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需求对企业创新采纳的影响: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

2016-04-19 15:57赵育翟育明杨莎莎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介效应

赵育 翟育明 杨莎莎

内容摘要:文章以长三角地区314家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消费者需求、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采纳之间的关系,基于企业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消费者需求与企业创新采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采纳具有显著地促进作用;消费者需求通过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采纳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消费者需求 企业创新采纳 企业吸收能力 中介效应

引言

随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日益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创新推动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以苹果公司的产品创新为例,其生产的苹果系列产品不断进行创新改进,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购买选择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引导与改变。在错综复杂的网络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企业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与发展,而如何有针对性地促进企业采纳创新以及进行创新,成为政府、企业及学术界不断进行研究的课题。

创新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在企业对创新的采纳并被市场所接受。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创新采纳,而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表明,需求所致是影响企业进行创新采纳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而引出了需求拉动理论,主要是指企业进行创新采纳的动力受到市场等方面需求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采用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文章主要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消费者需求与企业创新采纳间的关系进行了探析,并对企业吸收能力对消费者需求与企业创新采纳间所起的中介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创新采纳决策提供参考与帮助。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创新采纳

对于创新采纳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Rogers于1962年出版《创新扩散》,书中对创新采纳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Rogers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创新采纳是指个人或组织对于某一项创新是否使用所作出的决策。后来的研究者所建立的关于创新采纳的模型基本上都是建立在Rogers的研究基础上,描述与解释了不同变量因素与创新采纳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Kapoor和Dwivedi 在对Rogers的创新采纳理论研究中指出企业对于创新技术的采纳是一个获得新技术概念,并结合自身的制造、管理以及营销和专长不断来丰富与充实,从而可以变成可销售的产品的复杂过程。

企业进行创新采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说企业的创新采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Shanthi和Paul的研究从知识视角的角度对企业创新采纳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企业在进行创新采纳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越来越隐性化、复杂化和系统化,从而给企业创新采纳带来了更高的成本。Eric 和 Yvonne M通过对影响创新采纳的动态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影响企业创新采纳的因素会随着创新扩散而呈现不断的变化,创新本身的特征、创新采纳者的特征、企业内外环境都会对企业创新采纳产生影响。Angela的研究则从创新采纳者与商业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关系的角度对创新采纳决策进行了分析研究,该研究表明创新采纳者所处的社会网络关系会增加创新采纳行为的复杂性,Cassiman和Veugelers认为创新技术特性、创新采纳者所处的环境和企业自身的特性都是影响企业创新采纳的主要影响因素。概括为:创新技术提供主体的努力程度、创新采纳企业的战略发展及自身规模等。

(二)消费者需求

所谓的消费者需求主要是指消费者对于某种产品所表现出来的购买欲望,消费者需求往往来源于多个方面,是消费者实际购买能力和需要相结合的产物。

亚当·斯密在两个世纪前首次提出需求理论,“需求”这一经济学名词被众多学者广泛使用,与此同时,不同学者对需求理论也进行了不同的分析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具有层次性,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菲利浦·科特勒在《市场营销管理》中,提出“需要、欲望和需求”是市场营销的核心概念。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根本出发点是刺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对需求水平和需求种类产生了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需求管理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本质。

“客户导向”的提出进一步对消费者需求进行了诠释,以客户为中心,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创造更新、更好、更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罗伯特·劳特朋提出的4Cs理论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理论,该理论呈现出强烈的客户导向,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与欲望为目标,生产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而不仅仅销售企业自己所能生产的产品。

随着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的发展必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产品,才能够获取竞争优势。首先企业需要对影响企业经营的需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选择最具盈利性的客户群体需求,企业进而针对该客户群体的需求配置资源和制定需求战略。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对与消费者的需求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并且能够与消费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创新采纳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消费者需求对企业创新采纳有显著地正向影响。

(三)企业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的概念是由Cohen和Levinthal首次提出,企业能够对全新的外部知识进行识别、评价,同时能够对该知识进行消化从而可以应用于商业化产出的能力。该研究对吸收能力进行了拓展,增加了吸收能力的预见性含义,并概括出了吸收能力的三个维度:识别能力、消化能力和转化能力。

Zahra 和 George的研究指出吸收能力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获取、消化、转化和利用外部知识的动态过程,主要体现在组织的惯例和流程中。他们的研究将吸收能力分为了两个维度:实现吸收能力和潜在吸收能力。实现吸收能力主要是指企业能够转化和利用能力,而潜在吸收能力则主要是指企业获取和吸收能力。Lane通过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从过程的角度对吸收能力进行了定义,企业能够从外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将其分为了三个连续性的过程:探索性学习、转化型学习和利用性学习。国内学者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基本上也是建立在Cohen和Levinthal的基础定义之上的,所以将吸收能力的研究总结为:知识的识别、评价、消化、转化、整合和应用的能力和过程。

企业进行创新采纳是基于知识商业化的应用,企业的创新采纳离不开新知识的参与。从企业持续学习的角度看,企业进行创新采纳的决策往往需要企业拥有较高的吸收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有效推广。吸收能力高的企业能够利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机会来获取企业所需的新知识和消息,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采纳活动,并从中获益。

吸收能力强的企业能够较早的获取信息、识别市场机会,为企业提供知识储备,丰富企业知识仓库,这些都为企业进行创新采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提出假设2:

假设2: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采纳具有促进作用。

在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中,企业需要不断搜集与更新现有市场中的客户需求,将企业从外部所获得的新知识与企业内部知识进行整合吸收,从而有利于企业改进新产品或开发新产品,甚至于进行创新采纳活动,并能够利用企业的吸收能力向客户获取与反馈产品质量信息,及时有针对性调整企业战略。

所以说,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购买行为、偏好的变化将可能影响企业创新采纳的模式,而消费者需求的传达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企业的吸收能力。所以说,企业吸收能力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中,尤其是对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的量身订做尤为重要,因此,提出研究假设3:

假设3:消费者需求通过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采纳产生正向影响。

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文章的数据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为长三角地区企业,由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匿名填写。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65份,其中有效问卷31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满足研究的需要。

(二)变量的选取与测量

问卷的设计采用7点式李克特量表。同时为保证问卷设计信度可靠性和效度有效性,问卷的设计量表建立在已有文献并经验证过的量表上,并根据研究的内容进行了适当修改,具体为:

消费者需求。采用Tian等编制的消费者独特性需求量表(consumers need for uniqueness, CNFU)来测量消费者需求。并经过略加改造,使其适合研究需要。测度指标如:“公司容易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等,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95;KMO为0.815。

企业吸收能力。企业吸收能力的测量主要借鉴Lichtenthaler的成熟量表,该量表主要测量了企业的转化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能力,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为0.912;KMO为0.802。

企业创新采纳。针对企业创新采纳的测量方式存在多样性,目前没有形成广泛统一的方式。各种测量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因此,文章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3个条目的测量,如:公司经常引进新技术;公司经常引进新设备;公司经常引进新方法和新工艺等。该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736;KMO为0.740。

控制变量

根据相关的文献研究,本文在研究中选取了一些控制变量。主要为:企业所有制,设为虚拟变量,企业为国有企业时取值为0,非国有企业时取值为1;企业年龄,为企业成立至今的时间;企业所处行业,设为虚拟变量,非制造业时为0,企业为制造业时为1;企业经济指标,问卷中采用同行业净资产收益率(ROE)的相对指标来进行测量。

结果分析

(一)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性检验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及Pearson相关性检验如表1所示,分析结果表明,Pearson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0.7,从而可以说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消费者需求、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采纳之间存在相关性,为进一步验证它们间的作用关系建立了基础。

(二)假设检验

针对共线性问题,本文在进行层次回归分析之前,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进行检验,来排除共线性的干扰,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模型中变量的VIF值均大于1小于10,研究模型不存在较严重的共线性问题,满足研究需要。同时,对所做的中介模型进行Sobel检验,得到Z值为5.708(p<0.001),表明中介效应显著。并依据Baron和Kenny的中介检验方法进行假设检验如下:

首先,模型1检验了消费者需求这一变量,检验其对企业吸收能力的直接影响,结果表明消费者需求对企业吸收能力有着正向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478 (p<0.001),表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会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往往会从多个方面来获取客户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模型2检验了消费者需求对企业创新采纳的直接影响,回归系为0.130(p<0.01),假设1成立,消费者需求能够正向显著影响企业的创新采纳。企业进行创新采纳是企业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消费需求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决策起到了引导作用。

模型3检验了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采纳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231(p<0.001),说明,企业吸收能力能够正向促进企业创新采纳,这与研究的假设预期相符,假设2得以验证。企业的吸收能力的增强能够使企业及时准确获得创新所需知识,对技术创新的采纳获得方面的支持。

模型4主要检验了企业吸收能力在消费者需求和企业创新采纳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对企业吸收能力进行控制后,消费者需求对企业创新采纳的影响作用消失,而企业吸收能力对于企业创新采纳的影响依然显著,从而可以说明企业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显著,假设3成立。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从本研究的结果可看出,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创新的采纳具有促进的作用,这也与实际相符合,企业进行创新的出发点无非就是想获取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说消费者的需求给企业创新采纳提供了推动力,整体上促进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吸收能力有利于企业部门间知识的传播、学习,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对企业进行创新采纳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消费者需求的传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企业吸收能力(转化性学习能力)进行,使得企业管理层能够准确地根据消费者需求去调整战略,进行相关的创新等行为。

(二)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中的对企业创新采纳的测量相对简单,衡量的标准仅仅采用了3个指标进行测量,可能会对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时,问卷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为的主观因素,基于有限的样本数据得到的结论也可能存在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获取更多的样本,并能够结合案例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下一步会针对模型的拓展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Wisdom J P,Chor K H B,Hoagwood K E,et al. Innovation adoption:a review of theories and constructs[J].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in Mental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14,41(4)

2. Kapoor K K,Dwivedi Y K,Williams M D.Rogers innovation adoption attribu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existing research[J].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2014,31(1)

3.Gopalakrishnan S,Bierly P.Analyzing innovation adoption using a knowledge-based approach[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1,18(2)

4.Waarts E,Everdingen Y M,Hillegersberg J.The dynamic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innovation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19(6)

5.Hausman A,Stock J R.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within long-term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6(8)

6.Cassiman B,Veugelers R.In search of complementarity in innovation strategy:Internal R&D and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

7.Korschun D,Bhattacharya C B,Swain S D.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ustomer orientation,and the job performance of frontline employees[J].Journal of Marketing,2014,78(3)

8.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

9.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

10.Lane P J,Koka B R,Pathak S.The reification of absorptive capacity:A critical review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construc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4)

11.Tian K T,Bearden W O,Hunter G L.Consumers need for uniqueness: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1,28(1)

12. Lichtenthaler U. Absorptive capacity,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rocess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4)

猜你喜欢
中介效应
高职学生依恋、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情绪智力、情绪调节对锻炼投入的影响:一个中介效应模型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职业成长与员工敬业度
创新协同度、区域创新绩效与自主品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