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画”

2016-04-29 08:07颜成丽陈琳
美术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风景画

颜成丽 陈琳

[摘要]我们常说“风景如画”“美如画”。那么“如画”一词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它运用于哪些方面?它与风景画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围绕着这三个问题来论述“如画”一词的发展演变,其中“如画”和风景画的关系为本文论述重点。“如画”一词对应的是"picturesque',它直接触及到西方美术史,具体说是西方风景画史。

[关键词]如画;风景画;文学涵义;美学涵义;趣味标准

一、“如画”一词的来源

从词源学上翻译过来的荷兰语的意思是“适合于画”的,在《艺术风格学》里说到“涂绘的”“入画的”这一风格,也就是说那些题材是适合绘画内容的题材。“如画”一词是在17世纪的最后10年被纳入到英语中,用以表达绘画中生动大胆的制作方法。“如画”的释义像图画一样,在英文字典中首次出现。其“picturesque”一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被解释为悦目的、奇特的,用画的力量来激发想象,同时用画来表现情感,在不断地应用中为风景画提供了一种可塑造的题材,同时本身又成为一种风景画。它在《英文词典》中是与其他短语相结合而出现的,并未作为单独的词条登上历史舞台,这是由约翰逊博士最先提出的理论。而正式纳入词条当中是在乔治·梅森对约翰逊的《英文词典》的增补本中。“如画”一词都没有统一的译文,范景中先生在《艺术的故事》的笺注中使用了两种译文,一种是“如画”取自洪迈的《容斋随笔》:“江山登临之美,泉石赏玩之胜,世间佳境也,观者必日如画。”以及清代画家王鉴的“人见佳山水,辄日‘如画”。另一种是“如画的”《牛津艺术指南》的现今用法是指用非戏剧性的方式表现生动、迷人、静谧等情境,可它没有十分清楚的描述内容,不能唤起确切的形象。随着“如画”一词的产生,它也开始运用于多方面。

二、“如画”一词的运用

(一)文学方面,“如画”用于文学风格,文学风格在使用的过程中,通常具有“栩栩如生”“生动的”等比喻意义,这是由蒲柏所赋予它的新含义,其理论主要注重描述人的行为而不是针对风景来展现,他通过自己对于艺术的学习和理解,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使大部分的景色、背景以及自然环境的描写都是为了衬托和渲染我们的人物画面,使我们的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活起来,而不是死的。因此,“picturesque”一词在《伊利亚特》中的出现为我们后世的文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和模板。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说到的崇高一词的五个来源还是文学方面的,没有涉及到美术的形式领域。

(二)在美学方面,18世纪“如画”一词被用作名词,人们将它与“优美”和“崇高”并列,把它列入美学范畴,经常出现的词汇是“优美”“崇高”和“如画”。这种名词性的修饰性词汇,也为我们的“如画”增添了新的内涵,这是艺术家们对于自然风景的一种称赞,也是领悟大自然的一种方式,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将自然固定起来,也是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三)趣味标准方面,由于“优美”与“崇高”美学范畴的发展和“如画”的运用,“如画”的演变就构成了18世纪趣味发展变化的历史。“如画”代表着一种趣味标准,主要是用于和克劳德·洛兰和尼古拉斯·普桑为代表的“古典如画的”风格的审美概念。英国作家吉尔平推出了“如画”的理论意义,一方面他试图把“如画”和优美与崇高这两个范畴并举:另一方面他又在词语“如画之美”中看到没有不调和的东西,发现了给如画在理论上下定义,最好把他解释为“美的特殊表现类型,这种美在画中令人赏心悦目”。他的“如画”理论包括使用“如画一词”、提出他的定义和制定“如画规则”。英国艺术家在趣味标准的要求和形式下,更多的不是注重自然本身的趣味,而是在克劳德·洛兰、尼古拉斯·普桑或者萨尔瓦多·罗萨的绘画中的趣味,提供给了他们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和标准。

(四)其他方面,艺术史家华特金提出:“如画”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诗人、画家、旅行者、建筑师、艺术鉴赏家等,在18世纪到19世纪这个时间段,更加盛行起来。

三、“如画”和风景画

(一)“如画”和风景画之间关系的萌芽,二者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是相辅相成的,北方画家就主要以风景画为主导,作为一种北方画家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北方人大多生来性格比较豪放粗犷,对于自己所在环境的山河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而形成了一种广阔的胸襟,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北方画家的艺术传统就处于这种刚性的视觉体验,而西方就是在视觉体验上的视觉盛宴,他们从现实风景中将这些元素抽离并强化出来,从而加以欣赏并赋予美学意义。所以二者之间的关系虽然出处各不相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风景在画面中的地位逐渐改变。在16世纪之前的绘画艺术中,我们知道古典绘画艺术中的最高形式是宗教画、历史画和神话题材。从艺术家的画面中风景的比例来看,人物在前景中占据了画面比例的绝大部分,而风景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被省略的一部分,风景往往起到一种衬托和渲染的作用,处理方式也很随意和程序化,二者所占的比重大不相同。古典绘画在17世纪兴起并起到了一定的转折作用,人物和风景的比重与之前相反,风景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人物则越来越占次要位置,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人们在重视历史画、宗教画和神话题材这样的重大主题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画面的技巧与策略因素,在这种思想态度和观念的转变下,风景在画面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三)“如画”与画家的关系。法国人尼古拉·普桑是最伟大的“古典主义美术”大师,成名于罗马。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提到普桑满怀热情地研究古典雕像,因为他想以古典雕像的美来帮助他表达心目中的淳朴而高贵的昔日故土的景象。他的代表作《阿尔卡迪亚的牧人》表现的就是南方宁静的风景,男子们和漂亮的女子在墓碑前,男子们试图辨识墓碑上的文字,而女子则高贵安静地站在那。法国画家克劳德·洛兰在画中他仅选择和他往昔梦幻中场景所相称的母题,并且他的画面有着金色的光线和银色空气。贡布里希说:“一片风景或一个庭院能使他们想起克莱德的画,他们就说他‘如画(picturesque),即像一幅画。”那么克莱德的画有哪些特征呢?从形式的角度来看,首先是框架式的构图,简单的理解就是我们美术专业的学生外出写生时,我们常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构架在一起来取景的方法。用一些前景把主体框住。常用的有树枝、拱门、栏杆等,这种构图自然会把注意力放在主题上,有助于突出主题。我们说杨·凡·霍延的画《河畔风车》表现了简单纯朴的风车和一片毫无特色的乡土,他可以把平凡的场面变得宁静优美,把熟悉的母题美化。洛兰和杨·凡·霍延的风景画抓住了观赏者的心,使得他们想试图改变本土的景致,仿造画家的创作。《艺术的故事》里提到我们之所以说帆船风车那些简单的东西“如画”,是因为那些母题使我们联想到一些画,然而不是克莱德的画,而是杨·凡·霍延的画。所以当我们走在乡间,对眼前的景色产生喜悦之情时,这快乐恐怕要归功于这些画家。他们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看到平实的自然之美。

结语

“如画”一词到底有怎样的复杂意义,我们始终没有确切的概念,“如画”作为一个抽象性的词,可以被解释为多种意思,其内涵会因为环境和主体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理论上的教条和实践中的不可能都为这个词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了解了“如画”一词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是关乎西方风景画的历史。

[颜成丽 陈琳,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风景画
一代宗师华崇锋华派风景画作品选
风景画
毛茸茸的刺绣风景画
木质风景画
天机自动 触物发声
风景画教学探微
山水骀宕 景致漫漫
智力大冲浪
足球风景画
名画家的聊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