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上好农村学校艺术课堂

2016-04-14 04:50蒲晓莹孙东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美术艺术农村

◎蒲晓莹孙东

别具一格上好农村学校艺术课堂

◎①蒲晓莹②孙东

大胆创新,充分利用好农村乡土资源条件,要避其劣势,为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学生在逆境中涅槃,创造出更适宜农村娃的艺术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宽松、快乐、自信的氛围中感受艺术之美、创造之乐,在农村这片广阔特色资源沃野中,怎能不谱写出极具农村特色魅力的大美乐章?!

艺术教育资源条件匮乏;农村特色课堂;乡土资源课程;文化渗透;文化认同与传承发展

农村、山里娃、艺术课——能拥有自信热情的兴趣,开展异彩纷呈的课堂,在大山外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风采,可以吗?

不管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在偏远的农村,上好艺术课,是每位艺术学科教师不懈追求的本心,也是每个学生美好的企盼,更是农村娃娃叩开精彩未来的一扇窗。笔者一直在思考,农村学校大多处于艺术教育资源条件比较匮乏薄弱的山区,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学习气氛既活泼又生动呢?

首先,兴趣——持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就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最好的钥匙。

细观初中美术课程,其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培养和引导学生的点滴兴趣与文化自信,增加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传统美术教学以往只侧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种教授方式对于备战美术高考的高中生以及美术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是相对适合的专业化教学方式,但将这一方式生搬硬套地直接运用到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中,笔者认为是很不妥的,因其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联系不够密切,甚至是相对脱离,这种教学观念不仅很难培养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随着时间的积累,还会让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日趋乏味,学习美术的兴趣大大降低,其实并非学习内容本身的错误。

在思考的同时,我们在一次次的实践检验中寻找答案——要让学生产生浓厚且持久的兴趣与热情去热爱艺术课程。一节课要上好,一门课要教好,就要让学生对这门课长期保持持久的兴趣,就要让农村的娃娃拥有别样的自信,让这份难得的信心源于农村这片广阔田野,深植这片文化沃土!让精彩纷呈的艺术课程与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中小学生的奇思妙想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各类艺术学科相互渗透,整合文化学科与艺术学科进行有机贯通;充分探索课程内容和乡土资源条件契合利用,这样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拥有农村孩子特有的自豪,让身处山区的农村娃真切感受到农村特色艺术课堂别具一格的魅力。

曾经为了针对本地农村学生实际条件,吸引学生更自信的表现创作,曾经探索改革了一个藏书票主题的教授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创造出众多极具个性魅力的优秀作品,激起了广大学生不同凡响的创作热情,教师与学生在成功探索的过程中收获颇丰,是源于深思熟虑后的科学变革:

其一,在利用材料和表现主题上进行变革。

1.将藏书票的制作材料——由单一的版画工具变通为刻刀加农村常见的果蔬类材料(南瓜、红薯、土豆等)。

2.将藏书票表现的主题——由单一的爱书主题拓展为丰富的爱书籍、爱校园、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等多样主题,鼓励学生自主或者合作自拟主题进行创作。

3.将藏书票表现的形式——由强调传统的中式、西式表现手法,向中西结合、古今结合、新元素渗透的多元化表现转变。

其二,在技巧传授方式上进行变革。

1.由教师的单一的讲述板示,变为摄像头直播的大屏幕现场技巧演示。

2.由教授的单一的图解展示,变为网络资源(图例、视频)的多媒体动态教学。

3.由单纯的教师的主导教授,转变为课上师生的交互式学习,师生双方自主演示新开发的表现技巧,展示表现方式上不断出现的亮点,产生交互式学习的良好氛围,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创造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其三,在作品的展示方式上进行转变。

创设课堂动态多层次作品展示形式,不仅能直观展示交流作品原作,也能更好地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促进师生共同赏鉴交流。

1.优秀特色作品课上巡展与全员室内互动交流赏析结合。

2.现场拍照上传网络,多媒体配乐记录展示特色代表作品。

3.生生交流拓印、收集心仪的优秀佳作与友情作品,并签名纪念。

其四,在作品的评价方式上进行转变。

1.认真思考研究,对本人作品进行书写、阐述优缺点的客观评价。

2.小组内互动交流评价分别阐述个人观点,作者自主选择性认同。

3.教师补充评价——秉承求同存异、发现表扬亮点为先的原则。

有了这样一次次的变革,品味着创新带来的时时刻刻的惊喜,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使美术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与身边的资源深入地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的乐趣、探究创新的成果,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农村娃找到了更大的自信,开辟了更适合我们自己的广阔视野。正如同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对!重新唤醒我们农村娃特有的自信与果敢,给予我们山区师生更广阔的舞台!因此,转变教育理念、转换课堂教学角色、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会学习艺术的持久热情、展现农村师生应有的风采,更是今后我们共同研讨的主题。

经过后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反复实践论证,教学改革的科学性、合理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教学理念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思想境界得到了莫大的升华。

其次,艺术学科的教授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教学层面,提高到艺术与文化融会贯通的角度与层面。美术教学要创造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同与自豪。在上名家名作欣赏课时,如罗中立的《父亲》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教师讲的故事。

让他们了解其中蕴含文化,了解创造过程,通过画面打动学生的心,是笔者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所以,只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与学生之间存在沟通的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交流畅通的桥梁。

第三,在课上教学与课后辅导中更加重视教学手段、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先进教学手段——例如引入故事情节,游戏角色、氛围烘托,信息化下的多媒体交互式参与教学等方式运用,引导鼓励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第四,在课堂上更加注重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艺术持久的兴趣。不要让学生产生上艺术课程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其实美术课上如同缤纷的万花筒——包罗万象、异彩纷呈。

第五,对于中小学生艺术表现力与作品的赏析,做到合理的多方位的科学综合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评价;不仅有课上简单评价,也有课后深度剖析再评价;不仅有正面评价,也有个性不同见解。因为艺术作品有时极具个人艺术特点,有的甚至饱受争议,其实只是欣赏的角度不同,衡量的标准不一;对于学生来说,总是希望得到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学习美术的兴趣加以赞赏,然后再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展现的亮点,做到积极的引导激励,做出多层次的综合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澎湃涌动,激励城乡每位教学一线的师生!身居农村一线的音乐、美术学科教师更要努力用新的改革理念来组织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教学更多地与其他文化学科相联系,与身边的生活地域资源相联系;更应该大胆创新,充分利用好农村乡土资源条件,避其劣势,为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学生在逆境中涅槃,创造出更适宜农村娃的艺术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宽松、快乐、自信的氛围中感受艺术之美创造之乐,在农村这片广阔特色资源沃野中,怎能不谱写出极具农村特色魅力的大美乐章?!

砥砺前行中,省、市、区艺术赛事展演中,我们尽显风采,收获的不只是翘楚夺冠,拥有的更是这份难得的乡村自信!

(作者单位:①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中心小学255100;②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黑旺中学255100)

G632.0

A

1992-7711(2016)11-0085

猜你喜欢
美术艺术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