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元素可以怎么玩儿?

2016-04-18 18:30胡雯雯
南都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中式设计师设计

胡雯雯

奔着打造中国版“米兰设计展”而去的“设计上海”,在2016年3月的短短四天亮相中,迎来了5万多名观众、350多家参展机构,创下历史新高。

在人们争相与施华洛世奇五彩迷醉的Zotem装置合影,将捷克水晶品牌Lasvit大型水晶吊灯发到朋友圈的当儿,我们却留意到,这届展览不但国际名家云集,也是历届中国本土设计师最多的一届;

本土设计师对于“中式”设计的把握,早已脱离了红木、青花瓷、龙凤、梅兰竹菊等的束缚,将各种新元素玩得风生水起,就连欧美的许多大师也按捺不住,纷纷凑了一下热闹。

在一片纯白的“羊舍造物计划”展厅里,你会忍不住屏住呼吸。周围几乎所有元素都是轻盈的。由十万件白色细胞状单元框架搭建起来的墙壁,似乎随时都在变化、分裂、延展;透明丝绢苏绣制作的屏风,仿佛吐一口气就会飞走;由半透明手工纸和竹子搭起的落地灯,似乎随时会在暖黄的灯光热力中飘起来……

近两年来,设计师杨明洁 JAMY YANG和他的团队一直在中国各地考察手工艺,并将其中十多种通过重新开发,设计成符合当下人生活方式的作品。

“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某种工艺最独特的优势发挥出来,而不希望将一种符号化的所谓文化内涵作为一种目标去实现。”比如,他们在考察造纸和纸伞的时候,在长达几个月中,一直尝试调整伞的材料和结构,但一直没有理想的结果。有意思的是,最终出来的理想作品,成了一系列的落地灯,这是当初设计时完全没有预期过的。

而他们这个项目的屏风系列,轮廓是由三块大小不一的太湖石的形象抽象而成,材质是苏绣,将中国的花鸟、山水、帆船切分成三个层次,分布在三块屏风之上。当移动任何一块时,观看者都能感受到近处的帆船,鸟在树枝间穿行,远处的山雾蒙蒙般的效果,这巧妙地将苏州园林中的障景、遮景、借景一脉相承,充满了变化和韵律。

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发现、再思考,为中国设计寻找一种身份认同,也契合着本次“设计中国”展览的精神。与其对应的,还有厦门“见南花”的花砖作品。

它的展位不算太显眼,门口却一直有大量人围观。展区屏幕上播放的花砖制作的视频,不时引起低声赞叹。“见南花”的方砖,既有传统老宅的图样,也有北欧风情的设计,有些还充满了现代的小巧思,其中一角有如书页般掀起一半的图案。

“八年前,我在一栋老楼里开了一间咖啡店,特别喜欢那里原有的花地砖。但等我别的项目也想用同样的花砖时,却发现哪里都买不到。没辙,干脆自己做吧。”创始人林宇鸣从没接触过这个行业,原本想着是几个月就能学到的事吧,没想到一试就是三年。

花砖来源于地中海沿岸,跟瓷砖不同,它不需要高温烧制,但每一片都必须手工制作:绘制图案,用铜片铜条对照着弯成立体的模板;然后配好水泥底浆,调色,将不同颜色的底浆小心地注入模板不同区域,每种花色的距离,最小的只有几毫米,一不小心就会混色;填完色浆,在上面覆盖上一层水泥基料,等其充分吸水后,再用机器加压,然后成砖脱模;脱模的砖块非常脆弱,要晾晒一个晚上使其变硬,再入水浸泡3-7天,然后打磨、清洗,再次晾干。最后筛选出来的成品,还会有一道表面打蜡的工序,确保其呈现出漂亮的色泽……

每一步出现一点差错,都可能导致最后成品的走样。“见南花”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拿出了还算满意的出品。但林宇鸣觉得这只是个开始,他们还要为这项工艺寻找更多可能性。这次展览现场,他们便带来了其他产品,比如用花砖边角料切割打磨出来的细长镇纸,古雅中透着时尚,咨询度还特别高。

“吱音”是近两年开始崭露头角,而且识别度非常高的一个品牌。它的家具充满幽默的气质,俏皮中带着温情,而且非常贴近年轻人和小户型的生活方式。创始人之一朱晖毕业于国立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擅长将国人记忆中的各种情感元素,投射到现代家具中。无论是“摇一摇,摇到外婆桥”的信凳,收放自如的“阿婆橱桌”,还是既有园林色彩,又简洁现代的“梅花镜”,都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有种似曾相识的乡愁升起。

由一中一法两位设计师创立的组合“明合文吉”,带来了“相生”系列新作。他们从Art Deco的风格中提炼出简练的符号造型,又在材质上进行混搭,演绎出新派中式审美。这一批作品,既是实用的家具,也可作为雕塑。在明式的稳重大气中,透露出欧式的肌理和审美。

“我们在设计时,不会刻意思考什么东方元素,什么是西方元素。”两位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自然碰撞,就产生了独特的风格。“我们想做的,是比市场更超前一点的设计。在中国,除了满足于品牌名气,也有越来越多消费者对限量设计感兴趣,我们很高兴找到了这样一部分同好。”

WUU家具品牌的创始人之一陈福荣,设计的作品阳刚冷静中又透露着乡情。这位来自闽南的设计师,在2013年发起了“锤子与庄子”计划,与伙伴驱车两个月,探访中国的“边缘创作人”。后者大多是残疾人或曾入狱多年,没有受过主流艺术教育,却能做出天马行空的作品。这在后来给了陈福荣无尽的启发。

他的工作室通过对水泥材料、薄度和韧性的研究,探究了福建地区的传统剪刀制作,在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前期设计,再在工艺上用传统方法进行更新,带来了“Amphi”桌面文具系列,以建筑化的语言体现设计趣味。它们用水泥与黄铜两种不同的材质,在传统与当下、粗糙与精细间,碰撞出两栖的可能。在他看来,“中式设计”是一个很微妙的感觉,而不应该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

创立于2012年的原创品牌“飞行物”,也喜欢关注微小的生活细节。设计师陈鹏飞、王晓楠坚持,每件作品都要饱含设计师的心血和手工匠人双手的温度,哪怕是不起眼的小物件。都采用手工制作,换来更精细的细节处理,不求完美,但求用心。

他们带来的“一人食器”,倡导就算一个人吃饭,也要好好对待。一杯、一盘、一钵、一碗,都透露着中式瓷器古朴的釉色,浑拙的形态,但在细节上,边缘凹陷的线性设计不仅更贴合嘴唇形状,还实现了止流的作用。适合单手持握的足底设计,为使用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触感。

而来自“旮旯”品牌的作品“聚落”,则对如何让人们团聚更感兴趣。其设计师是鸟巢的中方总建筑师李兴钢,灵感来源于内蒙锡林郭勒大草原上的一群小房子,他将其形态想象成了一系列高低错落的坐具及茶几,以实木框架+多层板材的结构,令椅子的木框架朝外露空,朝内的靠背扶手座面铺为实体,形成不同角度的虚实互映。它们既可以或紧凑或散漫地聚合,也可以或三两或一二地独立存在,造成坐者时聚时离的多样坐姿,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

“这次有很多中国本土设计,都是我在欧洲从没见过的,中国设计师的成长真得很快。”著名设计师Marcel Wanders感叹。

早几年,许多人还在以西方设计为标准来学习和改造自己的作品,如今,他们却开始影响西方的审美。无论是意大利著名品牌Seletti的限量版猴子灯,还是有浓郁剪纸元素的IndustryGardenFuriture,都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在这些西方品牌看来,进入中国市场也许仍然面临着被山寨的风险,但近几年成长起来的中国消费者,已经开始接受用设计品来体现自己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品质的做法。就像一位品牌代理商说的,“既然已经有那么多人购买正版的品牌服饰,那追求正版的设计师作品,只是个迟早的事儿。”

猜你喜欢
中式设计师设计
我是小小设计师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BUBA台灯设计
中式餐厅包间设计
创意设计师
有种设计叫而专
蒋海霞新中式家具设计作品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天才设计师
The English Learner’s Guide to Chinglish中式英语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