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季风:各领风骚若干年

2016-04-15 11:29小芭
新民周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日剧木村韩流

小芭

中国内地的偶像大潮流,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股东风,我觉得就是电影市场的“大爆炸”,如果导演们能放开那些年过半百的老明星,而多给这些85后90后一些机会,相信中国偶像风靡亚洲指日可待。

大概从电影这个开启现代娱乐业的“巨兽”诞生的第一天起,明星和偶像就不可避免地占领了芸芸大众的大部分注意力。

电影发明后的第二年,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就放映了“西洋影戏”,后来上海更成为华语电影的主要生产地,明星自然是不缺的。那时候,什么韩流、哈日,都还不知道在哪里呢。所以,要说亚洲偶像风,领风气之先的,一定是由明星、联华等影业公司捧红的周璇、赵丹、王丹凤、胡蝶等一众“沪星”了。

后来,上海的电影公司纷纷南下香港,中国的偶像重镇也跟着南移了。当然,那时日本也已经有黑泽明、小津和成濑这样出名的导演和一流的电影,并且在世界上一个接一个地获得奖项,只是我们还不太熟悉他们电影里的明星而已。

真正能把中国偶像的影响力扩展到国外、风靡东南亚,那是要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了。更重要的是,70年代中后期,电视迅速崛起,大有取代电影成为娱乐业魁首之势,其平民化的接受方式让偶像的传播力成几何级增长,至少,我们当时认识香港的“黄金一代”,就是通过电视录像带的方式。

随后的几十年里,偶像潮风起云涌,城头变换大王旗,两岸三地、韩国、日本,各领风骚,也各有千秋。

香港:绕不过的“邵氏”

香港的偶像崇拜可以说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末,一方面邵氏的武侠片让狄龙、姜大卫、王羽等人崭露头角,另一方面,热门起来的青春歌舞片造就了两位当时年轻人的偶像——萧芳芳和陈宝珠,追捧偶像的热潮,可说是由她们而起。当时的香港电影已经出口东南亚,所以他们的偶像也对东南亚及台湾有很大的影响力。直到李小龙的出现,终于有一个偶像红遍亚洲,并且名扬世界。

要说邵逸夫培养演员还真有一手,邵氏影业有南国演员训练班,比如狄龙和岳华就都毕业于这个训练班;后来的TVB也有艺员训练班,培养出了当年的“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还有鼎鼎有名的发哥和演技一流的梁家辉。所以说,最早的偶像工作室是“邵氏”,什么柴智屏,什么杰尼斯事务所,什么Keyeast,什么TF家族……都要靠边站。

改革开放后,大陆的少年们第一次接触到偶像,就是这批七八十年代红起来的港星,比如当初万人空巷的《上海滩》让周润发和赵雅芝老少通吃,红得发紫,还有从录像厅里席卷而来的黄日华、翁美玲、刘德华、梁朝伟和周星驰……录像厅不仅有香港的武侠警匪,也有台湾的言情片,“两秦两林”那时也已占据大陆青年的偶像梦。何况台湾的娱乐界跟香港同气连枝,比如萧芳芳就嫁了台湾男星秦祥林,而林青霞、张艾嘉主演,李翰祥导演的电影《红楼梦》也是香港出品。

从80年代前中期到90年中后期,是TVB最辉煌的时期,创作了众多好剧,捧红了大把明星,当然真正独领风骚的还是周润发、梁朝伟、刘德华、梁家辉那几个。有一段时间,TVB基本就能代表香港娱乐业的半壁江山。为了与邵氏和TVB抗衡,老对手嘉禾影业还特意培养了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这样的打星。

比较悲哀的是,虽然在新世纪,TVB还是拍出过《金枝欲孽》这样的好剧,但这批演员的号召力明显大不如前,整个香港影视圈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看看今年的港片《澳门风云3》里面的主力阵容——周润发、刘德华、张学友、张家辉、刘嘉玲,平均年龄都超过了50岁,最小的张家辉是1967年生,除了感叹香港偶像时代已经过去了,还能说什么呢。

日本:“月九剧”的辉煌

因为年轻人看日剧的比看日本电影的多,所以日本偶像多因日剧走红。早年,倒是因为电影《追捕》在中国上映,红过高仓健和中野良子。后来,因为电视台引进《血疑》等几部日剧,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在中国成为偶像级明星。不过,日本偶像真正风行东亚,是在上世纪90年代。

要说日本偶像,就不能不提木村拓哉,他连续15年被评为日本最受欢迎男明星NO.1,是真正的“全民老公”。木村出道于90年代初,因《悠长假期》《恋爱世纪》等剧走红。在“历代民放日剧平均收视TOP 10”中,木村主演的就占据五部。其中《美丽人生》创单集收视最高纪录(41.3%),《HERO》成为日剧史上唯一一部每集收视率均超过30%的电视剧。木村的如日中天,也就是日剧的雄霸天下,两者的辉煌时代是吻合的。而日剧席卷全亚洲,当然不仅仅诞生了一个木村,还有酒井法子、福山雅治、江口洋介、常盘贵子、深田恭子、松岛菜菜子、玉木宏……

这个时代的日剧,一般都是11集的中篇,节奏明快,每周播一集。有意思的是,富士台总是把台庆剧等重头戏放在周一的黄金档来播,俗称“月九剧”,即月曜日晚上九点黄金档。月九是日剧的黄金招牌,也是收视保障——比如1991年的《东京爱情故事》与《101次求婚》,1993年的《同一屋檐下》和《爱情白皮书》,木村的《悠长假期》和《恋爱世纪》,都是“月九剧”。

“哈日族”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然除了对日剧的喜爱,对日本偶像的崇拜,更有对日漫、日式杂货、日文词汇等等的衍生文化的亲近。不过,2000年之后,日剧的影响力却在慢慢回落,特别是2005年之后,虽然仍不乏好剧,但偶像风潮却被韩国后来居上了。

韩国:“韩流”一波又一波

笔者还记得,第一次写“韩流”是因为一只“流氓兔”,这个卡通形象出现在1999年,Mashimaro于2000年开始在韩国连载,风靡中国则要稍晚几年。第二次写就是因为韩剧了,2005年《大长今》在国内电视台播放,红遍大江南北,一时间主角李英爱在中国比韩国还红。2000年代中期,韩剧已经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渠道大规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取代日剧和TVB剧,成为年轻人追剧的第一选择。

《冬季恋歌》里的裴勇俊和崔智友,《蓝色生死恋》里的宋承宪和宋慧乔,《浪漫满屋》里的Rain,《我叫金三顺》里的玄彬……还有金喜善、元彬、张东健、全智贤等等,韩剧几乎成了偶像制造机。

不过,到2010年左右,韩流有一个回落,然后又重新发力,于这两年重攀更高峰。新一波韩剧也一改原来婆婆妈妈、动则百余集的慢节奏——李敏镐、金秀贤、宋仲基,带着《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强势回归,同时,H.O.T、神话、Bigbang、EXO等演唱组合由实力强大的韩国经纪公司推出,在90后观众群里拥有压倒性的粉丝数量。

表达力极强的中国文字所创造的“韩流”一词,成了韩国人用来宣传本国文化的一个概念。韩国政府也已经把偶像制造当成了一个产业,并把文化影响力上升到政策高度,要把韩流打造成亚洲的代表文化。所以说,这一波韩流来势汹汹,韩国偶像如今真可以称得上如日中天。

台湾:青春偶像剧的天下

青春偶像剧这个说法,来自台湾。

除了早期的林青霞、秦汉、甄珍等因琼瑶片和言情片而走红的明星,后来台湾电视连续剧也在内地热播过一阵,比如《一剪梅》《星星知我心》和《婉君》《青青河边草》等琼瑶剧(感觉早年琼瑶一个人就撑起了台湾影视的半边天啊),也带红了寇世勋、刘雪华、马锦涛等明星。

不过,台湾在琼瑶之后,举起打造偶像明星旗帜的是柴智屏。《流星花园》是一个标志,台湾青春偶像剧开始风行,其制作人柴智屏也因此被称为“偶像剧教母”。《流星花园》的剧本改编自日漫,所以说台湾偶像剧与日剧脱不了干系,而它热播的2001年却正是日剧开始式微的时候。

2005年7月17日,由明道、陈乔恩主演的《王子变青蛙》以最高平均收视7.09、最高分段收视8.05的成绩打败了《流星花园》的纪录。2008年7月27日,这个纪录终于被阮经天、陈乔恩主演的《命中注定我爱你》打破(最高平均收视10.91、最高分段收视13.64)。一时间,在网上追看台剧的大陆观众也不在少数。

随着台湾偶像剧的流行,大S、周渝民、言承旭、明道、陈乔恩、杨丞琳、林依晨、郑元畅等众多偶像明星也熠熠生辉。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台湾电影的没落,让很多明星们都来大陆发展,比如明道、陈乔恩、贺军翔等等。虽然参与大陆电视剧未必成功,但这一趋势却无法逆转。

内地:“小鲜肉”的影响力

日剧不行了,TVB的演员来内地发展了,台湾明星也来内地拍戏了……此消彼长,毋庸置疑,最近几年,国产剧还是发展得不错的。特别是IP和网络自制剧的风行,让偶像小鲜肉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盗墓笔记》里的李易峰和杨洋,《太子妃升职记》里的盛一伦和郭俊辰,《花千骨》里的马可,都是当红小鲜肉。即使最近人气爆表的胡歌,当年也是偶像剧出道。当然还有刘诗诗、赵丽颖等一众女明星,国产偶像也蔚为壮观。而且,我们也有了偶像组合TFboys和SNH48,有了打造偶像的幕后推手。

中国内地的偶像大潮流,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股东风,我觉得就是电影市场的“大爆炸”,如果导演们能放开那些年过半百的老明星,而多给这些85后90后一些机会,相信中国偶像风靡亚洲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日剧木村韩流
日剧为何难吸引中国人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反韩流”排名:中印泰列前三
浅谈湖南地区“韩流热潮”与湖南高校韩国语教学
《台声》画坊
韩流文化的营销传播模式
日本物哀文化的现代表达及传播——以日剧《昼颜》为例
韩流消退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