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记者如何写好成就报道

2016-04-12 00:54郭志伟
视听 2016年11期
关键词:成就受众

□ 郭志伟

试论记者如何写好成就报道

□ 郭志伟

成就报道作为中国特色新闻报道,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做好成就报道,笔者认为应以小见大,以点代面,从身边人、身边事等民生角度入手“说故事”,善于在新旧互渗中找变化,进而挖掘出成就背后的启示和意义,使成就报道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成就报道;民生角度;“说故事”

作为党的喉舌的主流新闻媒体,成就报道是必不可少的新闻种类,是全面回顾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工作成绩的一种重要宣传方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诸多领域,点多面广,内容庞杂,往往通过群众的切身感受来体现这些变化,达到鼓舞民众、增强信心、再创佳绩的目的。

采写成就报道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年终或年初,党委、政府换届前夕,成就报道都以区域或领域为界线,成系列地进行宣传报道;又如每逢重大节日、重要的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上,也会梳理和总结过去一定历史时间段的发展成就;再如我国每五年的计划,每逢最后一年也是回顾总结宣传成就的固定时间节点。因此成就报道是主流新闻媒体常用的“传统项目”,而采写成就报道就成为一线记者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更是记者要锻炼的一项基本功。

由于题材的原因,成就性报道内容虽易于收集,但并不容易写好,创新难度较大。一篇好的成就性报道,能够揭示新闻规律,增强人民信心,鼓舞人民干劲。但如果把数字的堆砌、成绩的汇报作为成就报道来写,会让受众避之不及,效果适得其反。

笔者通过归纳,总结出成就性报道采写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报道基本是政绩的宣传,成就高大上,空洞无味,不接地气,这类报道常顾及党员干部的旗帜作用,却忽视了广大受众群体社会价值的体现;二是成就报道的时间节点陈旧,以“虚”替“实”,缺少新闻元素的支撑;三是成就报道宣传手法单一,新内容老套路,成了缺乏信息量的“应景之作”;四是数字扎堆,成绩排列,就像汇报的总结材料一样,没有可看可听可感受到的所谓“成就”,类似种种。

那么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写,才能使成就报道变得形象生动、鲜活不乏味,给人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新“成就”印象呢?众所周知,成就报道是对过去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叙述,但新闻毕竟不同于历史资料,不能简单地“回头看”,也不能自说自话,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围绕社会热点,用发展的成果来进行解释和引导。聚焦社会热点,强化受众的关注兴趣,才能取得好的宣传报道效果。因此,成就报道角度的选择和典型的把握提炼就十分重要了。为此,笔者总结了写好成就报道的方法及应注意问题。

一、以小见大,以点代面,抓住典型,突出特色

让报道中的社会成就体现在受众身上,是成就报道实现其效果的价值所在。因此,需要从群众身边的诸多现象中抓新闻,找突破点。如今,已经有许多记者采写成就报道时,就已经从人物经历或事件中寻找新闻由头,或借某类事物的变迁来反映整体生活的改善状况。

如在山西广播电视台策划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系列成就报道中,笔者采写的《一位火车司机从跑到飞的跨越》新闻作品,就选取了经历了三十年跨度的火车司机的亲历感受,从他刚入铁路当火车机车司炉工、副司机逐渐升任司机长;从驾驶火车的变化,从冒烟到燃油再到电力;从火车头动力的变化带来列车速度的大变革,以翔实和生动的典型事例和人物语言,以层层递进的逻辑叠加,深刻展示出铁路发展的大变迁。通过一位典型人物火车司机所亲历的机车变化,反映了铁路运输的大发展,从小处落笔,在大处立意,让受众与司机一样感受国民经济大动脉跳动的脉搏。报道的篇幅只有八百字,但比起“空对空”的长篇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新闻性。

因此,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反映一户人家、一条路、“一吨钢”甚至“一粒米”等一个生活层面的变化,来反映历史成就,使“大而硬”的主题变得“软而亲”,更让群众看得听得实实在在,感同身受。

二、时间定格在“现在”,善于在新旧互渗中找变化

如今,成就报道一个主要缺点就是没有时间概念,像“近几年”“今年以来”等,以这些时间概念模糊、叙述新闻的稿件比比皆是,给受众一种距离感,使遥远的事情提不起人们的兴趣。如果把时间定格在“现在”“正在”等成就发展的第一时间上,无形中缩短了受众和事件的距离感,变“遥不可及”为“感同身受”。

如城乡医保实施后,患者是否受益,现在他们个人支出的住院报销费用是否有所减少,负担减轻多少。这是最有力的事实证据,因此时间节点要落到“现在”。笔者采写的录音报道《让百姓看病不再愁不再贵》,开头就以农村贫困患者王喜英“现在”住院为例,通过她自己过去和现在的一番亲身感受的对比和发自内心的讲述,真情实感地表现了一系列国家医保政策给她带来的福音。记者在采写成就报道时,在新旧互渗中做对比、找变化,在新闻中引进农村医保的历史,增加了报道的内涵,在历史中寻找新闻,拓宽了报道的思路。因此,成就报道不但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解读成就,更是要跳出历史,结合现实揭示成就的意义,从成就取得的艰难历程中找出原因和规律,深化成就的内涵,最终使新闻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三、从身边人、身边事等民生角度入手说故事

群众是成就的创造者、见证人。在成就报道中,把话筒和镜头要对准更多的基层群众,从百姓的视角、用群众的语言串起生动有趣的故事去讲述,以鲜活的社会实践反映取得的成就,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和亲和力。“从身边事说起”的成就报道,做活了成就报道。

笔者采写的《异地维权成为万名职工出太行的坚实靠山》就是以农民工为主体来展现工会服务的。从现在农民工都争着出门打工,究其原因是有了工会维权保障,改变了过去大家不愿意出去务工的想法。笔者的稿件最后是这样体现的:“在外出打工的日子里,职工群众通过一桩一件维权事例总能深深体会到,不管离家多远,“娘家人”就在身边。由此,长治市“万名职工出太行”活动逐渐形成常态随报随走,仅2016年就向外输送四批近百名劳务人员,累计输出上万人次,遍及国内六省十一个地市。来自异地的同乡经常都带回加薪、升职、迁居的好消息。

四、挖掘成就背后的启示和意义

成就性报道必然是正面宣传,总结经验,记录成就,见证历史,启发现实,这是它的意义。那些总结归纳性的成就报道就是通过对成就的记录,见证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群体中的变化,以此鼓舞信心、激发斗志;还有一些成就报道是通过对成就背后原因的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和方法,这既可以是国家方针、政策的风向标,还可以来指导受众生活、就业、投资等。这一类成就报道均以事实故事为主,通过事实的逻辑衔接自然得出结论。例如笔者采写的录音报道《搅热省城的“民意大考”》,讲述了在三年的时间里,太原市政府以“民考官”的形式兑现承诺,解决群众切身问题的新闻故事。故事情节渗透着启示意义,两者互为融合,互为支撑,在不经意中凸显了成就报道的意义,不仅使政府职能转变了服务理念,更让百姓真实感受到这一“考试”带来的欣喜变化。

五、成就报道体现方式多样融合,组织策划多样求新

声像图文并茂,用各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增加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整体组合的声势“重拳出击”;内容细化,整体推出,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反映成就,打造成就报道的强势效应。

在现代多媒体的环境下,各类传播方式扩展了新闻的传播速度、深度、广度以及受众群,人们对成就报道都有着不同的需求和理解,在多元化传播的新媒体时代,正好通过微博、微信、互联网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可以分类型、分层次地对成就事件加以报道和分析,这就更充实和拓展了成就报道的形式,使成就报道的体现方式灵活多样。另外在策划成就报道时,力求方式多样,视角新颖,报道得内容对大众有吸引力。例如,每年国庆前后,中央电视台的国庆特别节目,包括回顾以时间为线索的新中国发展历程、以国庆阅兵以轴线的我国国力强大的总结展示,还有以家庭团圆、假期出游为核心的更新变化,从更多更方便快捷的途径都能第一时间获取到这些信息,值得推广学习。

1.林燊.做深做活做实成就报道[J].视听界,2015(01).

2.徐如俊.成就报道的创新与突破[J].新闻战线,2011 (10).

3.王晓芳.成就报道的特性与功能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2(Z6).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猜你喜欢
成就受众
了不起的成就
直面落差,成就自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失恋“成就”的CEO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十一五”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