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方荒诞剧

2016-04-27 08:08王慧
青年文学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作手法存在主义

项目课题: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荒诞剧视阈下索因卡与贝克特作品对比研究》[项目编号CX2015SS25]阶段性成果。

摘 要:西方荒诞剧是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戏剧流派之一。它反对传统戏剧的创作方法,把存在主义哲学做为其理论基础,在创作方面,融合了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法方面,荒诞剧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一批不同于传统戏剧的戏剧作品被呈现出来,并形成了一个标新立异且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戏剧流派。

关键词:西方荒诞剧;存在主义;创作手法

作者简介:王慧(1992-),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戏剧文化。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2

在20 世纪中,人类社会得到快速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较之前有很大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这样一来给人类带来了富足的物质基础,人类物欲也被刺激并膨胀。人类社会遭遇一战和二战所带来的灾难,统治了人类千百年的传统宗教道德观念也被击得粉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极权主义和民族主义占领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这个世界充满了暴力与物欲,生活也失去了它全部的意义。此时,一些有良知的仁人志士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被延续的同时,一支与主流文学不同的,运用反传统的艺术手法使社会和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艺术流派出现在西方剧坛上,这就是在世界戏剧史上辉煌过十几年的西方荒诞剧。

一、西方荒诞剧的形成

1、西方荒诞剧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荒诞”一词最开始是 surdus(拉丁文中的耳聋),之后慢慢由它演变而来,意思是音乐中的不协调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解释为“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人类对于“荒诞”的体验可以认为是“与生俱来”的。然而,这种体验只是暂时、局部、杂碎而且不自觉的。在之前的历史中,荒诞感只是作为头脑中一闪而过的困惑而存在着。一直到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日益腐朽,而且固有存在的矛盾也逐渐尖锐。而20世纪的到来,一战和二战爆发,科学引发核能的恐怖,人们这才开始正视早已存在的“荒诞”。“一个能合理地加以解释的世界,不论有多少毛病,总归是个熟悉的世界。可是一旦宇宙中的幻觉和光明消失了,人便感到自己是个陌生人。他成了一个无法救赎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关于失去的家乡的记忆,同时又缺乏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自己的生活的分离、演员与舞台布景的分离真正构成了荒诞感”。对过去的遗忘、对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的逃避“让许多人的信仰出现了真空,虚无主义的思想、悲观失望的情绪也趁虚而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认为他们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他们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他们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力量所左右着,他们的处境也没办法改变,人与人、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无法沟通的状态,他们存在于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西方荒诞文学便产生于这种普遍存在的危机和悲观情绪的土壤中。

2、西方荒诞剧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

20世纪初开始,欧洲社会被磨难所充斥着,两次世界大战把欧洲社会文明和人类信心也摧毁。进而,欧洲的社会秩序被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政治风波所冲击,秩序所赖以生存的意识形态及文学价值观也相应受到了冲击。人们的生活失去了意义,生存也只是痛苦和空虚。正是这样,西方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对人类应该怎样生存,人类的生存意义究竟是什么进行思考,存在主义思潮就这样诞生在法国。

尽管存在主义者们的观点有许多争议,甚至互相否定。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人的存在是孤独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人类这种生灵处于一种焦虑和孤独的状态并且生活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中。在他们能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关键性的判断之前,他们只是简单地存在着,通过做出这样的抉择,人类明白了自己的本质。

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哲学思想独具匠心,揭示了人的存在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他在探索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上,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方法。从“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观点出发,一方面,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存在是偶然的,人生是痛苦的。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日益深重的危机感和恐惧感呈现在大家面前,因此,他的存在主义人生观被赋予了鲜明的悲观主义色彩。另一方面,他也肯定人的自主性,他重视人的自由选择,呼唤人类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并勇敢承担责任,提倡在自我设计、自我造就和自我超越中获得本质和价值。在这种思考中,身处荒诞状态中的西方人找到了一条精神上的出路。

西方荒诞剧所呈现出来的都是人生的无聊、空虚和不可思议。毋庸置疑,西方荒诞剧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不同的是,荒诞派在戏剧舞台上更多呈现的是存在主义认为人类世界是荒诞的、人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这一方面。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西方荒诞剧把人生存在的痛苦展现在观众面前,人生的无意义也被揭露,并展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落差,并且人生历程中的“悲剧性”以及人性的“荒诞”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荒诞剧的发展与影响

50年代后期,荒诞剧越过了法国国境,广泛影响着欧美各国。在开始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它们并不被批评界看好,后来逐渐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在世界其他国家频繁上演。1950年,法国尤奈斯库创作的《秃头歌女》问世;1953年,贝克特的名作《等待戈多》轰动法国舞台;1961年,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给以尤奈斯库、贝克特为首的这一流派命名为荒诞派戏剧。在这之后,荒诞剧达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阶段。

60年代中期后,荒诞剧开始走向衰落,虽然陆陆续续有荒诞剧的问世,但类似于《秃头歌女》、《等待戈多》这种引起轰动的作品都没有出现。荒诞剧的创始人尤奈斯库认为:这时候的现代派文学处于死胡同状态,想要从这条死胡同内走出来就应该走回归传统之路。当然,他所说的回归并不是不再使用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再重新踏上传统老路,而是说放弃一些现代主义中过分晦涩、怪诞、抽象的表现手法,进而吸收现实主义中比较明朗单纯的表现手法。说到荒诞剧,他认为:“我们的路已经走到了眼,现在不太清楚怎样走下去”。后来他所追求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是:深入到平凡生活中去寻找那些不平凡的、奇特的和新鲜的东西。尤奈斯库的困惑以及对新的创作道路的追求,也代表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总趋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变化的社会结构以及发生转移的观众审美趣味导致荒诞剧的势头被减弱。有人认为荒诞剧的发展进入了死胡同模式,并宣称西方荒诞剧的活动即将结束。然而,西方社会中的荒诞现象并没有消失,精神空虚的人们开始探求人生目标并反思现实。1994年3月28日,西方荒诞剧代表欧仁·尤奈斯库流然辞世,他的去世也是一个戏剧时代被终结的象征。戏剧的国王死了,而国王的戏剧仍依旧活着。逝者如斯,而西方荒诞派戏剧家们留下的遗产却流芳百世,也丰富了人类艺术的宝库。

三、荒诞剧的代表作品与主要特点

荒诞剧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欧仁·尤奈斯库和塞缪尔·贝克特。前者是荒诞剧的创始人。其《秃头歌女》是最早的荒诞派戏剧之一,1950年首次上演时,景况十分可怜。1956年,《秃头歌女》这部剧引起大家的注意,之后连续上演了70多场,成为法国连续上台演出次数最多的戏剧之一,并且被各国翻译家翻译成多种文字,并深受大家喜欢[5]。后者是荒诞剧的另一位重要代表,1953年,他创作的《等待戈多》在巴黎成功上演,至此,荒诞剧受到观众的认可,它在法国剧坛上的地位也得到了确立。《等待戈多》也因此成为二战以后法国最受观众喜欢并期待的一场戏,在巴黎连续被登台三百多次,被译成20多种文字。

在西方荒诞剧作中,情节是不连贯的,人物形象是不完整的,甚至对白也全是语无伦次。在这一类作品中,舞台上所呈现的是怪诞、令人不解的形象。在大部分西方荒诞剧中,舞台上的情节、人物以及主题, 就连正常的语言都被舍弃。传统戏剧所变现出来的舞台被完全颠覆, 那么荒诞戏剧的舞台所呈现出来的还剩下什么呢? 为了展示出存在所具有的荒诞性,西方荒诞剧最大程度地使用了一切舞台手段, 使背景、灯光和音效的作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这样一来,戏剧语言得以延伸, 戏剧的效果也得以扩大, 同时观众被震动并有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特别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使物体的地位夸大了,剧作家们把大量物体安排在舞台上,使得舞台空间被占据着,以此来说明反理性的世界正压迫着人的理性世界,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与人的矛盾的精神空虚也展示在人们面前。出现在尤奈斯库的名作《椅子》中越来越多的椅子以及《阿麦迪或脱身术》中不断膨胀的尸体就说明这一切。二战后的观众们赋予了贝克特1953年上演的名剧《等待戈多》中,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无止尽的空等以无穷的意义,并使观众们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主人公反反复复地穿靴子戴帽子,贝克特就是借此来说明生活的无聊与空虚。这样, 剧本中的靴子和帽子也就是生活的一种象征。荒诞剧使人透过那一些光怪陆离、支离破碎的图象,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危机的内核展现在人们面前。虽然在一开始,它只是感觉如坠五里雾中, 但慢慢地习惯之后, 人们就会进行联想、思索,一直到心中产生共鸣,并感悟到现实生活实际上就是这么一回事。

在西方荒诞剧中,台词并不引人入胜,语言也不尖锐,通常只是将生活中的基本常用词语重复,甚至使语言呈现颠三倒四的状态。西方荒诞剧就是使用荒诞的形式,以此来使得荒诞的内容表现在人们眼前。这样一种离奇的手法把荒诞的主题表达到了极致,也使这个流派以其“反戏剧”、“反文学”、“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了一个独树一帜并有着巨大影响的戏剧流派。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等.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53.

[2]贝克特/尤奈斯库/阿尔比/品特.荒诞派戏剧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7.

[3]袁可嘉,等.外国现代派作品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3.

[4]何望贤.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论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775.

[5]蔡永恒.《尤奈斯库戏剧浅谈—兼论荒诞派戏剧》[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1-66.

[6]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45.

[7]韩曦.《荒诞世界中的荒诞人生-从贝克特与尤奈斯库看西方荒诞戏剧》[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01-106.

[8]万书元.《荒诞派艺术探源》[J].艺术百家,1997(3):48-55.

[9]肖凌,高文婧.《谈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J].艺术教育,2014(7):193-194.

[10]曾艳兵.《舞台的颠覆—论“荒诞派”戏剧》[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77-82.

猜你喜欢
创作手法存在主义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体现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研究
以《大协奏曲》为例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
浅谈辽剧武戏《三战张月娥》之我饰演张月娥的切身体会与感悟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