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平乐村

2016-04-25 03:22
乡村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牡丹园第一村书画院



农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平乐村

一、平乐村简介

平乐村位于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南部,南邻白马寺,距洛阳市12千米,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书画之村”的美称。

二、平乐村发展背景

该村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西域入贡飞燕铜马筑“平乐观”而得名。“平乐农民牡丹画”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最初以郭泰安为首的几位当地农民率先建立汉园书画院,切磋、交流绘画技术,从而推动了牡丹画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后来,郭建中、郭泰森、郭西凡等先后通过拜师学艺,掌握了牡丹画创作技能,使当地绘画队伍不断壮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开始积极推动牡丹画商品化,村里几位比较有名的农民画家把作品销往西安、济南、昆明等大城市,收入不断提高,调动了村民的绘画积极性,促使当地搞牡丹画创作的农民逐渐增多,为平乐村成为“农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创造了条件。

三、主要做法

平乐村牡丹画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镇政府和村领导班子的大力扶持和帮助。

1.加强领导,成立协会。平乐镇成立了发展牡丹画产业领导小组,成立了平乐牡丹书画院,以协会的形式进行统一管理,把大家的牡丹画创作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

2.加强宣传,举办画展。在进村路口至平乐中心街道路两侧刷写绘制宣传标语和牡丹图案,在牡丹画商贸城设置大型宣传广告牌。围绕牡丹画市场策划各种宣传活动,吸引新闻媒体前来采访,加强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充分利用网站资源,开辟平乐牡丹画专栏。每年洛阳牡丹花会期间举办一次平乐牡丹书画展和牡丹产品博览会,并邀请知名人士参加,扩大平乐牡丹画对外影响,提升其市场价值。

3.加强培训,壮大队伍。加强书画艺术的普及工作,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对书画从业者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从业者绘画技能,培养书画后继人才。充分发挥平乐牡丹书画院的组织引导作用,聘请全镇优秀画家举办牡丹画培训班,每年由书画院组织举办3~4次牡丹画培训班,培训人次每年不少于150~200人次。多次邀请洛阳画院院长文柳川等知名画家进村入户,现场指导,给村民讲解绘画技巧和专业技术,提高创作水平。

4.加强引导,资金扶持。镇政府每年设立专项培训资金给予支持。启动牡丹画一条街和牡丹书画市场建设,鼓励牡丹画家到平乐中心街或牡丹商贸城创办牡丹画创作室和展厅,对创办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的牡丹画创作室和展厅的商户给予1 000元资金扶持。引导促进牡丹画及关联产品上档次、上规模,组织画家外出考察市场,发展写意牡丹画和工笔牡丹画,吸引更多群众参与。组织当地干部及平乐牡丹书画院画家到民权县“中国画虎第一村”王公庄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拓宽发展思路,树立产业发展理念,提高创作和市场运作水平。

四、取得成就

在平乐村牡丹书画创作群体的共同努力下,该村已形成书画、装裱一条龙服务体系,共有100余个牡丹画专业户和300余名书画爱好者,其中省、市、县画家协会会员20多名,年创作生产牡丹画10万余幅,实现销售收入900余万元。农民创作的书画作品除了在当地销售,部分还在山东、陕西、山西等地的旅游精品商店销售,有些还漂洋过海,被日本、美国、东南亚各国书画爱好者收藏。牡丹花会期间,在国花园、洛阳牡丹园、神州牡丹园等5家牡丹园以及洛阳市各大景点摆设摊位50余个,有100余名农民画家参与,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创作销售牡丹画4万余幅,实现收入500余万元。

2006年4月份,省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简报形式对《“小牡丹”画出“大产业”——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大力发展牡丹画产业》进行了专期刊发,同年4月21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对此做出重要批示:要落实、扶持、推动平乐镇农民牡丹画产业的发展,采取措施,将其打造成“中国牡丹画第一村”。2007年,平乐村被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荣誉称号,平乐镇也被文化部、民政部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

来源:网络

猜你喜欢
牡丹园第一村书画院
看曾经的“中国扶贫第一村”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杭州之江书画院培训中心优秀学员作品选登
乌江文化第一村——郝家湾
河北省保定市:太行深处秀美花田
从“炮战第一村”到“通婚第一村”
改革开放40年寻访中国港口第一村
蓟州牡丹园
中国书画院
牡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