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

2016-04-16 14:59潘冬东
福州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新融合

潘冬东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福州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

潘冬东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福州在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经验。但文化产业的商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使得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还存在多种制约因素。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和扶持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环境、健全平台、完善服务,有规划有重点地持续稳步推进文化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融合;创新

一、融合发展是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的内在本质要求

文化的包容性使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现实。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共通性,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吸收、融合,奠定了文化相互接近、相互融合的基础。闽都文化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性基因,这使得闽都文化具有更强的对外渗透和同化能力,这为福州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提高,文化市场日益繁荣。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必然要生产和提供更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产业的跨界发展,通过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不断丰富文化产品、服务的内涵、外延、载体以及表现形式等的有效途径。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要求和主导方向。

2.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宏观层面,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有益于培育新的经济业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1]

在微观层面,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不仅追求成本、技术方面、渠道的领先与创新,更体现为品牌的竞争。文化是品牌的核心内容。相关产业通过和文化的融合发展,为企业的产品、服务注入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在满足原有消费需要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满足感,提升企业产品、服务竞争力;同时通过企业、产品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增强消费群体对企业和产品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树立品牌消费意识,为企业建立长久的竞争优势。

3.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党政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

文化思想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文化产业既有一般的产业经济属性,又有社会公益属性和文化意识形态属性,推动文化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相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注入文化内涵、符号,进一步发挥文化在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这是党政部门舆论宣传引导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

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经济和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有益于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民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催生新的经济业态,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就业;同时通过文化创意能够推进相关产品的产品创新,促进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逐步渗透到福州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文化产业是推动福州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二、福州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现状

1.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福州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的根本核心。福州文化产业和科技的融合发展,不仅表现为现代科技对文化产业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的改造,更多地体现在二者相结合所培育出的新兴文化科技型业态,逐步发展形成软件信息服务、动漫游戏、网络文化、集成电路设计等福州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四大代表性支柱产业,使得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成为福州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的最大亮点。

目前,福州建成了软件园、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海西动漫创意之都、开发区互联网游戏产业园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相对完整的文化科技型产业园区。福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基地被授予国家影视动漫实验园称号,福州软件园被授予海峡(福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称号,福州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被授予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称号。“福州动漫基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福州动漫新城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及孵化平台”“海峡西岸软件产品解决方案体验与交易中心”“福建创新创意产品体验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动漫游戏版权交易平台”等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稳步推进,初步构筑形成公共技术支撑、专业技术服务、应用推广服务三大支撑体系。培育出福昕、网龙、富士通、福晶科技、瑞芯微电子等一批创新能力强、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潜力大的文化科技龙头企业。

2.文化产业和工业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福州出台了《福州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成立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成了“福州海峡工业设计创意园”,积极引导全市主要工业设计企业和高校研发机构集聚发展。全市共创建了7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家企业被评定为第一批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第二批5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正评审认定。考克、捷联电子、哥仑步等多家企业荣获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IF奖、红点奖等多项国内外工业设计大奖。

考克公司获评“福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014年中国工业设计十佳设计公司”“福建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等荣誉称号。

围绕“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加快对工业旧厂房的改造利用。福州市出台了《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办法》,鼓励将工业旧厂房改造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从2010年至今,福州市五城区利用旧厂房改造建设的文化创意园区已有17个,实现招商入驻的有13个,入驻企业642家,从业人员达14000多人。涌现出了芍园一号、榕都318、福州(红坊)海峡创意产业园、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园、橘园创意广场、福百祥1958和闽台A·D广告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旧厂房改造文化产业园区项目。福州海峡创意产业园荣获“2014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具潜力十大园区”,2015年被授予国家级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称号,成为福州市与台湾等地区文创交流的重要平台;新华艺术创意园作为商务部援外培训的首家创意园,十几所大中专院校授牌作为艺术实训基地,与台湾、日本、韩国、美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艺术交流和合作。

3.文化产业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福州深入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对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昙石山等代表性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及螺洲镇、闽安村、林浦村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性修复和开发、提升,丰富了福州旅游产品体系和品牌内涵,推进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出闽都历史文化旅游、温泉养生文化旅游等一批突显福州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区,提升和扩大了闽都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在首届“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上,蓬莱、南京、宁波、福州、广州、北海等海丝沿线六省九市的旅游部门代表共同签署《福州宣言》,搭建全新旅游区域合作平台,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2009年获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2015年3月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正式获批筹建“全国闽都文化街区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7月正式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的5A级旅游景区,成为福州重要的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品牌。积极推进温泉旅游片区建设,改造恢复老字号温泉澡堂,提升完善温泉文化景观设施,打响温泉文化旅游品牌;2011年福州市获批“中国温泉之都”,永泰县、连江县成功创建“中国温泉之乡”。

4.文化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深入挖掘晋安区寿山石文化、闽侯昙石山文化等县区特色乡土文化资源,以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传统技艺、民间曲艺、民间信仰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打造彰显乡土特色传统农耕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古民居文化等乡村旅游路线。在2015年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休闲农业专场推介会上,福州市推出了晋安区宦溪生态鼓岭清凉品香之旅、高新区南屿温泉旗山兰汤沐芳之旅、闽侯县白沙临江休闲之旅3条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线路。

2014年,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福州茉莉花茶成为具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原产地产品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个地理标识的产品。福州市借助国家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省委省政府打造“清新福建”契机,打造福州“茉莉花”等特色农业文化品牌。举办福州茉莉花茶“中国行”“世界行”等活动,推出一系列独具福州特色的茉莉花茶艺表演,积极推介福州茉莉花茶文化;建设茉莉花茶一条街、春伦茉莉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帝封江茉莉花影视拍摄基地等特色产业聚集区。

5.文化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开展音像制品、文具、玩具、移动新媒体等衍生品市场合作,开发基于动漫形象授权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链。神画时代以动漫形象为主体创作系列舞台剧,与福建统联文具合作开发、销售逗逗虎、酷狗等动漫形象文化用品;育港动漫公司在郑州启动儿童动漫乐园项目,集吃、喝、玩、购、看于一体的儿童文化休闲娱乐综合体;金豹动画公司已开发出“囧囧”系列漫画丛书,设计生产了“囧囧”系列油画,囧囧旅游主题油画作品还荣获“2014年度福建省最具创意文化产品”优秀奖。

推动文化和金融、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文化科技企业以软件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产品进行质押贷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结合福州大都市区建设,利用举办“首届青运会”的有利机会,加快海峡天翔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推动文化体育创意产业的发展;结合举办全国新年登高活动、国际龙舟联合会世界杯、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环福州(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福州市第二十三届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活动,宣传和推广福州特色文化,推动福州产业的发展。

三、福州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归属党委宣传部等部门统管,文化产业各经济体归对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分管。统管全市文化产业的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和福州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工作中“缺胳膊短腿”。工作缺乏抓手,只能协调呼吁各市直行业主管部门推进文化产业相关工作;区县缺乏支点,各项工作多由县区党委宣传系统的工作人员兼顾。错位的工作机制问题使得相关政策文件也难以落实到位,对于中央部委和省委宣传部等出台的一系列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福州市没能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实施细则,没能形成有效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涉及跨行业、跨部门的沟通合作,问题多、难度大、进展慢,工作的成效不明显、难考核,具体职能部门对融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和推进的力度都不够。

2.技术整合创新水平有待提升

福州尚未完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文化科技创新体制,融合创新相关核心技术和设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融合创新成本偏高,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效率偏低;省市合作、政校企合作等产学研联动机制不健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福州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主要以工业技术研发为主,文化科技应用研究不足,在技术先进性、产业适用性和市场实用性三者之间存在矛盾。相关产业资源缺乏统筹配置,文化与农业、工业、金融等相关产业资源缺乏有效对接平台;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工艺美术业等产业领域都很难得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甚至有些行业领域不具备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

3.企业融资能力和水平不足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对资金的投入数额、期限有比较高的要求。虽然中央部委和省里都出台了促进文化和金融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商业金融机构,更多地考虑资金的安全保障和投资回报率。福州文化创意企业大多是轻资产的中小微企业,企业的现金流、资金储备和可抵押资产等难以满足银行等金融的放款条件;政府扶持资金侧重于重要奖励、引导的性质,其受众面和力度都偏小,基本还是扶优扶强,真正有资金压力的中小微文创企业受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限制,基本无法借用金融资本的力量,实现快速发展壮大。

4.第三方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

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涉及到跨界知识和技术运用,市场风险较高,为提高文化产业融合项目的科学性和成功性,需要专业高端的文化复合型人才,负责文化产业融合项目的概念创意策划、项目可行性研究、目标市场推广、消费群体反馈调研等。而福州的文化企业多数缺乏承载和支撑这类人才成长的土壤,迫切需要引入第三方服务组织提供此类专业服务。但目前福州的第三方中介服务组织的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多数还属于只能为企业提供广告设计、市场数据搜集等较低层级服务的水平,涉及企业市场开发、跨界发展和转型升级等战术、战略层级的服务需求,多数要去寻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专业服务机构。而一线城市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又普遍存在水土不服和收费较高的问题,难以全面契合福州企业的本土发展需要。

四、加快和推动文化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1.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扶持,健全融合发展保障机制

制订出台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全面落实好中央和省的相关融合发展政策,健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福州文化融合发展需要的保障机制。加快出台福州市文化与科技、旅游业、制造业、特色农业、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的专项规划,明确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发展方向、扶持政策等;各职能部门要抓紧出台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文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引导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丰富产业文化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完善落实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全方位统筹规划衔接、政策制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宣传推介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形成通畅有力的融合发展工作推进机制。[2]

2.健全融合创新平台体系,增强产学研联动

依托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区、福州软件园等高新技术园区和福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技术底蕴,完善和提升软件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国家863软件孵化器、动漫游戏公共技术平台、软件与信息服务产品公共检测评价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大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定向科技研发服务,提高企业的创新竞争实力,培育扶持一批专业突出、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技术骨干企业;引导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建设一批文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3]

政府发挥其枢纽与组织、引导作用,打造提升产学研联动的融合创新服务平台。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在榕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文化领域产学研深层次合作;引导、支持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或基地,组建股份制、技术承包、利润分成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围绕文化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项目开展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培育、提升一批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交易、信息咨询、营销策划、品牌推广等文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的中介服务平台;推动中介服务平台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共建,提升中介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水平的提升。

3.加快重大项目的生成,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在福州自贸区和新区建设的进程中,立足新区的文化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积极引入新兴科技和其它资源要素,加强新区文化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对新区传统文化的改造提升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4]充实和提升5个国家级文化园区、基地的建设发展,积极引进和生成一批信息软件、数字内容、现代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和科技、金融、工业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创新型的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各个县(市)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着力做好文化和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资源整合型的重大项目;加强对工业旧厂房改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的规划监管,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多样化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机遇和福州建设海丝枢纽城市的战略部署,加大对福州特色海洋文化的保护开发,增进福州文化与港澳台等地区及海丝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4.突出融合发展重点,持续稳步推进

重点推动以文化信息服务为主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的有机融合,把动漫游戏产业、数字出版和传媒产业、广告会展产业和传统工艺美术业的改造提升打造成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支撑。通过现代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等相关技术手段,打造传统工艺数字化平台,加强高新技术与漆艺、寿山石雕、软木画等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推进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和其它生产行业的融合;推动动漫与虚拟仿真技术在设计、制造、科普、教育、体育、建筑、旅游、商务等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5]

提升三坊七巷、上下杭、船政文化城、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园等文化旅游融合项目的建设水平,塑造和打响福州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加快三江口、东雁、福清永鸿文化旅游城、琅岐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融入区域特色乡村文化和农业文化,推动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大对新区特色海洋文化和海丝古迹等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整合提升马尾船政文化系列遗址群及罗星塔、郑和公园、妈祖文化中心等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南岛语族文化、壳丘头文化和疍民文化等海洋历史文化,开发富有浓郁新区海洋文化特色的民俗表演、民间技艺、民间歌舞、宗教祭祀等乡土文化旅游活动,推动海丝文化旅游的发展。[6]

5.强化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部委、省市有关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建立配套奖励扶持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资助、奖励、贷款贴息、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和成果用。鼓励金融机构、担保组织和民间创业投资机构加强与文创企业对接,建立文化投融资服务平台,针对文创企业开展软件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质押贷款;为文创企业提供创业投资、贷款担保和银行融资服务,为中小文创企业量身打造推广无间贷、流水贷等金融品种。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和规范外资银行、风投公司等涉外金融机构开展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推动保险机构开发企业贷款风险缓释产品,为文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增信服务。[7]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 发 展 的 若 干 意 见 .[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fortune/2014-03/14/c_126267336.h tm.,2014-03-14.

[2]文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cprc.gov.cn/whzx/whyw/ 201403/t20140321_431480.html,2014-03-21.

[3]福建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fj-ci.com/a/policy/fujian/ 2014/1028/29025.html,2014-10-28.

[4]文化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wenming.cn/ziliao/Wenjian /jigou/qita/201408/t20140827_2143448.shtml,2014-08-27.

[5]张祖群.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北京文化产业路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6]福建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fj-ci.com/a/policy/fujian/ 2013/0506/13587.html,2013-08-14.

[7]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fortune/2010-04/08/c_1223199.htm,2010-04-08.

责任编辑:倪芬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72(2016)03-060-05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潘冬东(1975-),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创新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