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赈灾

2016-05-04 19:49陈泰山
共产党员·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钱粮乡绅赈灾

陈泰山

北宋皇佑年间,吴中地区发生旱灾,灾情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大量灾民涌现,不少人举家外迁,流离失所,许多人因饥饿而死。吴中是指今天浙江省的全境、上海市及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当时称两浙路。

为了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吴中各地官员一面向朝廷请求援助,一面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但是,粮仓库存之米有限,灾情严重,灾民实在太多。昔日风景如画的吴中,一时间凄凉一片。

与此形成较大反差的是,杭州境内却未出现大量饿死灾民的现象,百姓生活较为安定。原来,范仲淹时任杭州知府,他在奏报朝廷的同时,第一时间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同时,采用适当的赈灾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杭州同吴中其他地方比起来,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首先,他向当地的富裕乡绅募集钱粮。吴中地区历来富庶,一些乡绅小有积蓄。这些乡绅当然不愿意把自家的钱粮拿出来,范仲淹一方面写出借据,盖上官印,代表政府表态,将来归还借贷。同时,他承诺,只要你们主动借出钱粮,由官府负责保护你们。那些乡绅最担心的就是灾荒之年饥民暴动,哄抢粮食和财物,而现在有范仲淹代表政府保证,他们很乐意借出一些钱粮。

不过募集到的钱粮还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而且有大量的灾民涌入城中。于是,范仲淹又想出了一个举措。

杭州历来盛行划船比赛,每逢端午,杭州城中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事。于是,范仲淹就劝说一些富户主持搞龙舟比赛,范仲淹本人亲自到场,天天在湖上喝酒游玩。满城的官员和百姓都到水边游玩取乐。灾民或参与造船,或为赛事提供服务。

当时,杭州的佛教盛行,一些豪门富户即使为人吝啬,但对做佛事却非常热心,范仲淹就鼓励他们为寺庙捐赠。同时,他又召集各大寺庙的住持,告诉他们可以兴建寺庙,重修佛像,因为现在正当灾年,民工价钱低廉,只需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办那些平时办不成的事。范仲淹不但劝说寺庙的住持们搞工程,还带头翻修官衙,还有各级官员的官邸,每天动用上千的民工。有些大户见工价如此便宜,便也开始修筑房屋、馆舍……百姓当然很乐意,有活干,就有饭吃。

范仲淹的做法,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认为他在大灾之年,置百姓疾苦于不顾,却大搞赛事,大兴土木,大建官署衙门……有人就上奏朝廷,弹劾范仲淹,说他不体恤民情,在大灾之年,不思救民,反而在嬉戏娱乐上浪费钱物。

朝廷接到奏折后,皇帝也认为范仲淹所为是不务正业,让他作出解释。

范仲淹给朝廷上了奏章,解释道:“大灾之年,流民遍地,仅靠官家的救济,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为从长远计议,必须为灾民找出路,想办法让他们有活做,只有自己赚来一份糊口钱,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之所以提倡、鼓动划船比赛,是因为比赛中要用到船,主办比赛的商家就要拿出钱来造船,造船就需要用工,这样灾民就有活做了。比赛过程中,也需要人工,这样又能给灾民找一份工作。大兴土木,也是这个道理,通过工程建设,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这样一来,那些没饭吃的灾民就有工做,有饭吃。”朝廷接此奏报后,才明白了范仲淹的良苦用心,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表扬了他。

这就是范仲淹的赈灾三策,即发司农存粟救荒、“宴游兴造”、以工代赈。他之所以组织赛事、大兴土木,是为了广开财源,增加就业门路,以此来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既减轻了政府负担,又为灾民找到了就业门路,防止了灾民逃荒,滋生事端,或引发动乱,或饥饿致死,应该说是高明之举。

范仲淹的这种做法十分前卫,对后世影响巨大。而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担当意识和为民情怀,即使在千年之后,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理念中最精粹最有价值的部分,那就是以民心为心,为民谋利益。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只有寥寥几笔,简略记述了范仲淹赈灾的故事,读来很受启发。翻阅了一些史料,作以解读,和大家分享。

猜你喜欢
钱粮乡绅赈灾
文化分裂与秩序失落:《好兵》对英国乡绅文化的反思
海瑞下棋谏皇帝
从“一、二、三”到“壹、贰、叁”
画痴
天下钱粮减三分
一壶酒与一活鹅
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乡村赈灾活动述略(1903-1928年)
银行赈灾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