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灵活的方式开展区域活动

2016-04-14 05:00吴玲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6年3期
关键词:牌子区域游戏

吴玲

讨论情景:

组织区域活动前,为避免拥挤,限制进区人数,孩子们要戴牌进区参与活动,但这样的规定孩子并不喜欢。“为什么要戴牌?我不想戴!”孩子的问题让我们也很无奈。活动区该如何满足孩子的游戏兴趣?进区前是否要戴牌?请幼教同行指点迷津。(河北省高碑店市第二幼儿园 赵素杰)

专家视点:

用灵活的方式开展区域活动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吴 玲

案例中描述的情景大家非常熟悉,由于班级幼儿人数太多,活动区域狭小,导致教师不得不做如此规定。若幼儿人数不多,活动区域足够宽敞,则无需做此限定。游戏是孩子的最爱,但是,“戴牌进区参与活动”限制了幼儿的行为,让孩子很不爽。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分组进行区域活动。面对班级幼儿人数太多,活动区域狭小的矛盾,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分组参加区域活动,各组小朋友轮流玩各个区域,这样可以相对减少各区域的人数,降低各区域尤其是“热门”区域的拥挤度。当然这其实也是一种限制。

将区域整合成一个主题。既然活动室的面积无法改变,可以将区域重新规划,并将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分阶段设置,可按月或季度作调整更换,这样就可以将游戏区域设置得宽敞些,让孩子们玩得更尽兴。如将活动室的区域整合成一个主题“娃娃家”,这样全班幼儿在某一时间段一同玩“娃娃家”,可以避免因选择带来的尴尬。一段时间后,再换一种游戏主题,如“开超市”、“开银行”、“美容院”、“餐厅”等等。也可以按照游戏类别来进行,如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规则游戏等。另外,教师在安排游戏主题时可以与自己某一阶段的教育教学重点结合起来,以起到相得益彰之效。当然,这种做法也是对幼儿的一种限制。

启发幼儿自己解决难题。当孩子提出“为什么要戴牌?我不想戴!”问题时,教师可以将该问题再抛给孩子:“是呀!小朋友都不喜欢戴牌,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相信中大班尤其是大班幼儿,可以自己商量来解决这个难题。进区参与活动可否不戴牌?有没有好的替代方法?组织孩子讨论,让他们提出各种解决方法,然后将各种方法尝试一下,看看哪种方法最好,并最终确定下来。一段时间后,若感觉此方法不妥,再修改完善。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问题解决中体会、感受自身的力量,从而提高参与游戏的乐趣。

让“牌子”更吸引幼儿。案例中教师为孩子做了进区的“牌子”。当不得不采用此法时,教师可以动脑筋将牌子做得更有趣,以吸引孩子,让孩子喜欢;甚至可以让幼儿自己设计进区的牌子。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替代方法,如,将戴牌换成“插牌”:幼儿从教师处领取自己喜爱的游戏区域的牌子,然后在该游戏处的门外将牌子插进特制的袋中,若袋子已插满,则表明该区域已人满,不可再进人;反之则可以进入。还可以在区域门口的地面画上若干脚印,让孩子在进区前脱鞋,将鞋子规整地放在脚印上,若脚印上已放满鞋子,则表明该区域已人满,不可再进人;反之则可以进入。当然,这些方法也是“戴牌”的变种而已。幼儿的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人数”、“拥挤度”等没有确切概念,因此,戴牌、插牌、脚印等直观的方式更符合幼儿的特点,也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当不得已而为之时,可以考虑变换方式以吸引孩子。

设立“游戏导引员”。当班级人数多,区域场地小时,矛盾冲突便在所难免,而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班额大往往使教师无法顾及全班的状况。鉴于此,教师不妨安排几位幼儿做“游戏导引员”,让这些小助手来巡视游戏区域,及时发现问题之所在,合理分流幼儿,进而化解个别区域人满为患的情况。若无能为力,再汇报教师,由教师出面予以解决。在中大班,一些孩子的能力与经验已足够承担此任务。如此,会让教师更好地照顾到全班孩子的游戏。

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在班级中的确会有这样的孩子,他们在区域活动时只对某一区域情有独钟。若遇此情况,教师可以做灵活处理:在他喜欢的区域为他“留位”,以保护、满足幼儿的兴趣。但教师要有充足的准备,并随时给出恰当的解释,以防其他幼儿效仿或“攻击”。与此同时,面对这样的幼儿,教师需要作出努力,以便让该幼儿尽可能感受到各类游戏的乐趣。

猜你喜欢
牌子区域游戏
假如在职场竖起“我想”的牌子
Never Give Up Dreams
把人大代表的牌子擦得更亮
没听过的牌子才值得follw
爆笑游戏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