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彼得掀起的城市漩涡

2016-04-18 00:30庄巧祎
南方人物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声援公屋非裔

庄巧祎

纽约华裔和非裔社区关注的华裔警察梁彼得案,在4月14日或将迎来句点:韩裔法官会决定,这个在布鲁克林危险公屋黑暗楼道中,意外枪杀非裔居民的新手警察,是否将面临牢狱之灾。

这个发生在2014年11月的案子,从爆发以来,就被全美“黑人命也是命”运动(Black Lives Matter)的浪潮裹挟。重型机枪、坦克、催泪弹出现在了密苏里的弗格森;纽约一向繁忙的时代广场和格兰德车站躺满了抗议者,象征着包括斯坦顿岛非裔小贩在内那些因警察暴力歧视执法而死的人。

当这股浪潮令全美开始激辩甚至重新审视非裔遭受的系统性歧视之时,梁彼得,这个华裔警察,成了活动家和抗议者们攻击纽约警局时对准的靶子。2016年2月,陪审团裁定,检方起诉梁彼得的包括过失杀人罪、鲁莽威胁他人罪在内的五项罪名全部成立,他可能面临最高15年的刑期。

出于义愤和同情,全美40个城市的华人在2月20日出动,声援梁彼得,仅在纽约现场就有上万人的规模,他们举着“No Scapegoat” (不当替罪羊)、“ Justice for Peter Liang”(公正对待梁彼得)的标语。许多不识英文的新老侨民都到达了抗议现场。细聊之后,会发现他们很多人对于案情细节不了解,有的连梁彼得被判的罪行都说不清楚,但他们认为梁无心开枪杀人,却要面临15年牢狱之灾实在太惨。他们举着标语高喊新学到的英文口号,忿忿表达对梁的白人搭档逃脱制裁、非裔检察官为了政治前途挑华裔警察这个“软柿子”捏的不满。

这场声势浩大的声援背后,华人内部就有不小的矛盾:有的高呼梁无辜,要求无罪释放;有的则强调做错事杀了人要承担责任,但梁同样不应该成为系统性歧视和非裔维权浪潮的牺牲品。但许多年轻华裔、律师等人群,坚持认为梁有罪,完全不应该声援他,甚至担心声援行动会激化华裔与非裔社区的矛盾。从示威游行活动的集结微信群到Facebook、Twitter甚至主流媒体报道和评论,不同立场的人都在对案发细节、庭审记录不断争论。

“2·20”大游行之后,纽约市律师协会在3月28日罕见地举办了一场同时邀请亚裔和非裔嘉宾的讨论会。这也令围绕着梁案维权运动的嘈杂争论,有了一次激荡和沉淀的机会。

在讨论会上,你会听到,曾与纽约警局合作过的华裔女律师强调,梁案不应该成为华裔维权的案子,因为他是犯了错的警察,需要承担责任,但她在维护纽约警局警察时,却遭到了非裔活动人士的呛声。非裔牧师则分享了他曾经参与促成的华裔和非裔携手对抗警察暴力的经历,强调两个少数族裔合作更有益。

韩裔市议员金兑锡谈到了自己作为亚裔在成长和工作过程中遭受的隐性和显性歧视。他强调,当许多亚裔在评论梁案中说“为什么白人警察不判有罪,偏偏是亚裔”,这种质疑虽然听起来是要求拥有“白人特权”,属于“政治不正确”的说法,但背后,却是亚裔对于自己处于弱势、始终被认为是“外国人”而不是“美国人”的不满。

华裔社会学教授则用自己的研究分析纽约市人口组成的剧烈变化,新增亚裔移民正是人口增长新动力,在纽约市公立教育、公屋、福利补贴等社会资源分配上,亚裔和非裔处于同被压制又彼此竞争的关系,梁案又成为一个导火索,引发了族裔之间的紧张关系。

梁案已经超出原来的“黑白对立”议题,它被加入了更多层次的讨论,为不同族裔、代际、背景的人群提供了一种对话的可能。但正如教授所说,若坚持“政治正确”,亚裔和非裔社区不去正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与矛盾,去质疑目前制度政策的问题,现存问题就难以解决。

猜你喜欢
声援公屋非裔
简约公屋
保家与归心:华侨对抗美援朝运动的支援
探討澳門廣建公屋利弊
公屋應遵從適宜實用之原則
台当局“声援”香港暴徒引公愤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声援警方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