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微博围观的陷阱

2016-04-12 00:54叶芷君
视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围观陷阱正义

□叶芷君

谈微博围观的陷阱

□叶芷君

围观在网络世界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其负面作用在微博上同样表现得非常明显,网友围观在大多数事件中会演变为群体狂欢、网络暴力。而本文将通过分析微博围观陷阱的表现,探讨规避微博围观陷阱的对策,以期网民在参与公共事件时,能从破坏式参与逐渐转到公民式参与,最终真正做到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微博围观;网络软暴力;群体狂欢;对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不断改变公众参与事件的方式,微博作为4A型平台(anywhere,anytime,anything,anyone)更是为公众提供了“麦克风”,使人人可畅所欲言,分享意欲被其他人所知道的内容,其媒介属性可见一斑。但在微博回应了公众媒介期待的同时,它各项功能所形成的围观效应也使得网络文化进入“全民围观”时代,“在网民讨论微博的用语中,有两个常见词,一个是‘围观’,一个是‘路过’,前者彰显群体心理,后者呈现信息流量。”①这对每一个公众的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随之成为潮流的同时,其也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于头顶,随时可能落下。

一、微博围观陷阱的表现

微博的出现推动网民在面对事件时从“路过”转变为“围观”,它所产生的正能量无需赘述,但在我们喜不自胜的同时,也应警惕围观之下是否暗含陷阱。今天,人们依然坚信“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并时刻准备以身践行,但实际上,微博围观多数到最后早已改变其原有初衷。它无关正义、公平,只是变成了一个临时的泄压阀,网友们嬉笑怒骂无所顾忌。

(一)从围观到狂欢

微博作为一个准入门槛低的自媒体平台,让人人都可以拿起“麦克风”,这既是其固有优势,也是其劣势所在。有调查显示,微博网民74.88%为高中及以下学历,而在这样的群体构成中,多数人仅对于围观的过程有极大兴趣,而非想要了解具体真相,因此围观多数会演变为一场群体狂欢。古斯塔

参与失序是群体狂欢式的微博围观的一个主要标志。事实上,在许多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所延伸出来的娱乐功能。多数网友在围观过程中缺乏理性表达,不是跟帖骂娘就是恶搞事件,如果这些都能算作“关注就是力量”,那么“围观改变中国”也不过是一句空谈。

(二)从表现正义到表演正义

在微博围观时,网友通常都具有“正义感”使然、“起哄”的心态,但在更多时候这种“正义感”不再是单纯地表现正义,而是在群体压力以及群体极化状态下逐渐变成了表演正义。

例如在药家鑫案中,大多数人会认为药家鑫作案过程是蓄意与残忍的,理应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而即使是这种“法理惩罚”,网友们也认为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让犯罪者体会到与被害者相同的痛苦”,这才是“合理抵偿”。事实上,微博传播习惯性地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贫与富、民与官,突出事件的矛盾框架,迎合并激发网民经验范围内的不满与愤恨以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因此很多时间在真相还不明了、证据还不充分的时候,却已经汇集了大量的公众情绪。

由此,群体中所坚持的“正义”使得情绪被最大化地分享,网友们举着“正义”的旗帜践行不义,他们在情境之下关注的不是正义,而只是一种情绪。所以表现正义的初衷往往沦为表演正义的结局。

(三)从重结果到重过程少结果

核心企业虽然作为链主存在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中,但因其对于供应链上下游掌控范围有限,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和不透明问题,甚至存在信息作假和被篡改的风险。这些问题一方面会增加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向上下游延伸的难度,另一方面使得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上的实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合理整合难以保证,导致管理能力和需求的不对称。

微博所营造的热点话题使得网民的注意力不断转移,人们在不断地追逐热点、抛下热点,因此围观最终沦为无效围观。这样的微博围观现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更多的问题却变得悬而未决。

而另一方面,一些网民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利益需求和“暴民心态”,他们偏激、非理性,喜欢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他们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对自己看不惯的某个“非公共事件”进行信口谩骂或口诛笔伐,发出集体“网络追杀令”,凭自己的喜好予以道德审判,侵犯他人隐私。然而当热点过去,网友们又会蜂拥而去,他们并不关心自己给他人所造成了伤害更不在意事件的真相到底为何,这就使得很多围观的结果多是不了了之。

二、规避微博围观陷阱的对策

微博是“一个几乎全然由民众自觉参与的空间,在不能避免也永远不能消除的凌乱表象下,一个民族在重新形成自己的民间话语系统,从垄断和被支配已久的话语、叙述格局中突破”。③但在肯定其正面意义的同时,对于如何更好地使其正面意义发挥出本来效应,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媒介教育,重视媒介素养

传统媒体时代,中心话语权掌握在大众媒介和舆论领袖的手中,而网络时代的到来瓦解了传统媒体的中心话语权,微博作为信息发布的平台使得“发言人”逐渐增多,但能够实现有效围观的前提条件不是网友人数够多,而是他们能够进行最有效的表达和沟通。

对于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不应仅仅限于教会网民如何上网、ps等,而是应该培养其包括媒介使用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消费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内容。④这是网民能够有序参与网络围观的基础,也是摆脱目前微博围观参与失序现状的必要条件。只有重视培养网民的媒介素养才能使得网民不再是破坏式参与者而是能够成为公民式参与者,进而真正的实现“围观改变中国”。

(二)政府、传媒须及时发声

政府或传统媒体长期的失语会产生塔西佗效应,导致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对立,使得自身权威尽失的同时激发更多谣言产生。微博作为民间的一大舆论场,在围观中反权威、反权力倾向表现得更为明显,由此产生的情绪被网络集纳并放大会产生不可预估的破坏效果。

因此,首先政府要积极公开信息,及时公开事件调查进程、结果,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等以免扩大舆论影响;其次传统媒体必须担当起引导舆论的责任,及时发出正确、权威的声音,消除谣言。同时传媒不能追随着微博围观的热点只重过程而漠视结果,这样才可以确保公共事件会得到公正的处理,同时也维护了舆论监督秩序,减少“烂尾新闻”的出现。

(三)意见领袖应提供多元观点

微博的“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过程产生了一批意见领袖,而这些意见领袖的发言对于规避微博围观的隐患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微博网友一方面缺乏现实社会中礼仪和权威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容易在网络公司、金钱等的操纵下迅速聚集,成为虚假消息的传播者和网络暴力的实施者。

通常意见领袖们活跃于微博并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常被网友视为权威的声音,代表着网友的意见。法国传播学家多米尼克·吴尔敦说过:网络首先聚合的是那些持有相同观点的人,这是它的威力和诱惑力之所在,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进入网络的缘由。但在这个社会中,不仅要聚合那些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兴趣的人,还必须聚合更多的、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因此,意见领袖们也应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使不同意见相互博弈和相互制衡,引发网民进行理性思考,引领围观网民广泛参与现代社会公共事物,使围观的事件最终转变为一个值得深思的公共议题,也让围观发挥其本身的作用。

(四)网络立法亟待实现

网络的规范化参与和发展离不开秩序良好的网络环境,当前,网络空间出现的诸如“网络审判”“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极端现象,可以说与网络应用、网络监管等方面法律法规的缺失有一定关系。我国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新闻网站电子公告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但上述法律法规尚存在不完善之处,这就要求我国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网络立法的进程,推行网络实名制,明确网民上网的权利和义务,使网络舆论被纳入社会日常管理的正常轨道,使得网络管理有法可依。

以上便是笔者提出的几点建议,这些建议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来实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崔卫平在一个沙龙上说:民主之前,要如同生活在民主当中,你希望看见的就是你所要做的,手段就是目的。因此,当我们需要以微博围观来实现最终目的,我们便需要自己能做到我们所希望实现的。

事实上,调查也证明,微博围观陷阱在逐渐减少,网民参与趋于理性。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16年上半年的网络舆情分析,认为,2016年上半年网络生态进一步好转,网络正能量更加充沛,网络空间日渐清朗。与此同时,网民也趋于冷静、理性。纵观2016上半年度的网络舆论生态,网民媒介素养有所提升,主流舆论也能对事件做出积极、客观的评价。从这一调查也可映射出网民对微博围观的态度和方法有了较大的改变,逐渐跳出了围观的陷阱。

三、结论

网络围观发展到今天绝对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围观的出现、网络舆论场的形成到舆论压力的形成都不断促使着各种公共事件的解决,公众开始相信“围观改变中国”,并且在各种事件中都试图用“围观”来扭转局势。但在所谓的扭转局势的背后,其早已不知不觉地异化为一场群体狂欢,在一些事件中网络围观甚至影响到了司法审判。面对这样的强势围观,在感叹其影响力之余也不得不心有余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强势围观的恶劣之处,事实上解决方法就是要让网民从破坏式参与逐渐转到公民式参与。在网络围观没有发挥出其更严重的破坏力的时候,更应及早地避开它的陷阱,即便尝到了围观的甜头,也不能同时咽下围观的苦果。规避微博围观陷阱,重在提高网民理性,强化网民危机意识,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关键时刻请主流媒体发声、政府及时公布消息等,如此这样,才能促使网民对事件进行理性思考,这给构建良好的网络传播生态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同时也为政府依法管网治网提供了一些有效信息。

注释:

①陈卫星.微博时代的媒体围观[J].今传媒,2011(02): 20-21.

②(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

③陈迎竹.微博有大义[N].联合早报,2011-08-17.

④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52-60.

1.莫楠.围观中的隐忧:对微博围观的道德反思[J].当代传播,2013(01):87-89.

2.栾絮洁,王军.微博围观效应:公共舆论的生成机制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1(09):33-35.

3.高然.让网络围观产生更多正能量——从“李天一案”说起[J].新闻世界,2013(06):138-139.

4.静恩英.网络围观的界定及特征分析[J].新闻爱好者, 2011(16):64-66.

5.魏茂.微博“围观”:web2.0时代网络舆论监督行为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4(04):140-141.

6.向楠.民调:84.7%受访者确认“网络围观”现象普遍[N].中国青年报,2011-05-05.

7.(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8.谢新洲.舆论引擎:网络事件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10.党生翠.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研究:从“微内容”到舆论风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猜你喜欢
围观陷阱正义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开饭啦,快来围观一场餐桌礼仪秀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朋友圈,欢迎围观
陷阱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