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中国木板年画著作类学术研究综述

2016-04-13 20:17张瑞民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著作

张瑞民

(河北衡水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



十年来中国木板年画著作类学术研究综述

张瑞民

(河北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摘要: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文人关注年画的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冯骥才团队通过对年画基地深入走访、调研出版了数部重要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王树村、薄松年凭着对年画民俗文化的执着和热爱为新时代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各地的学者也从历史文化、地域特征、信息承载等方面进行实践与理论探索。

关键词:木版年画;著作;研究综述

引言

我国古老的民间年画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因其所表现的不同地域民俗文化思想精髓、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爱好者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启动和国家关于文化大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年画研究之中,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热情。“临终抢救”,如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关键词,这个词汇形象地体现了城镇化中濒临覆灭的画乡的现状,也反映了有识之士对于我们曾经共同持守的年画记忆的热爱以及敢于担当的精神。

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学者们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召开年画研究学术研讨会,可以说年画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未来年画的发展和研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和外来强势文化涌入的浪潮中,曾经农耕时代的繁荣和传统年画风土民情消靡殆尽,中国延续了近千年的传统文化精粹的年画面临衰亡覆灭结局。著名年画收藏家王树村先生把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民间文化形容成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中国美术史研究专家薄松年先生不顾年迈积极参加木版年画学术研讨会,大声疾呼,呼吁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要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年画这一古老民间艺术。

笔者仅从从当当网和中国图书网可查的信息看,十多年来年来,学者们就年画方面研究的专著和编写的书籍几十部,特别是近来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年画的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一、冯骥才:为未来记录历史

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率领他的团队对年画基地深入走访,走进田野调研,收集了大量资料,出版了数部重要作品。2011年10月出版的冯骥才著作《年画行动——2001-2011木版年画抢救实录》是冯骥才先生近十年来有关年画抢救的演讲、访谈和文章的结集,集中论述年画抢救的“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么做”;从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一条关于文化抢救一路走来的思想轨迹。在本书序中冯骥才庄重的宣布年画是民间艺术的龙头,年画正在隐退,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到了紧急关头,让历史的辉煌照亮明天,吹起了全国年画大普查的号角。

早在2007年冯骥才就出版了《年画手记》,书中以文学家的笔端,用美丽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五彩缤纷、活态的年画产地,让我们触摸到了一批早在人间绝迹的古画版,看到了那些鲜活民间艺人,细听到了作者对年画产地的对比言说、对古版对年画内容的考析、时代性文化问题的思辨。他说“我有一种“年画情结”。因之情不自禁地把它作为我研究民间文化的一个彩色的入口。民间文化是一座大山。它高耸、深厚、博大、峥嵘,面对着它,哪里是我的好的学术入口?入口必须是具体的。我所选择的其一是年画。”

2011年冯骥才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日本藏品卷》系统介绍了日本收藏的中国木版年画的情况,而且还有日本学者的相关论文,对中国木版年画在日本的收藏和研究进行了细密的梳理和总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同时,还介绍了日本收藏中国年画的主要博物馆。本书的出版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要成果,再次显示了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态在中日文化对话和交融进程中的作用。

2011年11月冯骥才任主编《年画研究》出版,书中主要回顾了十年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了历史上空前的超大规模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普查”以及冯骥才成立的中国木版年画研究基地完成的各地年画传承人的口述调查。2012年秋出版的《年画研究》是一本专辑,介绍了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以及这位国际上年画研究大家斐然的学术成就。本书旨在加强国际间中国年画的研究与交流,活跃这一巨大而丰厚的文化遗产的学术空间,并为建立极具可能的“年画学”奠定基础。2013年秋又出版了一本《年画研究》也是记载十多年间对年画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的地毯式的田野调查,以及科学整理和系统保护,从而使我们得以全面审视中国木版年画的历史与现状,并深刻地认识到它在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位置及所拥有的非凡的价值。主要有中国民间年画中的“历史遗孤”——序《高密扑灰年画精品集》、云南神马中的煞神研究、腾冲神马调研报告、越南纸马考察成果综述等。

冯骥才借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带领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专家学者创造性开发了“中国木板年画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就来源于历时十年的中国木版年画普查保护工程。数据库汇集了二十二卷《中国木板年画集成》以及十四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的全部内容。

二、王树村、薄松年:将年画融进生命

2005年中国民间艺术收藏家王树村与王海霞、王文章、傅谨出版了专著《年画》,本书是在王树村著《中国年画史》之后又一本较为通俗和普及性的作品,史料翔实,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主要涉及到年画发展概况、年画的题材、年画的体裁形式、年画的产地及制作、年画的艺术与文化价值等。

薄松年是第一批年画专家中杰出的一位。几十年来靠治学的严谨与执著从田野调查到案头研究,不辞劳苦,潜心治学。2006年5月出版的薄松年著《中国武强年画艺术》是研究武强年画的学术专集。该书从史学的角度追溯民间年画的渊源、分析和论证出与武强年画密切相关的京都文化、杨柳青、山西雕版之文化渊源,还涉及到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民俗内涵、体裁与题材的种类、制作方法、工具材料以及重要的传人等。

薄松年2008年出版《中国年画艺术史》,是作者多年调查整理的资料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从年画艺术的历史,民间画师的经验,民间美术规律探索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为新时代美术创作发展和年画推陈出新提供借鉴。

三、各地学者、艺人的坚守与探索

近几年,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提高,一些学者文人目光聚焦在地方木版年画的深厚历史文化,地域多样特征,所承载信息上面。河北大学郄建业出版的专著《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参考价值。该书阐述了武强年画的历史背景概括以及技能工艺;武强年画所反映出的社会鸟瞰、美学意识、生活观念等精神文化形态;以及对武强年画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武强年画起初于农耕社会应运而生,自此成为研究中国民风民俗的瑰宝之一。它记述了社会的发展变迁,反映出燕赵文化的传承,为研究燕赵地区以及全中国的民情风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年画随杰编著的《武强年画》本书是河北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从中国年画的起源和武强年画的产生与发展、武强年画的制作过程以及武强年画的题材及形式进行了普及性介绍。

作为我国五大年画基地之一的山东潍县年画,以其对比强烈的色彩、质朴明快的风格,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张殿英与张运祥出版的《潍坊木版年画:传承与创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潍县年画的源流、题材內容和代表作品、销售经营以及在当代的改革与创新。书中还特別介绍了当代著名潍坊木版年画专家张殿英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书尾部分还列出了张殿英有关杨家埠年画的主要著作。

王巨山和王永海编著的《中国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故事传说)(精)》是“中国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系列丛书之一,该书记述了杨家埠木板年画的历史概况、发展现状,并详尽有趣地阐述了与该年画相关的神幻传说、驱邪纳吉故事;以及小说戏曲故事、政治时事故事、道德规范类故事等多方面。

宁志奇编写的《中国绵竹年画研究》介绍了绵竹年驰传统表现技法、学习传统探索创新绵竹以及年画的事业发展和产业拓展,还有传承人刘竹梅的绵竹年画探索创新之路和绵竹年画节的情况。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堪称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杨柳青年画经过历代民间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形成以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地方艺术形式,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布局丰满匀称、格调幸福喜庆,富有音乐般的旋律和沉郁的生活气息,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三百多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刘建超主编《杨柳青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辑)从杨柳青年画年画历史概况、题材与特点、分类和工艺、艺术特色等方面一一介绍,并对绵竹年画的发展与展望作了深入的阐述。

周新月著的《苏州桃花坞年画》是《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的其中一种,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实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苏州桃花坞年画是中国最著名的年画之一,是中国南方(除闽、粤及西南地区外)民间年画的典型,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有“南桃北杨”之称。在现存的地方民间年画中,桃花坞年画发生较早,而且影响也较大,并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和艺术特色强烈而著称,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本书从民间年画溯源、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生、苏州刻书和版画的兴起分期以及演变和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涉及到远古原始信仰及宗教的影响、雕版印刷、桃花坞之前的苏州年画“桃花坞”品牌的形成、苏州年画生产地的分布等。

另外,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作协会员的沈泓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视角通过田野考察的方式,十年寻访,行程数万里,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年画濒危告急的生存状况以及呈现的年画所承载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十年间先后出版了《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17部,《中国濒危年画寻踪》丛书13部,《中国民俗文化》丛书8部,《中国民俗文化探幽》丛书3部,《品年画读经典》丛书4部。系列丛书从年画历史溯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年画传人以及濒危状况作了详细的记述,并配有精美年画,融知识性、艺术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心灵家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年画作为植根于民间沃土的一朵艺术奇葩,体现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应古老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思想情感,也最能唤起现代人的文化寻根心理。可以肯定地说未来更多的学者投身其中使年画在当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任主编.年画研究[M].北京: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2]冯骥才主编.年画研究(2012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3]冯骥才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日本藏品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冯骥才著.年画行动——2001-2011木版年画抢救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冯骥才主编.年画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6]冯骥才主编.年画研究(2012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7]冯骥才主编.年画研究(2013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8]王树村著.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9]王树村,王海霞,王文章,傅谨.著年画[M].杭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0]薄松年著.中国武强年画艺术[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

[11]薄松年.《中国年画艺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12]郄建业著.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13]随杰编著.武强年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4]张殿英,张运祥著.潍坊木版年画:传承与创新[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5]王巨山,王永海编著.中国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故事传说)(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16]宁志奇编.中国绵竹年画研究[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

[17]刘建超主编.杨柳青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辑)[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

[18]周新月著.苏州桃花坞年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9]http://search.dangdang.com/?key=年画

[20]沈泓.寻找逝去的年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3-039-02

基金项目:2015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年画民俗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创新机制研究》(15YJA840022)以及2015年度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课题《武强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阶段成果(SD152015))。

作者简介:张瑞民,衡水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学、民俗文化。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陈松长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杨泽波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