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16-04-16 18:26朱丹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朱丹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朱丹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以移动信息终端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信息传递、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寻求一条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思维

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活动的总称。如今传统PC市场日趋饱和进而转向移动客户端,网络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逐步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模式。据国内移动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发布的《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底,接近9亿智能终端设备活跃于市场,其中90后占了近28.0%。[1]由此可见,大学生占领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要市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创新网络思政教育,顺应这种新常态是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开放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把大学生带进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每天推送的如浩海般的文字、图片中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去浏览,而且各种意识形态、政治势力纷纷抢占互联网平台进行文化输入,任何人都可以与任何国家、任何地方的人直接沟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2]但是,西方发达国家掌控着互联信息传播的先进技术,占有着信息传播的话语权,据统计,就互联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来说,美国两项指标均高达85%,而中国仅占0.1%和0.05%。因此,大学生在受到西方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缺乏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无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极易受到蛊惑。在互联网上甚至是存在着部分所谓的专家,学者刻意贬低、丑化中国,极力地宣扬西方意识形态,误导部分大学生“向西方学习”。互联网的开放性无形之中增大了这些信息的传播,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知障碍,削弱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隐蔽性影响思想政治教学成果

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的信息的交流、传播平台,而互联网用户的隐蔽性则激发了不法分子恶意传播信息的欲望及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网络谣言肆意散播,对人们的生活、思想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扰,其平台的开放性,激发了用户网络参与的欲望,自由的在网络平台进行评论转发,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传播的维度,增加互联网平台信息监管的难度。甚至部分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也参与其中,知名微博博主“立二拆四”,为了谋求利益,先后在网络上炮制出“天仙妹妹”“别针换别墅”等虚假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并从中收获巨大利益。此后变本加厉的炮制出“干爹门”“船震门”等虚假信息,甚至编造雷锋生活奢侈的情节,丑化、矮化民族英雄,误导成千上万的网友,混淆视听影响恶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极易受到蛊惑,从而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成果。

(三)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丰富性消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在安卓手机应用市场其应用程序高达143万,苹果商店也高达121万,主流应用软件下载次数更是达上亿的下载量,实现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移动应用市场繁荣的同时,也给当代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诱惑,海量的视频、文字图片推送至移动终端,使得大学生及时地了解到海内外事件,热门新闻,同时,各种惊险刺激的游戏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课后娱乐的模式,另一方面,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应用当中也诞生了一批“低头族”,他们沉迷于手机之中,走路,吃饭,甚至在课堂学习时也低头玩弄手机。与此同时,应用市场缺乏监管,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应用,部分应用靠一些反动、低俗、色情等不良信息吸引眼球,有调查发现,有38.5%被调查的大学生公开承认自己曾经浏览过黄色网站,8.4%被调查的大学生承认 “经常”去看[3],2016年3月19日,央视对网络视频直播平台进行曝光,揭示了部分视频直播平台充斥着各种色情暴力的内容。这种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丰富性造成了一定的信息污染,不利于大学生成长,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移动互联网的先进性为思想政治教育赢得广阔的平台

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富有激情的人群,他们乐于创新,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借助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应用APP、微博等新媒体,以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互联网技术作为时下最重要的信息科技领域,其先进性和开放性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元学习途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局限在课堂,而是将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延伸,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当中,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沦为形式化的教育,摆脱传统的金字塔式的课堂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赢得更广阔的平台。

(二)移动互联网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发挥提供了保障

尽管互联网的传播不受时空限制,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则更是增加了信息传播的灵活性,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普及,则不同于传统互联网受到设备的限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可将信息从一个终端共享至另一个终端,利用PC、手机、平板可随时随地的观看学习。这极大地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教育客体可在任意时间、地点获取知识。不仅如此,透过移动互联网,也可及时了解到党和国家的执政路线、理念、政策等。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各大网站、客户端、自媒体就开始进行预测,并在召开后的第一时间推送新闻,亦或是对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之时,各大媒体以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报道,增加了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三)移动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互性提供了舞台

传统的课程教学有着明确的师生关系,由于性格迥异,部分大学生不敢直接在课堂上提出疑问、意见与建议,课后与教师的交流也失去了时效性,思想政治的作用也被削弱。而移动互联网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通过网络平台以文字的方式沟通交流,同时也为沟通交流提供了时间与空间,避免因观点不同导致的正面冲突,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移动社交的兴起,社群概念得以普及,对比传统互联网的论坛、贴吧、社群更加具有交互性、丰富性,通过社群可以发送语音、视屏、分享文章,更有趣味性。“社群”的产生重新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模式。微信群、讨论组等模式也成为大学生日常沟通交流的主要形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以视频、语音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讲解,增加了趣味性。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定义,以更加生动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方便大学生理解与融会贯通。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一)构建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课堂已无法满足教学需求,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将课堂延伸至课外,构建以校园生活为主的移动应用平台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形成新阵地。首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使得传统行为习惯被打碎,迎来了碎片化的时代,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学习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移动应用平台一方面扩大了教育客体的受众面,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不再受到课堂限制,在课外也能实时的接受教育,并且在社交平台可及时留言、评论提问,方便教育主体接受反馈,并改进主体自身教学模式,解决共性需求。其次,通过移动应用平台后台数据,可实时地监测客体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个人偏好,使用平台时间,利用大数据技术,私人订制最符合受教育者学习生活习惯的课程。最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为公共课,课堂人数较众多,因此教育主体难以在课堂上照顾到每一个受教育者,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效果。将移动社交平台应用到课堂中,利用“社交弹幕”“微博墙”“微信墙”等功能,受教育者可及时的将自己的观点,问题通过“弹幕”“上墙”的模式及时与教育主体和其它受教育者沟通交流,讨论学习,巧妙地将线上与线下结合,即时在课程中与教育主体和其它客体进行交流互动,也有利于教育主体了解每个客体学习情况。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中国大学年度科研经费排行榜》显示,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每年经费高达43.52亿元,上海交通大学以每年34.50亿位于第二名,[4]两者数10亿的差额,明显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从而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理工类”“财经类”“医学类”等专业性院校也显示出各个高校在学科建设及发展的差异,高校在战略布局方面,也会优先考虑自身的优势专业,易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配比也显得不合理,削弱了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教育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点对点的面授,而是以声音、图文、动画等多种形式实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传统名校壁垒,以微课、慕课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移动客户端,供师生在线观摩、学习,也不再受到师资的限制,客体可通过移动客户端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及教师,从而降低教学成本,促进教学公平。通过移动互联网信息之间的传播,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利于各高校均衡发展。

(三)健全移动互联网监管机制,净化网络空间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存在于课堂之上,师生课后交流缺乏时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较为被动的境地。尤其是在遇到重大事件之期,各种谣言率先在网络的传播,使得部分大学生受到这些谣言的蛊惑,不自觉地成为下一个谣言的传播者,危及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因此,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5]首先,完善移动互联网运行机制,健全规章制度。构建移动互联网信息监督机制,监管网络信息的传播与发展,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根据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主动采取“预防措施”,积极构建绿色网络空间,杜绝信息垃圾。其次,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和完善互联网立法工作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实现思政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降低网络运行的成本,维护教育信息空间的主动权。最后,增强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提升大学生对信息鉴别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自我、自主为典型“自媒体”成为新型信息传播媒介,用户可自由在移动互联网平台关注公众号、视频等,使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利。这种“自媒体”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削弱了其信息传播的“公信力”,容易造成大学生认知混乱。为此,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增加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以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1]新浪科技.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EB/OL].http://tech.sina.com.cn/2016-01-08/doc-ifxnk kuy7746197.shtml,2016.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曹冬雷.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4]搜狐网.中国大学年度科研经费排行榜[EB/ OL].http://learning.sohu.com/20151014/n423259653.sht ml,2015.

[5]李遥.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2):68-79.

G621

A

1673-9884(2016)07-0009-03

2016-05-05

朱丹(1991-),女,四川绵阳人,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