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需要文化

2016-04-19 10:57
新民周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黄线奇葩车道

有一个问题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早先的汽车上,是没有转向灯的,那么,如何告诉别人我要转弯呢?

后来在一部黑白谍战片里找到了答案:我公安干警开的吉普车风挡玻璃后面,有一个可以转动的箭头。要向哪里转弯,就手动把箭头朝那个方向转去,交通警察或者迎面来车来人,就知道你要朝哪里转向了。

这种原始的转向示意方式,存在了几十年,似乎也没有出过什么大的问题。幸亏那个时候车少,要是放在现在,嘿嘿!

今天的交通状况、特别是大城市交通,某些地方已经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马路乱象随处可见,交通堵塞家常便饭。上海正在开展的交通大整治,为此列出了十大顽症,有针对性地进行逐项整治。

细细分析起来,交通乱象既跟汽车工业快速发展车辆急剧增多有关,更与长期以来交通文化的缺失有关。

农耕时代,基本没有交通文化的影子。以牲畜为动力的交通方式,不需要有文化,有了文化也无处可用。那个时候,鞭子底下出方向,掌握方向的是鞭子和缰绳,左转或者右转,不是靠打就是靠骂。

工业时代带来了机械,也带来了汽车这件不同凡响的发明,从此之后对于调整方向,打骂不管用了,靠的是技巧。

在汽车时代的黎明,规则是十分粗浅的。在福特的故乡美国,醉酒开车是西部牛仔的标配,超速驾驶是上流绅士的脾气。那些好看一些的美国电影,不撞烂、炸烂几辆好车,都不好意思跟人提票房。随着汽车进入生活愈深,规则和文明才渐渐普及,由此带来的交通文化,在美利坚大陆流行开来。只是在一些人车拥挤的大城市比如纽约,汽车文明依然还是磕磕碰碰,乱穿马路乱开车的依然不是少数。

对于中国来说,是倏然之间就进入了汽车大国。汽车时代来得太突然了,还来不及进行交通文化的普及 ,贝比就成了大人。只是这样的激素型长大,缺少教化、缺少文明,就成了必然。比较奇葩的例子,就是很多人不清楚高速公路上的应急车道到底是什么功能,常常以为是超车的车道,造成应急车道也和其他车道一样,经常有车在高速飞驰。清明假期沪宁高速常州段发生车祸,应急车道就被堵得满满当当。

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交通组织难度大,交通文化的繁衍,难度就更大了。比如,双黄线按照规定,好比是一堵实体的墙,不能有任何逾越;但是因为它实际上只是两根黄线,所以双黄线上调头屡禁不绝。比如,刷有黄线的街沿处是禁止停车的,但是一个外地司机违停被罚后,回答十分奇特:“以为刷黄线是这里的风俗。”比如,一对外国留学生驾驶无牌助动车被罚,竟然说在他们国家开助动车不用牌照。还有一个苏州男子,违法停车创纪录地达到105次,处罚时居然说,停车费一天要240元,违停罚款不过200元,还是划得来的。

交通大整治以来,这样的奇葩层出不穷,并且随着整治深入不断在升级奇葩的段位。如果不进行这样严厉整治,还无法了解竟然有这么多漠视交通法规、无视交通文明的事。这么多奇葩的出现,正是我们严格交通规则、严肃交通秩序、严管交通行为的最好时机,进而树立起全社会文明有序、规则至上的交通文化。

首先是规则意识。每位交通参与者,都处在与其他参与者互动、协调的过程之中,要让自己得到好的交通环境,唯一路径就是人人遵守交通规则。人人都有规则意识,人人才有交通自由。

其次是礼让意识。规则是硬件,礼让就是软件。规则之内、规则之外,总有一些不能完全涵盖的地方,需要靠判断、靠经验应对,这个时候礼让三分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礼让意识也是一个交通的余量,即使一方违规,另一方如有相应礼让意识,可以减轻甚至避免意外的发生。我学车时候师傅有句上海话名言,至今印象深刻:“一只野乌蛋不大会有意外,两只都是野乌蛋就容易出事。”

第三就是敬畏意识。关于开车,以前有句名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三分对一秒,体现的就是一种敬畏意识。水火无情,车轮同样如此。握住方向盘,心中有敬畏,这是交通文化的精髓。

有文化和没文化是不一样的。汽车时代来得快了一些,结合交通大整治,补上交通文明、交通文化这一课,就显得更加迫切。

猜你喜欢
黄线奇葩车道
孙女的问题
北斗+手机实现车道级导航应用
“空中奇葩”验证机
避免跟车闯红灯的地面车道线
浅谈MTC车道改造
说说你家娃的那些奇葩事
奇葩少年欢乐多
随手拍
低速ETC/MTC混合式收费车道的设计与实现
《奇葩说》奇葩乐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