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对大学生行为的教化与规训

2016-04-16 14:14曲欣欣
关键词:武德规训教化

曲欣欣



武德对大学生行为的教化与规训

曲欣欣

(阜阳师范学院 学生处,安徽 阜阳 236037)

大学生肩负时代使命,要德才兼备、情理兼修,就离不开文化的教化与引导。武德是武术文化的精髓,其强调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谦和仁爱,是武术人习武立命、行走江湖的依靠。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各类行为失范现象,通过强化传统美德、规范生活秩序、培养精英意识、引导义举行为等方式,引导大学生以武德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在武德的浸润中提升、提纯自己。

武德;大学生行为;教化;规训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这既是全体国人梦想,也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生力量。培育引导大学生情理兼修、德才兼备,既是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战略需要,更是促进广大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日常生活是每个人“自然而然”的经历,行为是日常生活的载体[1]。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与态度,都直接地表达了大学生的思想与观念,预示着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种种表现。当代大学生有个性、爱张扬,好表达、易冲动,能辨识但易判错,有自我意识也有自主能力,但有时认知与行为时常不一致,彼此呈现出抵触与背离的特点,甚至有部分行为呈现出对规则的抗拒、对主流的反叛。有研究认为,自我认知过高和行为能力偏低是当代大学生个性中的主要矛盾[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转型,各类变革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人们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期间大学生群体也未能例外,必然受到各类思潮的侵袭与渗透,易出现与其身份诉求不相符的各类行为。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做好专业知识学习同时,将强化自身修养紧紧放在心间,内化为一种信念与追求,实现知行合一,将个人发展与责任担当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当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工程,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教育与引导,特别需要思想教化与点滴渗透。文化的核心就是教化[3]。教化不仅仅是理论,而是与个体行为相结合的一种规训活动,它是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以及仪式程序在展演与传承中给个体产生精神上的净化与思想上的提纯,进而影响个体言行习惯与方式[4]。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通过武术文化的流转,既让人强身健体,也让人修身涵德。习武之人在长期的武学积淀中所形成的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其对大学生言行同样能够发挥着有效的教化作用。武德教化一直是武术活动的核心目标之一,即所谓习武之人最重品行。武术教化是德教、礼教和行为教化的合成[5],将拜师礼议、习武习惯与武术套路融入到武术人的日常训练与生活中,通过武德涵养实现“以德统武”教化,最终将武术人教化成德才兼备的“能人”[5]。因此,将武德精髓以及在武术人身上的涵养过程应用到学生教育管理中,引导大学生学习掌握武德内涵,品味优秀习武人的成长轨迹,在情景牵移与思想借鉴中,反思提升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对当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意义。

二、武德内涵及其实施教化与规训的价值性

按照《说文解字》解释:“武,止戈为武;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中国武术悠久绵长,自其产生以来就被纳入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道德思想的涵养与规训之下,进而形成了习武之人在行走武林之时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武德,这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武术伦理观的核心[6]。武德,即武术道德,“武德”一词最早出自《左传》中“武德有七”的论述。武德内涵丰富,在武术人的共同努力下,其在萌芽、形成和发展中成为武术人立身行事之准则,即强调习武之人要“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谦和仁爱”。虽然武德内涵随着时期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内容,或被注入新时期的新要求,但其核心伦理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在不断的传承与丰富中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武术人所共同遵守。

“尊师重道”,对习武之人而言极具意义与价值,各门派均将其放在对习武之人进行武德教化的首位[7],相关的制约影响其一生。武术各门派均要求进入本门习武之人,习武前先修门规门训,今后如若触犯,师傅有权责罚,甚至“清理门户”。“重义守信”是习武之人成为侠士必备的行事方式,正如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指出的那样,即“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这是武林人士极致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武林人士个人品格与品性的综合体现,是武德教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是习武之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立身正直”,即品格高尚、正气凛然,不少的武林人士通过习武锤炼而养成了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这既是武学“精、气、神”的外化表现,也是“道、艺、术”的综合外现,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益所动,有傲气、无傲骨,独立行侠于江湖。“谦和仁爱”,要求习武之人应有涵养与内敛,遇事懂礼谦、能忍让,强调以“仁慈、善良、礼让、爱心”等规则来处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武术有暴力,习武重修为,用武是社会行为,离不开规训与制约,如“八打八不打”“以武会友”“君子之争”“点到为止”等戒训,均充分体现仁义、友爱的精神。

从武林人士习武成长的历程来看,武德是其第一生命,是其行为过程中的第一要义,故此有了“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教化要求[5]。习武之人在习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仪式的重视、对一些程序的遵循,让武德对思想与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与规范。如,“礼神”“礼师”归结为对“能力”的追寻与对“武艺”的传承,这一过程的实施使门派之间差序格局具象化,形成了武德教化所需求的伦理格局,进而对武术人实现着训诫效应,何种动作可以做且怎么做,何种动作不可以做做了有何后果,均有严格的规定。在教化中,通过“神、身、行、心”的合体与综合运作,以细腻的软性教义、差序格局、伦理禁忌来引导身心,固化为内心深处的“修身”与“自律”,自然德化与美化于身体之中,违背了它则意味着对自我的违背[8]。武德教化的过程,也体现着后现代“规训”的理论印痕。

武术人的每个招式,除了招式本身所彰显的武力外,还有体现着武术人的品格,特别在后冷兵器时代,武术对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而言,其仪式与符号的价值越来越大于实践的价值。仪式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9],给个体提供“圣俗”转换的差异化空间,让个体从现实世俗化的社会结构中抽离出来,置身一个全新的、纯净的社会情境,投身其中的个体灵魂能够得到超越现实社会的提升。勒温(Kurt Lewin)认为,个体行为表象背后真正的决定性力量是由历史交织而形成的现时情境。个体在情境教化中,形成了对神灵的敬畏、对天道的敬畏、对师傅的敬畏,进而延伸到对规则的敬畏、对父母的敬畏、对他者的敬畏,在多种因素的集合作用下形成一股强大的“型构”力量,“知道与学会在这一情境下必须做什么”[10]。

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现代社会的权力是一微观权力,它弥散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福柯的“规训”理论,规范并改造个体的肉体与灵魂,且手段方式不限于固化场所,而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拓展。[11]当个体接受“规训”时,其主体化得到明显提升,规训的过程是由内而外的自我教育过程,是外在的压力通过“道德内化”上升为“道德自律”,进而实施主体化改革,达到自我提升的目标。在社会各类群体中,大学生是一个极富自身特质的群体,他们同质化高,有朝气、有生机,爱挑战、喜冒险,使得其对于约束与规则表现出明显的反抗,既有无意的反抗,也有刻意的反抗。虽反抗规则有时能带来创新,但在各类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失去规训的行为易导致思想上的迷失倾向,此刻有效的引导与规训就显得较为重要。而大学生个性飞扬、拒绝套路,任何刻意进入的教育与引导,往往会带来报复性的反弹,失效的教育与引导可能带来更强烈的不认同以及反抗与抵制,所以运用文化教化功能往往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武德教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且大学生对武术的神秘与超能力充满好奇与向往,自小就从一些影视、武侠小说等作品中感受到了武术及武术人的魅力,很多大学生甚至自小就渴望成为一个行侠仗义的大侠,所以对进入身边的武德教化必然不会产生强烈的抵制,往往会在接触中了解,在了解中认同,在认同中接受,产生见贤思齐的效应,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不自觉中会在言行中以武术人的品德要求自己,甚至追求更为卓越的表现,成为塑造自身、提升自我的重要动力。

三、大学生行为表现及实施教化与规训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独生子女的日渐增多,大学生在追逐自由、追求自我的发展道路上,个体行为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多,各方面的行为失范现象频现;大学生注重自我解放、渴望欲望满足,在表达自我的同时,注重实现自我的获得感,我们会经常发现,受家庭及社会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坚持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体的欲望与诉求作为个体行为的主导性指导因素,极度关注并在意个体的感受,斤斤计较利益得失、点滴思考个人所得,对个体的事情趋之若鹜,虽不一定做损人利己的事,但过分在意自我易导致心中无他人,缺乏集体概念与团队意识,奉献精神不足,一些学生在学习与交往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功利化色彩,缺乏大学生应有的时代感与责任感。此外,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形势,让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增大的社会压力,大学生生存危机感加大,再加上心智不成熟、学习积淀不够,以及实践阅历不足,导致抗压本领不多、抗挫能力不强,在一些形势复杂的关口易出现权利获取与义务承担的不平衡,缺乏必要的自律与管控,缺乏应有的独立思维与批判精神。

大学生群体虽然较单纯,但个体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社会的接触面也较大,所以其行为表现也较为多元。经济行为上,大学阶段的主体任务是学习,一般不需要自己去获取财富,所以在财富的拥有与支配上出现矛盾化倾向,导致一些大学生虽没有掌握获取财富的本领,却在观摩中学会了盲目消费的行为。再加上父母心中普遍存有的“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点,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文化行为上,大学生普遍对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充满好奇,由于当下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其生活与成长环境高度全球一体化,对西方的一些文化表示了强烈的好奇心,虽对其的形成背景与文化内涵不尽全然了解,但却表现了充分的认同感与追随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从众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以及自身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政治行为上,大学生有强烈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普遍认同国家主流价值观,在明确的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保持坚决的态度,但有时对一些复杂现象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判断,易被误导和利用。再加上年龄因素赋予的叛逆个性,虽主观认同,却刻意在行为上呈现表演性逆反。网络行为上,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喜爱网络化生存,特别是移动社会化媒介的推广应用,给广大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因素,一些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虚拟社交,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交往行为上,交往是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与他人交互行为的呈现。按照心理账户理论,支出心理反应在支出决策上,个体多将能否得到有效的利己回报作为交往的前提。钱理群教授曾说,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12]。

个体行为的失范,多是由于个体欲望与情绪的不断释放与宣泄,而欲望的释放多被认为是违反社会、破坏规则、导致个体堕落的原因所在。大学生普遍易接受新的事物,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受后现代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他们越来越重视对身体的解放与改造,在彰显个性的同时注重满足自我的欲望。过度地注重满足个体自身的欲望,容易丧失个体的主体性,进而陷入某种意义上的混乱,滋生出失范的行为。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的优秀群体,时代赋予其神圣的历史使命,如何控制自我欲望,加强自我社会身份建构,是规范自我行为方式的重要途径。欲望源自内心,规制欲望要由内而外进行,而这正是文化教化的根本所在。优秀的文化教化,能够从根本上让个体对自我的意义进行重新认知,并能对自我的身份进行重新建构,能给大学生提供主体认知上的确定感,从而填补由于过分释放与解构而导致的文化缺乏。所以,让大学生接受武德教化与规训,正是给大学生行为划明了一条准则。不同于传统的身体规训,文化规训是情境式、养成式的规训,且规训的过程是自愿接受且由内而外实施的。正如前文所述,武德具有丰富的内涵,她对外散发着成体系的价值观念,大学生置身其中,在学习与品味中对自身进行反思,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美式审查。所以文化教化会形成看似无形却强大的规训力量,渗透到大学生行为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进行着全方位的重塑。由武德形成规训力量,其实是给大学生树立了行为标杆,教化的过程也是在时刻提醒大学生的行为表现与这个标杆之间的差距,进而引导他们以此为标准来改造自己、提升自己。

四、武德对大学生行为实施教化与规训的策略性

做好大学生行为的教化与规训,是高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也高校实施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虽然各高校都制定了各类有关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制度或规章,但其中大多数的教化与规训工作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制度化教育活动中。而面对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群体,生硬的制度化教化与规训正在逐渐失去它应有的效用。我们普遍感到,“90后”大学生群体明显不同于“80后”“70后”,在思想观念与行为表达等方面有其独具的风格,而即将随至而来“00后”将更具特色。面对如此变化的大学生群体以及应接不暇的各类行为,有时在判断上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错觉,而有效的教育与引导工作更是离不开必要的改革与创新。越来越多学生工作者都感慨老办法、老经验难以有效开展当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行为的引导,一味强制的压制往往多将行为逼向更为隐私空间与领域,既不能从根本上让行为者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行为的不合理,也无法让其自觉拒绝或抵制这些行为的出现。所以对外在行为的干涉要更多从个体内心深处进行,而文化教化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的神财富。实施文化教育,就是将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开发并利用起来,通过一种非制度化的手段对个体进行养成式教育与规训。这些教化能与规训有效衔接,立足于品德的涵养与重塑,也唯其如此才能实现个体行为举止上的向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最重道德品行,自古以来就将“德行”与“本真”推崇为最可贵的道德。因此,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有效利用武德教化,能够更好地、更深入地将教育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强化传统美德。“君子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实施道德教化的重要内涵,也是武术文化实施武德规训的重要内容。“孝”在行为表现为对师父的尊敬与听从,更重要的是对师父优良品德的继承与发扬。“悌”既是武术门派内各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纽带,也表达了对社会关系秩序的理解与遵从;“忠”“信”表现为“忠诚爱国”和“诚实守信”,是处理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所坚守信念与所承当责任的不懈追求;“礼”表现为一种秩序与程序,是用来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义”是武术人“伸张正义” “见义勇为”侠义情怀,也可被用来理解一种责任和大义;“廉”是不贪恋钱财、洁身自好,表达了对纯朴生活与简单行为的坚守;知“耻”表现为个体对一些行为的准确判断与拒绝,从而保持独立和尊严的自觉。“君子八德”是武术人的道德底线,是武术人入门前考察的重要方面,也是入门后加强道德涵养的重要内容。“君子八德”对于个体而言,其既指向的是个体自身行为的如何约束,也指向了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如何相处。过多沉浸于各类复杂的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力弘扬武德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崇德守德的良好环境,如同给大学生构建了一个实施道德规训的微观权力空间,或是给大学生营造了一个抵制外来不利影响侵袭的屏障。微观权力空间能够弥散出一种权力,而这正是成为规训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2]。置身其中的大学生既能够感受到道德的内涵与魅力,也能够感受到遵守他的获得感与违反他的惩戒感,从而形成践行道德的自觉,对大学生良好行为培育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催进作用。

规范生活秩序。通过“拜师礼”等仪式教化的实施,武术人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确认,找到另一种“家”的归属感。“拜师礼”的过程也即教化规训的过程,通过“跪拜”“焚香”“盟誓”等程序式的身体表达与符号再现,让参与个体感觉到了来自于武德的教化。通过这种仪式,强化了师徒如父子、同门如兄弟的伦理关系,而这一“尊卑有序”的伦理关系将会随着教化的深化而被转移到对父母的孝敬,并将对长辈的尊敬以及社会的秩序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武术人在拳派中当贤徒,在家族内做孝子。通过教化,实现了武术人由“父子情”到“师徒情”,以及由“兄弟情”到“同门情”的相互转化与影响,在教化中将“父子、师徒、兄弟、同门”等社会角色有效迁移起来,纳入到了“亲亲、爱爱、尊尊、贵贵”的“礼”的轨道,对维护生活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秩序是在交往中形成的,个体在交往中形成对他人的判断,而个体对他人的态度也决定了与他人后续交往的长度与效度。由于在长期而封闭的应试教育影响下,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虽逐渐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但交往匮乏是当下大学生群体中一个普遍现象,表现出既不会与亲人交往,对父母缺乏必要的“尊卑有序”观念,不知道如何尊重也不会如何感恩,更多的是索取与抱怨;更不会与陌生人交往,在与陌生人交往中表现为高智商与低情商并存,将他人与父母同等看待,既不会表达自己,也不敢推荐自我。通过让大学生接受武术人的武德教化,让大学生感受武术人对尊卑、对秩序的理解与遵从,感受武术人独立行走江湖的能力与魅力,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找准自己在家庭、集体、以社会中的角色承当与秩序关系。

培养精英意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是个体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赋予的使命。传统社会中的武术人,由于其拥有着超于常人的能力,也因此会被社会民众当成“社会精英”,而武术人也因此常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锤炼完善自我。武术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的社会管理,在习武中除强身健体外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武术人一旦被社会管理者和社会民众认为“社会精英”,其就会被诉诸更多的社会责任。由于社会精英标签的外在诉求,以及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要求,武术人自觉接受武德教化,以此提纯思想、规范言行。当前,加快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呼唤大学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也要有宽广的胸襟。大学生要努力加强学习专业知识,更要主动接受教化与规训,既锤炼出综合的素养,也养成优秀的品格,让责任与担当精神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教育引导中,要注重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的营造,将武德内涵注入其中,做好“校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活动空间的整合,给大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担当的平台与机会,帮助大学生通过正确的实践行为接受武德教化,理解社会精英的内涵与实质,激发深度的参与热情与主动的责任担当意识,并进而将强化自我、回馈社会的价值追求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

引导义举行为。武术人常因有“义举”而为世人所称道[13]。顾炎武先生曾教导国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为每个国人必备的品德,而由于武术人的超能力使其所体现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越发彰显,所以“保家爱国”“用武爱国”的忠义之举被众多的武术人奉为价值追求,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在“用武爱国”的行动中,众多的武术人以各种方式捍卫民族利益、维护国家尊严、保全他者利益。武术人多将为国为民的“义举”当作自己的分内事、当作自己习武的重要目标,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理应如此。对当下大学生而言,学习武术人的义举行为,除前面所说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外,还要学习践行武术人用武爱国中所彰显的“讲正义、敢担当、乐奉献”的精神,在追逐国家及社会共同目标时,更多地养成或实践各类利他的行为,在小利与大利上懂得取舍,在集体大我与个体小我上懂得区分。特别是在当前多追逐利益的时代,个体的行为多有功利性主张,在此环境下大学生如何形成正向而积极的社会行为就显得尤为关键。引导大学生多学习武术人的义举行为,并以此为规范塑造自己的行为与价值取向,按照社会准则去规范和节制自己行为,使其形成积极良好的社会效能。引导大学生时刻带着一个感恩的心,投身社会、回报社会,在必要时伸出援助之手、做出应有让步,避免或减少失范行为及过度利己行为的发生,带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推动社会发展前行。

[]刘澍.“90后”大学生日常行为的时空特征分析——基于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J].教育研究,2015(11).

[2]储琰.抗争与反主体化:大学生社会行为规律研究[J].教育评论,2016 (1):97-100.

[3]李景林.教化视域中的儒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2.

[4]Ayres,JenniferR.Lives Worth Living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J].Religious Education,2013,108,(4):367-377.

[5]唐韶军,戴国斌.生存·生活·生命:论武术教化三境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5):72-78.

[6]徐德正,徐明全.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规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37-40.

[7]刘文武.武术教学与体育项目教学的区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0):98-102.

[8]格明福,徐蕾.礼:身体仪式化之“为”——儒家礼仪观的身体向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6.

[9]方穆兴.仪式实践与“传统的发明”——浙江淳安县富山村方仙翁信仰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2013(05):79-91

[0]马塞尔×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18.

[1]刘永谋.福柯的主体结构之旅:从知识考古学到“人之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65

[2]曹玲,胡凯.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刍议[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153-157.

[3]周义义,王智慧.论镖局文化与中国武术文化的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2):29-34.

Martial Virtues“Effects on Education and Disciplines of Students”Behaviors

QU Xin-xin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 the missions of the times and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morals and talents as well as sense. Cultural education and guidance lead to it. Martial virtue is the pith of martial arts. It emphasizes honoring the teachers and respecting their lessons, keeping promise, being righteous, amiable and kind, which are the pillars of practicing Kungfu and making a living. Aiming at the phenomenon of various nonstandard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aper seeks to guide students to take martial virtues as their morality for their own behavior, to improve themselves by intensifying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standardizing the order of life, cultivating etite consciousness and guiding the behavior of act etc.

martial virtues; students behaviors; enlightenment; discipline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6.23

G41

A

1004-4310(2016)06-0111-05

2016-09-21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B2015006);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SK2016A0698);2013年安徽省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政课包容性教学品质培育研究”(2013ZXM054)。

曲欣欣(1982- ),女,安徽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武德规训教化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