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案例与反思

2016-04-14 04:50侯文秀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量角器张口错误

◎侯文秀

《认识角》教学案例与反思

◎侯文秀

数学来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认识角》这节课意在让学生经历整体到部分、部分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形象感知角、抽象出角、认识角、会画角记角,然后通过操作演示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案例;锁定“错误”;重视操作;放大“生成”

片断一:找角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角?

生1:我找到了尺子上的角、书本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找了三角板上的角、文具盒上也有角。

生3:我姐姐有块量角器,这里也有角。

师:对,这是块量角器。这里真的是角吗?

(学生中有说是的,也有说不是的)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意见!请你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1: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还要有两条直直的边。这个量角器的有一条边是弯的,所以不能说是角。

生2:只有一个尖尖的点不能说它是角。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学生恍然大悟,激动地点着头说:“对!对……”

师:你们明白了吗?

生:(异口同声)明白了!

师:那么,你们觉得以后在判断角的时候,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

生1:一个角要有一个顶点,还要有两条边。

生2:这两条边一定要直直的,还要连成一个尖尖的顶点。

片断二:创造角

师:认识了数学上的角,想自己动手做一个角吗?

(提供材料:小棒,硬纸条,拼接条,圆纸片,线,钉子板……)

学生小组合作展示结果:

组1:我们用小棒搭;

组2:我们用纸条钉;

组3:我们组用线、橡皮围;

组4:我们用圆纸片折……

师:你们想像力真丰富,相信只要动脑筋,还会创造出更多的角。

片断三:比角大擂台

师:森林里正要举行一个比角大擂台,想请同学们再当一当评委好吗?

师:小猴和小兔各画了一个角,你们看谁的角大?

生:小兔画的角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兔画的角张口大,小猴画的角张口比较小。

师:你真历害,一眼就看出了谁的角大。

师:第二场是小猫和小狗,你们看谁的角大?(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一个边长,一个边短。)

生:小狗画的角大。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个角的两条边很长。

师:边很长,角就很大吗?

此时,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嘀咕了:好像不对!不对!……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意见!请你们讨论一下,如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1:我觉得是一样大。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1:我们这小组用刚才做的活动角比过了,两个角的张口是一样大的,说明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

师:你们的方法真棒!你能演示一下吗?生演示

生1:老师,还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叠起来比一比。

师:你们觉得在比较角在大小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判断角的大小不能看两条边的长度。

生: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不能只看边的长度。

……

【反思】

1.“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在“非预设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因为研究问题既可以从正面(正确的)开始,也可以从反面(错误的)入手,而从反面探讨往往对人的触动更大,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效果自然会更好。因此,面对有意义的生成资源,教师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任之流失,而应该及时抓住,并尽力把它放大、做强。案例3中,学生对“边长角就大”产生的错误问题,虽然不是师生在预设中要探讨的话题,仅仅是学生计算时的疏忽,但是,就是这个小小的疏忽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它对解决“比较角的大小”方面问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所以,教师对此没有淡化处理,而是机智的抓住、理性的对待,把学生的思维迅速从原来关注的“边的长短”上自然集中到角两边张口的大小上来,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生长点,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2.重视操作,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要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还应当注重开展恰当有效的数学活动。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来完成。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师生互动,以实现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3.让学习更富有生命活力

锁定“错误”的目的是为了放大生成,教师通过拉长对生成性问题的探讨过程来实现“生成”的放大。在本案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思辩。教师在锁定错误后,并没有急于评判错误,而是故意放慢教学节奏,用一句极其简单而又具有“杀伤力”的追问——“这里真的是角吗?”和“边很长,角就很大吗?”来营造积极的反思氛围,激励学生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利用延迟评价,把评价的机会和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成功的确定生成问题中的问题。二是修正。在学生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提出:“如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思辩”带入“修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策略,自然、流畅!三是提升。教学应有“放”有“收”。“放”,要放的真心、实在;“收”,要收的及时、自然。教师在“放”到生成问题解决时,并没有马上“收”,觉得还有必要把学生刚刚获得的学习经验进行提升,于是就继续追问:“那么,你们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要注意些什么?”和“在判断角的时候,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促使学生把具体、零散的活动经验概括化、理性化,让新的生成主动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在“跳一跳”中“摘到了真正的桃子”。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教学技能,真正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思维,才能使自己的课堂不断走向成熟。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邢楼镇耿庄小学221300)

G633.6

A

1992-7711(2016)11-0061

猜你喜欢
量角器张口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集束化护理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及张口受限的影响
残缺的量角器
量角器,工具“二合一”的最佳典范
——《角的度量》教学
我的另类量角器
量角器
不犯同样错误
老年人睡醒后口干是何因?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品管圈对提高鼻咽癌放疗患者张口锻炼依从性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