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研究与思考

2016-04-14 19:03李少敏
商场现代化 2016年5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产业升级新常态

摘 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迎来转型阶段,作为我国经济支柱的制造业也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描述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并深入剖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旨在提出我国制造业面对这些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制造业;创新能力;产能过剩;产业升级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1.中国制造业成为制造业大国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每年贡献全国GDP总量的40%以上。2006年中国制造业产业增加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并于2009年超过美国。2004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内,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5万多亿元增加到15万亿元左右,年增长率约为16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每年约占整个工业经济GDP的80%左右,占整个GDP的32%以上。当前中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净出口为世界首位,中国过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总增长量的1/5以上。

2.研发投入与产出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研发投入、创新能力也随之稳步提高,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门,其研发投入及研发产出也是节节攀升。2003年中国制造业R&D投入仅为0.55%,而到了2012年上涨到1.32%;2003至2012年之间,制造业研发人员年增长幅度为3.76%,而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为14.59%。由于研发投入的巨大增长,其产出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2003到2012年之间中国按国际专利标准分类的专利授权数从106060件增加到了788280件,每年的年涨幅为24. 97%;“三方专利”授权数量2003年仅为1459.7件而到了2012年达到了18573.3件,每年增长大概33个百分点。

3.外资吸引力突出

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中国制造业成为国际价值链垂直分工格局下重要的一环,许多外资企业对于来华投资趋之若鹜。80年代中国外商直投资额很低,到了1990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为34.87亿美元,居世界第12;2000年为407.15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九,到2013增加到了仅次于美国的1239.11亿美元。

4.环境保护能力和资源节约能力有所增强

制造业高速的发展,随之而来的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如此但是制造业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量却是在一直在下降,数据表明,2004年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为2.23吨标准煤/万元,而到2011年为1.33吨标准煤/万元,每年下降幅度接近8个百分点。

二、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在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缺乏

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这远远高于日、美等发达国家的5%,甚至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还有所不如,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和科技成果产出率极低导致我国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虽然我国研发投入和产出有一定的增长,但是和一些创新型国家相比差距甚大,投入产出明显不足,同时再加上一些体制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在创新能力供给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缺失导致我们大量依赖进口,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的发展。

2.粗放式制造业扩张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由于之前过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粗放式制造业极速扩张,这使得在这段时间内资源,环境都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一些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利益的制造业工厂遍地开花,中国水体有机污染物以及废弃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加。近年来,以北京为代表的城市出现严重雾霾现象,甚至有席卷全国的趋势,这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

3.制造业附加值偏低

中国绝大部分制造业部门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的优势就是低廉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成本,但是缺乏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这使得我国制造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付出了巨大的资源成本但报酬甚少。例如我国的许多代工工厂,大量的劳动力只是做着简单的拆卸、组装等工作,但是真正的核心零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因此产品附加值很低。随着今后劳动力成本的急剧增长,这些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制造产业将可能面临破产。

4.部分传统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政府的4万亿天价投资无疑给当时萧条的经济增加了助推剂,虽然短期内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产能过剩。从2009年起,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而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均值却仅为15%,共给增长差不多是需求增长的两倍,产能过剩的出现不可避免。《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也指出“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

三、在新常态下,关于制造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1.加强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行业的灵魂,是一个行业永远保持蓬勃向上的根本动力。我国制造业大而不精,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成果,大部分都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形成的竞争力,想要加强竞争力必须要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要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改善我国研发投入不足的局面;再次,我们要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人才是创新能力的载体是行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再次,我们要完善创新的管理机制,提高创新的效率,充分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系统模式。

2.加强制造业的资源节约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

我国的资源承受力和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但有很多企业过分看重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新常态下,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我们的制造业今后要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我们要鼓励发展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我们的基础设备,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废气排放、污水排放等一系列环境规制的准入标准,关闭一些严重超标企业。

3.重视产能过剩的问题

产能过剩不仅浪费大量的社会财富危害社会的稳定,也能破坏环境,这严重阻碍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我们所要做的,第一,淘汰一批落后的产能,并且通过企业并购重组,整合压缩一批过剩的产能;第二,建立统一,公平的自由竞争市场,充分让市场决定供求关系;第三,加强监管措施,让落后的产能退出纳入地方考核指标体系。

4.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

我国制造业大部分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不大,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我们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一方面,我们要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向高端化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再者,我们要积极引进国外高端的产业转移,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最后,我们要进行自己品牌升级,营造自己的高端品牌。

四、结论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到了转型阶段,过去我们很多急功近利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思想要纠正,我们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单单只是增长。弄清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支柱的制造业在新常态下的发展思路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制造业必须要应对各种挑战与机遇,沿着正确的方向与道路前进,才有可能在新常态这个特殊背景下迎来突破。

参考文献:

[1]张茉楠.中国制造业发展形势分析与未来展望[C].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论文集,2014-2015.

[2]刘军,程中华,李廉水.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困境与趋势[J].阅江学刊,2015(4):15-21.

[3]李平,李晓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成就、经验与问题研究[J].中国工程学,2015,17(7):41-48.

[4]潘爱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产业经济评论,2015:5-10.

[5]董达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9):36-40.

作者简介:李少敏,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产业升级新常态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煤炭行业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分析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