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中的悟道
——绘本描写课《最奇妙的……》

2016-04-16 06:27执教曹爱卫点评吴勇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古拉鸡蛋壳蛋壳

执教/曹爱卫 点评/吴勇(特级教师)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绘本解“奇妙”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两个绘本故事。

(课件出示:第一个故事《最奇妙的蛋》封面,生齐读书名。师用红线圈出“最奇妙”三字。)

师:在你心中,最奇妙的蛋是怎么样的蛋?

生:黄色的蛋。

师:不够奇妙。有没有在颜色上更奇妙的蛋?

生:彩蛋。

师:是的,彩色的蛋,我们生活中见不到的,那才叫奇妙呢!

生:会画画的蛋。

师:你的想法很奇妙,蛋竟然能像人一样会画画。

生:敲不破的蛋。

师:你们的想象真奇特,这是我们小脑瓜中想出来的“最奇妙的蛋”。看看故事书中最奇妙的蛋又是怎样的呢?

师:(讲述)很久很久以前,有三只母鸡咯咯咯地吵个不停,她们都说自己是最漂亮的母鸡。(PPT呈现三只母鸡)一只叫圆圆,一只叫琪琪,一只叫毛毛。她们三个都漂亮在哪里呢?

生:(读)圆圆有最漂亮的羽毛。

生:(读)琪琪有最漂亮的腿。

生:(读)毛毛有最漂亮的鸡冠。

师:(继续讲)三只母鸡都认为自己是最漂亮的,怎么办呢?她们决定去请教国王,国王告诉她们:“你们会做什么,比你们长得好不好看重要多了。你们三个谁能生下最奇妙的蛋,我就封谁当公主。”

师:国王封公主的条件是什么?

生:谁能生出最奇妙的蛋,就封谁当公主。

师:故事讲到这,还记得吗?国王许下的诺言是——

生:你们三个谁能生出最奇妙的蛋,我就封谁当公主。

师:三只母鸡生下怎样奇妙的蛋呢?一只母鸡生下的蛋是——

生:椭圆形的,小小的。

师:这个蛋最主要的特点是——

生:最完美的。

师:真好,很善于倾听,把最关键的词记住了。(出示国王的赞美语句,板书:最完美)

生:(夸张语气朗读)这是我见过的最完美的蛋!

师:第二只母鸡生下的蛋是——

生:连鸵鸟见了都会嫉妒的最大的蛋。

师:第三只母鸡生下的蛋是——

生:最不可思议的蛋。

师:“最不可思议”就是怎么想也想不到的。这三颗蛋,你们觉得哪颗是最奇妙的?国王会把公主封给谁?

生:毛毛的蛋。因为她生的蛋是彩色的,而且是四方形的。

生:我觉得琪琪的蛋最奇妙,你见过世上有连鸵鸟看了都会嫉妒的蛋吗?

生:圆圆的蛋是最完美的,没有一点点不好的地方,还不够奇妙吗?

生:三只母鸡都要封为公主,因为第一只生的蛋是最完美的;第二只生的是最大的;第三只生的是最不可思议的。她们都是最奇妙的!

师: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我先不说,我只知道,最后呀——(出示最后一幅图)三颗奇妙的蛋孵出了三只奇妙的小鸡:一只硕大无比,一只完美无缺,一只彩色四方,他们排着队昂首挺胸向前走。我们该把掌声送给谁呀?

(师出示结局:从此以后,三只母鸡成了最要好的朋友,而且继续生世界上最奇妙的蛋。)

师:《最奇妙的蛋》讲完了。你们觉得在这幅图里(出示图),奇妙在哪呢?

生:太阳像鸡蛋。

生:三只小鸡也很奇妙。

师:三颗蛋孵出了三只小鸡,她们一只是——最完美的,一只是——最大的,还有一只是——最不可思议的。现在,你对“奇妙”有什么看法,你觉得奇妙就是——

生:奇妙就是和别人的不一样。

师:对,奇妙就是与众不同。

生:和普通的东西不一样。

师:对,奇妙就是独一无二。

师:好极了!奇妙就是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奇妙”的理解,只要能根据事物的特点,想得与众不同就是最棒的,让我们带着自己最奇妙的想象走进下一个故事。

【点评:好的绘本可以引领学生达成属于自己的“深刻”。曹爱卫老师选择的绘本《最奇妙的蛋》就属于这种类型。教学从三只“奇妙”的鸡出发——她们有自己的名字,她们有极富特点的长相;再到她们下的蛋很“奇妙”——一只是“最完美的”,一只是“最大的”,另一只是“最不可思议的”;最后自然是她们孵出的小鸡也很“奇妙”。此刻,对于“奇妙”这个抽象不可捉摸的概念,在场每个学生不约而同地有了生动鲜活的阐释,那就是“与众不同”。】

板块二:再读绘本续“奇妙”

师:我们今天讲的第二个绘本是《古利和古拉》,她是日本作家中川李枝子写的,图画由山胁百合子画的。读读书名,看看封面,猜猜哪个是古利?哪个是古拉?要说出理由。

生:蓝色的是古利,红色的是古拉。因为古利的衣服和帽子是蓝色的,古拉的衣服和帽子是红色的。

师:有道理,名字和他们衣服、帽子的颜色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很容易区分。赞成他的观点的举手。(生齐齐举手,师也举手赞成。)你们真会观察,能通过图像和字体的颜色来推论。

师:(开始讲故事)田鼠古利和古拉提着大篮子到树林里去,他们一边走一边唱:

(出示:我们的名字叫古利,叫古拉

在这世界上,最最喜欢啥

做好吃的,吃好吃的

古利古拉 古利 古拉)

(教师按节奏读,师生合作按节奏读,加动作读。)

出示:“要是捡到满满一篮子橡子的话,就放好多好多糖,煮得甜甜的。

要是捡到满满一篮子栗子的话,就做栗子酱,煮得软软的。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橡子,什么是栗子吗?(借助图片认识橡子和栗子)那你知道,这两句话哪句是古利说的,哪句是古拉说的?

生:第一句话是古利说的,因为古利在捡橡子。

生:第二句话是古拉说的,古拉的边上是栗子。

师:你们不但会观察图片,还会根据图片来推测,真了不起。男同学是古利,女同学是古拉,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出示:他俩一边说着一边走,忽然……

哎呀!路中间有个好大好大的——)

师:他俩一边说着一边走,忽然……哎呀!路中间有个好大好大的——你觉得会是什么?

生:洞。

师:突然出现一个洞,是有些奇怪,但不够“妙”。联想一下前面他们喜欢做好吃的,吃好吃的,你希望他们碰到什么?

生:出现一个好大好大的蛋,蛋是好吃的。

师:看来你已经把他们俩的心思摸透了。

生:一个大蘑菇。

(出示:前面是一个大鸡蛋)

师:哇,果然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鸡蛋。怎样才能把这个大鸡蛋搬回去呢?看看图,他们用了什么办法?

生:用绳子把鸡蛋绑起来,抬回家。

师: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里看出来?

生:不可行。他们俩手都伸直了,脚也踮起来了,可是鸡蛋还是躺在地上,抬不起来。

师:看来,这个办法行不通。他们还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把鸡蛋搬回家。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也不行,古拉用力搬,可是他站都站不起来,古利也弯着腿,鸡蛋却一动不动的。

师:嗯,这个办法也行不通。他们还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把鸡蛋滚回家,可是也不行,鸡蛋撞到石头会碎掉的。

(通过做动作理解“骨碌”就是“滚”的意思。)

生:用篮子装,可是篮子太小,装不下。

师:这些办法都行不通,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我们一起帮他们出出主意。

生:叫森林里的动物来帮忙抬。

生:叫辆卡车来运。

生:把锅拿来这里做。

……

师:谁又猜中作者的想法了呢?(出示后面的画面,教师续讲故事。)

(逐页出示画面和文字,师绘声绘色讲述至“把锅架到火上”开始烤蛋糕。)

师:蛋糕放在火上烤了,古利和古拉又开始唱起歌来了——

生:(按节奏唱)我们的名字叫古利,叫古拉,在这世界上,最最喜欢啥。做好吃的,吃好吃的,古利古拉 古利 古拉。

师:他们一边唱歌,一边等着蛋糕烤好。

(逐页出示画面和文字,师继续讲述故事至“那个好吃劲儿啊,就别提了!”)

师:“那个好吃劲就别提了。”作者说别提了。可是,他们吃蛋糕的样子真的很有趣哦,我们来提一提,好吧?这些小动物都是怎么吃的?选出一个小动物说一说。

生:大象是用鼻子吃的。

师:是鼻子吃吗?大象是用鼻子——

生:(更正)吸住一块蛋糕,往嘴里放。

师:刚才你用了“吸”这个动词,很好哦,你再说一遍给大家听。

生:大象用鼻子吸住一块蛋糕,往嘴里放。

师:真棒!用一个动词把动物怎么吃蛋糕表示出来了。

生:蚂蚁把蛋糕背出来吃。

生:野猪抓起蛋糕,大口大口地嚼着。

生:鳄鱼捧着一块大大的蛋糕,狼吞虎咽地吃。

生:小鸟把蛋糕放在地上,一口一口啄着吃。

……

师:想说的同学太多了,这样吧,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你要仔细听哦,同桌说得不错的,请为他竖起大拇指。

【点评:如果上一个环节是理解隐喻在绘本故事里的“奇妙”,那么这个环节则是引导学生想象绘本中没有表达的“奇妙”——各种小动物是如何分享美味蛋糕的。大象、蚂蚁、野猪、鳄鱼、小鸟等小动物在生理上各有“奇妙”,他们品味蛋糕的过程也“奇妙”纷呈。学生借助各自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各“奇”所“奇”,“妙”乎其“妙”,他们沿着绘本中“奇妙”生长出各自心中的奇思妙想。】

板块三:创意读写绘“奇妙”

师:蛋糕这么好吃,大家都吃得很开心,剩下的只有硬邦邦的大锅和鸡蛋的空壳,猜猜看,古利和古拉会用大鸡蛋壳做什么呢?要有自己奇妙的想法哦。

生:他们会把蛋壳做成锅,拿来烧饭。

师:(板画半个蛋壳敞口朝上,并在边上写上“锅”)你的想法的确很奇妙。

生:拿来做房子。

师:(边板画房子边解说)如果做房子,蛋壳圆圆的部分就要在上面了,这样才能遮风挡雨。房子还要有门,有窗。

生:还要有烟囱。

师:对,还要画上烟囱(师在图边上写上“房子”)。你的想法也很奇妙哦!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把你想到的,用蛋壳做成的奇妙的事物画下来。

(生画,教师巡视指导,做标记。)

师:刚刚曹老师打上五角星的同学起立,把你们奇妙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介绍时要说清楚“古利和古拉把空鸡蛋壳做成了……

生:古利和古拉把鸡蛋壳做成了船。

生:古利和古拉把鸡蛋壳做成了背包。

生:古利和古拉把鸡蛋壳做成了小轮车。

生:古利和古拉把鸡蛋壳做成了花盆。

生:古利和古拉把鸡蛋壳做成了碗。

生:古利和古拉把鸡蛋壳做成了蘑菇和伞。

师:我觉得他的想法很奇特(投影学生作品)

生:(介绍作品)左边的一幅图是蛋壳口朝下变成伞:古利和古拉撑着大大的鸡蛋壳伞,密集的雨点打下来,古利和古拉躲在伞下,张开双臂,似乎在说:“哈哈,鸡蛋壳伞真好,瞧,雨水一点儿也淋不到我们哦!”右边的一幅图是蛋壳口朝上,变成鸟窝:一棵苹果树上结着两个苹果,伸出的树杈上,有一个鸡蛋壳鸟窝,一只小鸟在窝里,一只小鸟正飞出窝。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奇妙,太棒了!那古利和古拉把鸡蛋壳变成了这样东西以后,又会用这样的东西做什么事呢?后来又会发生怎样有趣的小故事呢?用几句话赶快写在下面吧。先写古利和古拉用鸡蛋壳做了什么,再写他们用这样东西干什么?不会写的字用拼音,用图画都可以。

师:(投影展示学生习作)我们来听听这几位同学写的小故事。

生:古利和古拉把鸡蛋壳变成了雨伞。下雨天可以挡雨用。古利和古拉把另一半的鸡蛋壳做成了小鸟的窝,小鸟休息的时候可以去窝里休息睡觉。

师:她写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说出一处我们就给她加一颗星。

生:她写清楚了鸡蛋壳可以变成什么,两种想法,可以加两颗星。

师:她把鸡蛋壳变成伞可以挡雨,写得很清楚,这个“用”字可以省略,“挡雨”就是“用”的意思。看看,后面这句有没有意思重复的地方?

生:我发现了有两个“休息”,是重复的。

师:是啊,说话重复,就给人啰嗦的感觉了。还有,“睡觉”也是一种休息哦,这样说,也重复了。谁能来帮她改一改?

生:小鸟飞累了,就可以回到窝里休息。

生(小作者本人):小鸟找到食物,就飞回鸟窝里休息。

生:标点符号占一格做到了,也可以得一颗星。

生:自然段开头空了两格,格式正确可以加一颗星。

生:“另一半”这个词用得好,可以加一颗星;把鸡蛋壳变成新的东西后,古利和古拉做什么也写清楚了,也可以加一颗星。

师:好多星星啊!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吧。一,二,三……哇,七星级的写话作业哎!

(师反馈另两位同学的写话。按照同样的方法:大家一起评价,一起商量提出修改建议,再一起数星星,一起鼓掌祝贺。)

师:那作者是怎样写的呢?哪些小作者的创意和他一样呢?“古利和古拉用大大的蛋壳做了一辆汽车。哈哈,他们一边唱歌,一边开着蛋壳汽车回家了。”谁也是想到汽车的,掌声送给自己吧!

师:作者在写绘本的时候,他还在旁边画了小树和小草,还给汽车加上轮子和方向盘,那整个画面就更加丰满了。回去以后,也把自己的画面补充丰满。

【点评:绘本故事的高潮在巨型“蛋糕”的分享上,而绘本教学的高潮则落在巨大的“蛋壳”创意上,曹老师“奇妙”教学在这里获得了峰值效应。一方面学生的想象走向了“奇妙”,每个学生在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边界,肆意地扩张着自己的认知外延;另一方面学生的言语也走向了“奇妙”,用言语活动外化自己思想的与众不同,用习作实践内化自身认知体验。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言语和实践达成了同构共生。】

【总评】

特别喜欢曹爱卫老师这堂低年级绘本“读写结合”课。因为,在我的眼里,我更愿意将这堂课看成儿童的哲学启蒙课,“读写结合”是为了让哲学在儿童的心灵落地生根,从而抵达儿童的认知“深刻”。

教育的高度不在“传道”,而在“悟道”。高明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的载体上长袖善舞,拿捏得当。曹老师就是这样的引领儿童“悟道”的高手,她巧妙地将两个不同作者、不同内容的绘本围绕“奇妙”这个主题进行组合,让“道”看得见,“够”得着,“用”得上,使教学产生了神奇的效益。儿童不仅受到了哲学的启迪,舒展了想象的翅膀,更历练了言语的技能,语文教学就在这样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童趣盎然的故事里,从情趣走向理趣,由认识到达见识,从而实现精神和言语的同步成长。

教学的过程不在“进度”,而在“梯度”。教学是一个自然的延展过程,每一堂课的前方会有怎样的风景,作为课程的设计者、执行者可以去预设,但是到底会不会和你期待相逢,实在难以料想。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可以不用太在意它的前方,但是必须搭建一个努力想走向前方的那一级级阶梯。曹爱卫老师正是如此!两本绘本的教学布局,很见功力:第一本《最奇妙的蛋》,基于“奇妙”的哲学认知展开;第二本《古利和古拉》,将儿童刚刚建立起来的认知推向经验内化层面,引入言语表达层面。最终,她精心搭建的教学阶梯发挥了作用,她和我们都看到了前方的那一片开阔、明亮的景象。

因此,我们发现,好的绘本就是一个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最适宜、最诗意的哲学引领。而选择这个绘本的教学者,她的教学行为本身就充满着教育哲学,体现了“教育”这门古老科学的动人意蕴。

猜你喜欢
古拉鸡蛋壳蛋壳
鸡蛋壳大变身
蛋壳变变变
神奇的小蛋壳
鸡蛋壳的奇妙之旅
古利和古拉
史上最难撩的四大星座
能穿透鸡蛋壳的根
命运多舛
鸡蛋壳花瓶
蛋壳与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