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的手机媒体传播

2016-04-22 10:45郑欣
科技传播 2016年6期
关键词:手机媒体微时代

郑欣

摘要 曾几何时,人们获取信息都是通过广播、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WiFi的广泛覆盖,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低头族们:上课时刷朋友圈、等车时玩游戏、吃饭时看视频……虽然干的事情不同,但相同的都是通过手机客户端。机不离手的现象,不仅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分散了人们对其他事物的注意力。手机作为新兴媒体,其发展对传统媒体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本文通过分析手机是如何发展传播的,手机是如何绑架人类的,来寻求解放人类、远离手机的途径。

关键词 微时代;手机媒体;手机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59-0062-02

1 微时代的特征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微博140字的字数限制,使其传播消息的速度大大加快。微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一件事物上的注意力也就越来越短。

1.1 流动的传播

微时代下,一条消息的发布,经过甲的传播会流动到乙的手机屏幕上,经过微博的扩散,会转发到微信的朋友圈内,经过电视的传播,会转载到报纸的版面上。

1.2 迷你的传播

微时代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阅读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观看一些轻松愉快的短视频,吸收一些精致浓缩的语录。正是因为人们对短小快的喜爱,才使得现在的微电影、闪小说、微语录越来越有市场。一些广告商们抓住受众的心理,总是会借势宣传一些精辟的广告语,发布一些凝练的广告短片。

1.3 瞬时性的传播

微时代下,因为手机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面宽、传播内容短小,使得一些重大新闻的发布都是最先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流出的。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手机媒体充当着功不可没的流通介质。例如,新闻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甘惜分教授的去世消息,最先就是通过喻国明教授在微博上发表的状态人们才获知。消息一经微博发布,短短几分钟内,就有无数网友进行转发。但过了几个小时,也迟迟没能看到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或央视新闻对甘惜分教授辞世消息的报道。良久,除去微博,还是澎湃新闻对此进行了发布。

1.4 扁平化的传播

微时代下,人们不再是“魔弹论”的被动接受者。人们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每一条信息的传播,不是直线型地朝着一个单一方向流动。每一个受众对于信息的传播都有接收或阻断的权利。例如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好的文章,受众可以将其扩散转发出去,使其传播的速度更广、传播的范围更宽。受众也可以将其默默地收藏,使其传播在自己这里停滞。

2 麦克卢汗的媒介即信息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人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他指出,任何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随着手机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面之间的交流逐渐被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替代,实体店的购物方式被足不出户的网购代替,手把手的授课方式逐渐被网络公开课所代替。而这些行为的完成,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手机媒体进行的。手机媒体这种新型媒介开启了人类新的传播模式。

3 手机帝国的位移转变

曾几何时,诺基亚、摩托罗拉占据着手机市场的七分天下。可自从乔布斯生产的苹果手机面世以来,其受欢迎程度日趋增长。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在旧金山马士孔尼会展中心的苹果公司全球软件开发者年会2007中透露推出第一代iPhone,一经发售就有很多消费者提早排队来购买。被称为“上帝手机”的iPhone,在学生、白领、商人、明星等各个群体中备受欢迎,甚至有人卖肾买苹果手机。苹果手机大气的外观、可触摸的设置、流畅的iOS系统、经典的logo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好的用户体验,自此也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三星、魅族、HTC等多个品牌的手机都以苹果手机为标杆,不断模仿,力争超越。

4 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的转变

以前人们用手机简单的就是通讯工具,用其打打电话发发短信,随着功能的逐渐增多,后来可以玩玩简单游戏,看看手机报。自从手机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通过手机进行淘宝购物,与朋友进行微信语音或视频对话,在网易公开课上进行学习,与同学在扇贝单词上进行英语PK,通过手机媒体获取各种新闻资讯,利用手机收听广播音乐,通过手机叫外卖、订机票、验真伪……智能手机就像一个神奇的盒子,人们在上面可以获取各种所需所求。

5 智能手机的连带发展

智能手机要想很好地应用,其前提就是要有网,要么是连接WiFi,要么是开通流量,这无形中就带动了网络通讯行业的发展。智能手机要想获得更充分的利用,其内容量就要不断地丰富化、完善化、充实化,就要通过应用中心下载更多的软件、APP、客户端等,这样一来又带动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行业的发展。就腾讯公司生产的微信应用来说,其连带衍生的微信读书、微信运动更是牢牢地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微信上,其发布状态的分组设置、消息推送的定位显示、语音视频的互动交流、点赞评论的态度表达,给受众带来了极好的用户体验,从而牢牢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延长了受众在手机上的停留。

6 手机媒体的用户分析

手机用户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手机用户有着不同的上网心理和行为。1)地域。地域的不同,其相应的文化、政治、经济、教育水平也不尽相同,手机用户的使用心理、使用需求与体验感受也必定不同。2)性别。男性与女性的关注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其使用手机的媒介习惯也就截然不同。男性生性贪玩,喜欢用手机下载一些游戏,观看一些球赛;女性追求时尚,喜欢用手机浏览一些购物网站,阅读一些美文杂志,收藏一些养生知识。3)年龄。年龄不同,兴奋点不同,其使用手机的需求也不相同。青年人,喜欢用手机看一些轻松愉快的综艺节目或者是生动有趣的搞笑视频;中年人,喜欢用手机获取一些与理财相关的基金、股票或国家政策方面的讯息;老年人,倾向于用手机关注一些养生方面的健康知识。4)支付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支付能力高的人,就倾向于一步到位地购买一款高品质手机;支付能力低的人,如学生比较喜新厌旧,就会选择购买类似红米或魅蓝类的低价格手机。5)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手机使用情况。教育水平高的人,在手机社交上花费的时间比较短,平常只会用手机浏览一些新闻;教育水平低的人,则会更多地利用手机追剧,观看一些搞笑视频等。此外,不同职业、社会地位等的手机用户有着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

7 手机媒体的魅力所在

智能手机作为一个小小的机器,为何会牢牢地黏住人们的注意力,其魅力到底何在呢?笔者选取了3个符合研究的调查对象,对他们关于手机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个别访问。

调查对象一:A,18岁,女,大一生;调查对象二:B,23岁,男,上班族;调查对象三:C,28岁,女,研究生。选取的三个调查对象,都是手机控,有时玩手机可以持续一整天。通过对他们的访问,得知对智能手机有种情不自禁的瘾症。之所以会在手机上停留很长时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智能手机的可移动性;智能手机小而轻,不像电脑沉重而又不便于携带;电脑如需上网,还要连接宽带,而手机仅仅有wifi覆盖或流量开通,就可以方便地上网。其对地域、时间的不受限制使得人们愿意使用。2)智能手机的多功能性;智能手机集照相机、电话、收音机、音乐、图书、运动、购物、学习等多功能应用于一身,只要有一个智能手机,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完成自己要做的多项事,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携带空间,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3)智能手机的感应性;相比之前按键式的功能性手机,智能手机的触摸式感应,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操纵手机,通过指尖的点击,可以满足人们的占有欲和控制欲。4)智能手机的多应用性;根据调查,发现手机控们耗费在社交应用上的时间比较多。人们通过手机刷微博、玩游戏、听音乐、聊微信、学英语、看小说、观视频等等,这些操作的完成都是基于在智能手机的应用中心下载APP。这些应用的安装、卸载都非常快捷方便,完全取决于用户自己的需要,不像之前的JAVA程序,人们不得不存留一些不必要的软件占空间内存。

8 智能手机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发微信语音、接手机视频,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不受时间不受地点的限制方便了人们的联系。但是,由于习惯了微信这种沟通方式,住在同宿舍的室友相约吃饭,有时都是通过微信来联系,大大削弱了人们现场面对面的交流;过年了,通过微信或支付宝发电子红包,取代了长幼之间的仪式感;群里不断地抢红包,滋长了人们的拜金主义。看电子书,取代了人们阅读纸质书本的书卷气。手机里附带的白拍、美颜、拼图功能,满足了部分人群的明星化、虚拟化。发个朋友圈,从凹造型到取景构图,从拍照片,到选照片,从修图片到拼图片,从朋友分组到发布状态,从回复状态到单独陪聊……种种行为,都应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人们也越来越难以静下心了。

微时代下,人们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自我管理,建议人们能够很好地进行时间规划,有条理地分散自己对手机的注意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手机媒体,让手机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而莫让人类成为手机的奴隶。

猜你喜欢
手机媒体微时代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析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
浅谈手机媒体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作用
微美学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革新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