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二那么长

2016-04-15 11:40苗炜
新民周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工作日漫长大脑

苗炜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咖啡馆聚会,店里放的音乐有点儿不对胃口,于是我那位朋友拿出自己的iPod,选择了一个播放列表让店家播放。那是一组激昂的、上升的乐曲,听着非常带劲,但这位朋友很快喊停,他说,这曲子原本是他跑步的时候听的,听着会越跑越快,坐在咖啡厅里,他的节奏感完全被乐曲控制,一杯咖啡也喝得太快。音乐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有科学家证明,开车的时候听瓦格纳比较危险,那会让我们节奏加快,有飙车的倾向。

有一种对相对论的很粗俗的解释——当你和一个美女面对面坐着时,你会觉得时间过得较快。当你坐在一个火炉边上时,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当你看一部糟糕的电影时,它总显得冗长而不得要领,而一部好的电影,让你的100分钟都顺畅地度过。

不少关于人脑时间感知的研究发现,大脑时不时地会拉长或压缩时间,影响因素有许多,包括你正在服用的药物、经历的情感、此时此刻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等等。某些极端状况比如精神分裂症,会让一个人的时间感知严重扭曲,原本无缝连接的现实断裂、破碎,事件之间完全丧失逻辑性。最戏剧化的例子是当人濒于死亡或有死亡风险时,比如车祸、蹦极、跳伞或遭受人身攻击等。当然,这种情况下的时间扭曲感非常主观,因此难以量化。但一些实验还是显示,人们进行跳伞这样的极限运动时,往往会感到时间大大延长,而且人越害怕,就越觉得时间长。

有个解释是这样的,极端的感官刺激之下,我们辨析能力会暂时提升,进入“暴走状态”。由于极端警觉,人吸收信息的能力也会大大增强,就好像用慢镜头看世界一样。但神经学家David Eagleman及同事通过一个英勇的实验,证明事实或许并非如此。实验参与者们从31米的高塔上跳下来(下设安全网),同时要盯着腕表读数。他们说下坠的过程长得像一个世纪,但读取信息的效果并不比平常好。换句话说,时间扭曲是一种回溯性的判断,是一种记忆。

我们最常经历的时间扭曲是工作日和周末的差别。周一上班心情沉重,但周二周三才是最漫长的。周中的乏味无聊和从31米的高空向地面俯冲可不一样,要解释它,我们需要一些别的理论。

或许这种现象跟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对比有关。大脑会利用背景线索来为不同事件进行时间分类。有证据表明,相似事件或在相似背景下发生的事件会被标记为前后相近的事件,比如说在一场派对上发生的事在记忆中会被打包放在一起,而稍后在出租车上的经历则会隔开。

2014年,纽约大学的神经学家Lila Davachi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大脑记忆中枢海马体确实表现出类似的活动模式,即在精神时间线上将事件分组归类。如此一来,周一和上周日之间出现时间断裂感可以这样解释:因为场景和日程切换之后,大脑自动将上周日的记忆推远了。

法国认知神经学家Virginie van Wassenhove则表示,记忆的丰富性,即我们所记得的细节数量,可能是另一个影响因素。周末通常被我们用来休息、社交、看电视等,这些都是可预测的活动。但工作日则意味着海潮般涌来的任务、会议和邮件,大脑需要处理和记忆更多信息,因此这些记忆以更高的时间粒度编码,就是说在记忆中占据了更多空间。

在时间感知的问题上,大脑实在是太不坚定了,想想漫长的周二,尤其恼人。但大脑同时也挺令人惊叹,它追踪时间竟可精确至毫秒。van Wassenhove如此解释:“你可以将大脑想象成为一架时间机器,大脑功能的基本结构是动态的,但也有些无法干涉的时间常量。大体看来,信息编码的程度不会有太大的变幅,但随着情感和注意力的改变,你对具体信息的理解则会千差万别。”

说来说去,如果无法戒掉上班如上坟的心情,漫长周二的问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猜你喜欢
工作日漫长大脑
《漫长的余生》
小老鼠的漫长一夜(下)
小老鼠的漫长一夜(上)
关于休闲的量的问题的考察
漫长的冬季
郑州局办理业务全程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