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及其对中国宏观调控的新要求

2016-04-12 07:16◇慈
市场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新常态

◇慈 敏



经济新常态及其对中国宏观调控的新要求

◇慈敏

摘要:随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投资收益率下降,技术进步的难度加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严重失衡等原因,中国经济从2010年之前的10%的增长速度下降到现在的7~7.5%,表明了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面对“新常态”时,我国的宏观调控应该适度降低经济增长目标,坚定“以人为本”的保就业目标,深化改革,转变之前“大水漫灌”的方式,坚持实施区间与定向调控管理,促进中国经济能稳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宏观调控;区间管理;定向调控

10.13999/j.cnki.scyj.2016.02.026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进入增长放缓期,中国也不例外。2009年中国政府投入4万亿,将经济拉回高速增长轨道,该举措使得中国经济暂时逃离全球经济下滑轨迹。可在2011年之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夹击,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走入“新常态”[1]。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局面,要求政府的宏观调控要一改往日的大面积调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和管理,以使得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学界的一个流行词语,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将长期处于低增速、高失业共存的状态,危机前的超高速增长情形将会一去不复返[2]。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讲话时指出,我们要有强烈的信心来面对和处理当前经济呈现的“新常态”,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定要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保持平常心态,积极应对[3]。也是从此次讲话开始,“新常态”逐步进入大家的视野。在国内学者张慧莲和汪红驹[4]的文章中,“新常态”最直接的解释为“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即表明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速已然远离过去几十年的强劲表现,来到了平稳甚至低速发展阶段。经济“新常态”的四个明显特征为:一是增速换挡,经济将保持中高速或低速增长;二是服务业发展迅猛,将超越制造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三是创新驱动将成为市场主体的运行动因和市场前进动力;四是风险因素仍然较多,覆盖较广,并更加复杂。

三、经济“新常态”的形成原因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常态”,首先要从“旧常态”入手。“旧常态”是指中国经济近30年来都是以GDP为中心,以政府投资为主导,以利用人口红利实现的不平衡的粗放式增长。该增长方式、投资手段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GDP和居民收入都依靠这种有些“不计后果”的方式得到提高,中国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种方式是以牺牲环境和技术质量为代价,因此决定一国经济的实质发展情况的,由技术、制度、人口与劳动供给和资本所决定的“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

计划生育的严格实施,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供给减少。

(二)技术进步的难度加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技术进步依靠的是学习和模仿。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学习空间越来越小[5]。

(三)投资收益率不断下降及产能过剩

改革初期,全国各地都是投资机会,中央和地方大兴“铁公基”,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好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加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目标,依旧举债投资公共设施,造成了产能严重过剩,形成结构性失衡。

以上三点原因造成了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这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根源。为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在使经济适应“新常态”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四、“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目标

如果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是保GDP,那么最有效的手段是投资于“铁公基”,因为其投资的乘数效应远大于1,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增速保持在10%左右所采取的措施。如果政府的调控目标是就业水平,那么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扶持服务业,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就是政府需要集中力度和投入资金的方面[6]。两大目标有相互重叠也有相互排斥的地方,追求GDP可能会忽视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现状;追求就业水平可能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懈怠。但无论是追求哪个目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让中国经济更好地发展。

但从国外经验和历史教训来看,在长期中,我们的调控目标应该从保GDP增长逐步过渡到保证稳定的就业市场,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理念。

五、宏观调控的新要求

宏观调控要适应新常态,一方面,要保持定力,稳定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坚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坚持区间与定向调控管理的结构性调控措施。

(一)宏观经济政策新要求

为了适应“新常态”,更好地完成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协调配合。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技术进步的难度加大,投资收益率的下降等这些供给方面因素对经济增速起着放缓作用,若不顾潜在增长水平下降的结构性因素而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短期内会颇有成效,但长期来看会加剧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因此面对过剩供给,应该选择稳健甚至有些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面对消费占GDP比重越来越低的有效需求不足方面,应当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并且需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的步伐。这样扩张与紧缩的政策搭配,可以较好地实现“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新要求。

(二)宏观调控新思路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回答经济增速问题时说,“仍然要在保持定力的同时有所作为,坚持区间调控,实施定向调控。”这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实施手段。不一味追求GDP,但也不放弃GDP,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的同时,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将经济推入稳健发展的道路上,充分实现就业目标。

“区间管理”是指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即下限为稳增长、保就业;上限为防范通货膨胀,政府就不需要过多地干预经济,避免实施大调政策,简政放权,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优胜劣汰。

“定向调控”是“区间管理”的一部分,核心理论是“因地制宜”,不同的区间状况配套不同的调控手段。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喷灌”、“滴灌”,不搞“大水漫灌”。比如,对中小微企业、“三农”行业等发放一定比例贷款的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实施灵活的定向降准货币政策。对小微、涉农、高新技术、特定地区的企业实施减税优惠的宽松财政政策,避免对传统产业尤其是过剩产能产业的刺激。

六、结语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阶段,国家发展减挡,经济放缓,生活压力增加,机会在于创新和转型。国家的宏观调控要适应“新常态”,降低经济增长目标保就业,经济政策要坚持扩张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并且不能像以前一样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调整,要坚持区间管理和定向调控。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促使中国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扬.提质增效适应增速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4.06.11.

[2]张俊伟.“新常态”下如何完善宏观调控[N].中国经济时报,2015.02.09.

[3]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 (25):51-59.

[4]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

[5]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 (4):5-13.

[6]马骏.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模式[J].中国金融,2014(14):45-46.

[7]王一鸣.宏观调控如何适应新常态[N].经济日报,2014.09.07.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新常态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新形势下创新完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宏观调控“三部曲”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
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