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曾经被宣告绝迹 我国哪些物种“死去又活来”?

2016-05-03 03:33萧野
环境与生活 2016年4期
关键词:扬子鳄普氏朱鹮



它们曾经被宣告绝迹 我国哪些物种“死去又活来”?

丰富的物种组成了中华大地跳动的生态脉搏,然而环境恶化使部分物种灭绝的进程加速。保护濒危物种就像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多年来,我国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甚至到乡一级的野生动物保护体系,还建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体系。在自上而下的一系列努力中,一些野生动物特别是一些“旗舰物种”,从濒危甚至几近灭绝的状态,开始恢复生机,可谓“死去活来”。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重生的珍稀物种,了解它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麋鹿原产于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是中国特有种。

“旗舰物种”译自“flagship species”,指某个物种对生态保护具有特殊号召力和吸引力,可促进社会对物种保护的关注,是地区生态维护的代表物种,被誉为生态系统的“风向标”。它们具有重要的精神、美学或文化价值,就像生态保护领域的“代言明星”。旗舰物种的存在与持续繁衍,代表了这个生态自然系统的完整和健康。以东北虎为例,保护了东北虎及其栖息地,也就为黑熊、驼鹿、马鹿、梅花鹿、狍子等与它共生的物种撑起了保护伞。那么,经过多年保护和繁育,我国有哪些动物物种扭转了种群下降态势,甚至摆脱灭绝风险了呢?

麋鹿:从绝迹到恢复野生种群

2000多年前,《墨子·公输》描绘,楚国的云梦泽到处是麋鹿。然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掠夺后,麋鹿在中国绝迹,流转到英国。

麋鹿原产于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是中国特有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里等级为“极危”。它们头似马、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被称为“四不像”,尾长约30厘米,是鹿科动物中尾巴最长的。它们的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侧蹄发达,适宜在沼泽地行走。夏天的麋鹿毛呈红棕色,冬天呈灰棕色;初生幼仔则毛色橘红,并有白斑。

唐宋以后有关麋鹿的记载越来越少,反映出其数量的减少。雄麋鹿为争夺配偶的角斗非常温和,无激烈冲撞,这决定了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差,容易被捕杀。而且麋鹿主要采食水生和陆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狭窄也是其生存受威胁的因素。在距今约140~120年前,中国野生麋鹿宣告绝迹。

雄性藏羚羊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

现在全世界的麋鹿均来源于北京南苑所养种群的后代。南苑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19世纪末,北京南苑圈养着200~300只麋鹿,它们基本包含了我国野生麋鹿的遗传多样性。然而,1894年,永定河水泛滥冲破南苑围墙,一些逃散的麋鹿沦为饥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捕杀了许多麋鹿,只有一小部分运往欧洲。后来,英国乌邦寺庄园主人贝福特公爵从巴黎等地收集了18只麋鹿,放养在自己的庄园中,成为当时世界上仅有的麋鹿种群。1944年,乌邦寺的麋鹿达到250只并扩散到世界各地。据英国伦敦动物学会统计,已有23个国家或地区的近200个公园或保护区饲养麋鹿。

1985年,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麋鹿种群。首批归国的22只麋鹿中,有2只雌鹿由上海动物园饲养,其余20只(5雄15雌)被放养到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并成立了“麋鹿苑”。流落海外近1个世纪的麋鹿终于重返家园。随后中外专家还在各地考察选址,以使麋鹿恢复野生繁衍。1986年,又有39头麋鹿从伦敦回到了它们祖先的栖息地——中国江苏大丰滩涂。湖南洞庭湖、湖北石首天鹅洲等地后来也都建起了麋鹿自然保护区,河南省原阳县还建有麋鹿散养场。

通过引种扩群、恢复湿地、行为再塑、野生放归等方式,麋鹿的野生行为逐渐恢复。1998年,8头大丰麋鹿首次走出围栏,奔向大自然,结束了被人类圈养近百年的历史。如今,各自然保护区已有不少麋鹿连续3年在野外成功产仔并成活。

研究人员在放归的麋鹿身上安装了无线电定位装置,能实时追踪其活动轨迹。如今,中国已成功繁育麋鹿4800余头,并通过“人工野化”等方式放归自然,在湖南、湖北、江苏、河南等地形成野生麋鹿种群。到2013年底,麋鹿已光荣地被从《世界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去除。据了解,全世界共开展了138个物种的“重新引进”项目,只有15项成功,麋鹿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中国现有麋鹿总数最多,约占全球的76%。

经多方努力,藏羚羊从“濒危”等级下调为“近危”等级。

藏羚羊:摘掉“受威胁物种”帽子

说起藏羚羊,人们首先会想到可可西里,但其实约80%的藏羚羊生活在西藏的羌塘草原。在中国,藏羚羊的分布范围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濒危动物。它们生活在海拔4300~51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荒漠上,善奔跑。成年雄性藏羚羊的头、颈、上部呈淡棕褐色,夏深而冬浅,腹部白色,额面和四条腿有醒目黑斑记,头上长有竖琴形状的角,约50~60厘米,用于御敌。雌羊纯黄褐,腹部白色,没有角。它们鼻孔内有小囊,有利于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呼吸。

藏羚羊的绒毛非常柔软,用其制成的披肩叫“沙图什”,一条贵为数万美元,而这需要用3只藏羚羊的生命来换。高额利润给它们带来了杀身之祸。一个世纪前,藏羚羊多达数百万只,在高原上奔跑如飞,狼也很难追上。到了20世纪末,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仅余六七万只,并于200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

从1981年开始,中国政府严禁一切贸易性出口藏羚羊及其产品的活动。1988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藏羚羊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严禁猎捕。随后,我国建立了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青海三江源、新疆中昆仑以及新疆西昆仑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专门的管理和执法队伍,配备专用车辆和先进通讯设备,有效遏制了盗猎活动。

截至2015年,青藏高原藏羚羊的数量已经回升到20万余只,同年颁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报告,将藏羚羊下调为“近危”等级,摘掉了它“受威胁物种”的帽子。

普氏原羚:从“极危”降为“濒危”

在青藏高原上,还有一种羚羊的数量比大熊猫更稀少、分布区域比藏羚羊更狭窄,青海湖畔是它最后的家园。它就是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的普氏原羚。普氏原羚也是我国特有的羚羊,又称“中华对角羚”,1875年由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瓦尔斯基发现并命名,曾分布于内蒙古、青海、宁夏和甘肃等地。它们体形比黄羊略小,体长约110厘米,雄羚长有一对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内弯。受惊吓时,普氏原羚臀部的心形白毛会竖起外翻,在黄绿色草地的反衬下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

由于环境恶化、过度捕猎、基因退化等原因,普氏原羚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种群数量随之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估计仅有约300只个体存活在青海湖周边。2003年,普氏原羚在该区域难觅踪迹,成为《全球羚羊保护行动计划》中名列首位的濒危羚羊类物种。

2001年,普氏原羚被列为全国15个重点拯救物种之一。青海湖环湖地区成为它在世界上唯一的栖息地。普氏原羚没有自己的草场,要和牧区其他牛羊争食。为了保护栖息地,很多牧民削减了养畜规模。冬季草场内草料不足,政府还安排定期投放草料、颗粒饲料等,并在特护区内修建永久性饮水池,确保它们在特护区内顺利过冬。

为不阻碍普氏原羚的自由迁徙,政府打通其迁徙通道,大范围拆除围栏顶部刺丝,大大减少其死亡数量。救护、驯养和人工繁殖普氏原羚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一定进展和突破。同时,常年组织牧民组成巡护队,巡查非法偷猎等行为。人们还自发成立了环保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动员公众保护普氏原羚。

得益于这些保护措施,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底已恢复到1095只,种群栖息地从7个扩展到11个。普氏原羚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物种威胁等级,也从“极危”降为“濒危”。尽管如此,水源缺乏、误食垃圾等因素仍威胁着它们的生存。

得益于各种保护措施,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稳步上升。

朱鹮:从孤羽7只到子孙满堂

朱鹮是东亚特有种,曾广泛分布于俄罗斯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一些地区。成鸟全身以白色为基调,整个面部裸露无羽毛,呈鲜艳的红色,脚也是鲜亮的红色。朱鹮喜欢湿地、沼泽和水田,喜欢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疏林地带的大树上。

朱鹮是食物链中的高层物种,以小鱼、泥鳅、小虾、青蛙、蟋蟀、蝗虫、田螺等为主要食物,对控制猎物种群具有重要的作用。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猎杀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等的干扰和破坏,朱鹮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普遍认为,野生朱鹮已经灭绝。然而,1981年,科学家在秦岭南麓相对封闭的陕西洋县姚家沟村,再次捕捉到7只朱鹮的身影。

经过30多年保护,朱鹮从曾经的7只发展到现在有2000多只。

最初的保护方法简单又有效,工作人员全天候守护每一枚卵和每一只雏鸟,在朱鹮营巢的树干上安装刀片、挂上伞形防蛇罩,以对付蛇、鼬科动物天敌。为防止小朱鹮从树上跌落,还在树下张起了保护网。不过,其数量增长仍较缓慢。1999年,其野外种群数量才达50只左右。

1990年,科研人员开始进行朱鹮的人工繁育研究,先后攻克了饲料配置、人工孵化、人工育雏等难关。突破技术难题后,人们将保护思路转移到栖息地修复上面。

朱鹮对栖息地的生态要求较高,保护区积极向附近农户推广不施化肥、农药的有机种植方式,减少了污染,为野生朱鹮提供良好觅食环境的同时,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国家也对受损农田进行补偿。保护朱鹮巢穴、看护幼鸟的村民还可得到奖励。一系列举措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社区共管”模式,形成了以专职人员为核心、各林区护林员协助、群众广泛参与的野外朱鹮监测和保护网络。从2000年开始,野生朱鹮每年增加300多只,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曾多次向日本赠送朱鹮,帮助日本进行朱鹮种群的恢复。2008年,陕西洋县朱鹮繁育中心的三对朱鹮远赴韩国,并于次年“喜得贵子”。2013年,中国再次向韩国赠送两只雄性朱鹮,用于联合繁殖研究。

30多年来,朱鹮的数量已经发展到2000多只,分布在中国大江南北以及日本、韩国。中国创造的抢救性保护、社区共管、恢复历史分布(放飞野化)“三步走”模式,成为世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典范。

扬子鳄的野生种群数量达到2500条,才能从红色名录中的“极危”降为“濒危”。

扬子鳄:从不足150只到养殖超万条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曾经遍布中国的淮河和长江流域,有1.5亿多年进化史,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古地质学和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然而,扬子鳄筑穴的浅滩多被开垦为农田,丘陵被大量破坏,蓄水能力降低,干旱和水涝频繁发生,使扬子鳄不得不离开其洞穴,四处寻找适宜栖息地。此外,扬子鳄多年遭到大量捕杀,洞穴被人为破坏,蛋被捣坏或被掏走。化肥农药的使用也大大减少了它们的主要食物——水生动物的数量。1983年的普查发现,野生扬子鳄数量有500条,1999年更是缩减至150条,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为“复兴”扬子鳄家族,我国开展扬子鳄资源清查,基本摸清了扬子鳄的分布特点、种群数量和消长趋势;设立保护点,聘请护鳄员,对栖息环境进行日常管理;收容救护野生鳄,合理搭配放归保护点;依法严打盗猎、倒卖扬子鳄的犯罪行为。

此外,优先开展就地保护和人工繁殖、野化工作,以求壮大野生种群的数量。科研人员还通过基因筛选培育优良品种,预防近亲繁殖、种群退化,建造了扬子鳄谱系养殖池,为野外放归储备和提供优质种源。当前我国人工饲养的扬子鳄数量已达15000条。

为进一步扩大野生种群,扬子鳄保护策略转为繁殖保种和野外保护并重,目前已有78条成功放归自然。2014年8月的调查显示,纯正的野生扬子鳄近5年来变化不大,仍然只有150条左右,加上野外放归鳄,总数可达200条以上。

虽然扬子鳄人工养殖的数量已经很大,野生种群数量也在回升,但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准则,野生种群数量达到2500条,才能将扬子鳄从红色名录中的“极危”降为“濒危”,将数量提升至1万条,才能从“濒危”下降到“易危”。因此,野外保护扬子鳄依然不容懈怠。

大熊猫“降级” 惠及上万物种

在众多物种中,“国宝”大熊猫由于数量稀少、憨态可掬的形象而被人们所熟知。它们生长在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是中国特有种。到20世纪,大熊猫的分布区面积急剧下降,退缩到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六大山系的局部地区,一些大熊猫种群开始出现孤岛状,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上世纪80年代,野生大熊猫数量约1110只,1990年,大熊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

2011年至2014年底,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比第三次调查(1999年6月至2003年底)增加268只,达到1864只(不包括1.5岁以下的幼体),增长16.8%。其中四川省1387只,占全国总数的74.4%。

野生大熊猫在全国的栖息地面积,较第三次调查增长11.8%,达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增长6.3%,达91万公顷。栖息地一共有38种竹子,为其野外生存提供了有力支撑。大熊猫圈养种群规模也从第三次调查的164只增加到394只。鉴于大熊猫种群恢复,2015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将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

世界自然基金会发现,开展针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会同时保护1万多种种子植物(约占中国种子植物的33%)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约占中国脊椎动物的17%)。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庇护了大熊猫,还保护了川金丝猴、四川山鹧鸪、川陕哲罗鲑、横斑锦蛇、独叶草、岷江冷杉等物种,可谓一劳多得。

(萧野/整理)

鉴于野生大熊猫种群恢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将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

(本文撰写过程中参考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网、新华社、科普中国、生态中国网等网站信息,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等文献,特此声明并致谢。)

本栏目责编/叶晓婷

yexiaoting@vip.163.com

猜你喜欢
扬子鳄普氏朱鹮
成长吧!扬子鳄
朱鹮 从7到1000的生存跨越
优雅的朱鹮
朱鹮你好
啊,朱鹮
浙江进行扬子鳄第7次野外放归
普氏野马数量恢复至400余匹
长兴为“活化石”撑起“保护伞”
谁绊住了普氏原羚自由的舞步?
扬子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