炼的自主权较弱。他们对是否每天都进行锻炼、是否为锻炼花时间、自己是否需要锻炼、是否愿意锻炼的回答倾向于中立,对锻炼所带来的舒缓烦躁情绪、自豪感、心情放松、快乐等等的体验也较为平平,天气变化或劳累都能成为不去锻炼的理由。

因此对蒙古族大学生的教育对策重点在于锻炼目的、锻炼效果、锻炼方式等基本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正确认识锻炼,了解锻炼的必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分享锻炼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心理变化、情感体验等等,帮助学生较好地感受锻炼所带来的自豪、自信、快乐、放松等体验。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心理健康总均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受到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因此,这一对策不仅可以提高蒙古族大学生的锻炼认知水平,还能对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4.2.4维吾尔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特征及分析

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参与锻炼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较大,他人所给予的支持度较高,有较强参与锻炼的打算,更愿意为锻炼付出自身努力,锻炼自动性较高,对锻炼行为难易度有更好的感知。是否参与锻炼,他们有较好的自主权,在锻炼中所体验到的情感(或锻炼时所激发的情感)更为强烈。

因此对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教育对策可考虑在维持现有水平上,结合学生个体特征,介绍更多有针对性的锻炼方式,深入分析锻炼所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身体变化,更为积极、合理的认识长期锻炼所带来的身心变化。

另外,黄建团等人对壮族、侗族、瑶族、苗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态度肯定,喜欢热衷并愿意进行体育锻炼。在四个民族大学生的行为态度的比较中,虽然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分值较低,但其意义倾向于肯定的评价。回族、藏族、蒙古族大学生的行为态度得分都较高,亦倾向于肯定的评价。这一结果表明四个民族的大学生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态度肯定,喜欢并愿意进行体育锻炼。

5 建议

5.1课堂教学的开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结合不同民族大学生锻炼态度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展开体育锻炼项目,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积极鼓励、适时表扬及适当的身体素质测试、运动项目的进行,都能让学生不断地在锻炼中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身心、情感上的变化,从而强化大学生对参与锻炼、锻炼效果的肯定认知,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5.2体育锻炼的开展

在开展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将不仅仅是单纯的教授动作方法,还应着重于正确引导学生合理认知锻炼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更多的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乐、轻松、自信、自豪感等等,合理分配时间,从而做到学习、生活、锻炼互不耽误,互相促进。

5.3校园体育的开展

在校园体育或课外活动时,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便利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积极性参与体育锻炼,感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身心愉悦,不断地促进学生锻炼态度的良性变化,进而养成终身锻炼、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才能让锻炼在学生的一生中发挥作用,真正的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毛荣建.青少年学生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

[2]陈华,牛伟.对安徽省普通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8,29(2):84-87.

[3]邓志茂,孙振武,杨永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若干差别及其原因调研[J].红河学院学报,2009,7(5):94-97,105.

[4]李建生.福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09,16(6):45-48,67.

[5]苏煜,杨俊敏,毕存箭.新疆不同民族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3):284-286.

[6]杨玉谨.青海高校不同民族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2):178-179.

[7]柳青,干懿洁.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质健康指标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7,(22):42-44.

中图分类号:G607.4

猜你喜欢
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
维吾尔族手艺人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