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桑耶寺

2016-05-04 01:01湖南切吉卓玛
金秋 2016年22期
关键词:赞普吐蕃寺院

◎文/湖南·切吉卓玛

走进桑耶寺

◎文/湖南·切吉卓玛

西藏桑耶寺,自唐代宗李豫大历元年(766年)落成至今,已有1250年的历史了。它是西藏吐蕃时期具有佛、法、僧三宝的精巧别致的寺院之一,也是藏族古老独特的典型文化遗产之一,寺内珍藏着西藏自吐蕃王朝以来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方面的文化遗产,被称为藏族文化的宝库。

佛教在吐蕃王朝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629-650年)正式从唐朝和天竺传入吐蕃。经过一百多年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终于促成了吐蕃王朝第37代赞普赤松德赞建造桑耶寺的决心。当时佛教在吐蕃面临着危险处境,赤松德赞接受了印度那烂陀寺著名学者寂护大师关于建立桑耶寺的建议,并得到了臣民的赞同。这除了佛教本身的发展需要,还有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吐蕃王朝出于维护自己集权统治的需要。当时吐蕃的大本营设在杨柳垂拂的逻娑(今西藏拉萨市),为什么要在远离逻娑的桑耶地区建寺呢?这首先是因为桑耶寺的地址是由印度高僧莲华生大师(寂护大师的妹夫)选定的。莲华生大师还为该寺地基念诵了加持经文。寺院位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境内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的哈布日山下,距泽当镇约38公里,平均海拔3680米,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其次是当时逻娑是吐蕃的政治中心,而反对佛教的贵族势力都集中在那里,桑耶寺远在拉萨东南方,靠近吐蕃赞普冬宫所在地扎玛宫,与南岸的敏卓林寺遥遥相望,可以依靠赞普王室这个靠山。桑耶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塔林立,融汉、藏、印度三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是最具特色的西藏古代建筑,它以金碧辉煌的邬孜大殿和四塔为主体,组成了庞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有11万平方米,大小殿堂总计108座,整体布局再现了佛经中记载的宇宙面貌,故又被称为庙宇组成的城。整座寺院既有别于大昭寺等早期寺院的方形结构,也不同于后期黄教寺院的散点式组合造型,被誉为是一座难以想象之建筑,世间无与伦比之寺院。

桑耶寺落成后,由密宗莲华生大师和高僧寂护大师主持了开光典礼,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法会。赤松德赞从贵族中选出了三老三少一壮共七人,由寂护大师带领出家受戒,这就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批受戒出家的藏族七僧侣,即巴赛朗、桑希、毗卢遮那、甲畦却洋、毗·鲁易旺波、玛·仁钦却、藏勒珠,史称七觉士。巴赛朗受戒后得赐法名益西旺波,即天资智慧的意思。

随后,赤松德赞从汉地、印度、于阗等地邀请高僧住寺传法译经,鼓励贵族子弟出家到桑耶寺修行,并宣布吐蕃全民尊信佛教,又规定了对寺院和僧人的供养,制订了教戒法规,从此奠定了桑耶寺的崇高地位。

在东面的哈布日山上俯瞰,桑耶寺宛如佛经中记载的空寂无垠之体,沿山依次而建。主殿邬孜大殿历代均有增修扩建,占地约4900多平方米,规模宏伟,坐西向东,为金顶三层楼阁。底层为藏式,中层为汉式,上层为印度式。整个建筑融合了汉藏及印度的艺术风格,主殿内有塑像78尊,大佛像高达16米。所供佛像大多系纯金铸成,并饰以珠宝,佛前供器亦大多以金银所造,此外还有藏传佛教精美唐卡十四幅。主殿正门上悬清代皇帝所题“格鲁伽兰”匾额,门口立有高达4.9米的师君三尊之兴佛盟誓碑,镌有古藏文铭刻。殿门左侧有一块古老的吐蕃石碑,高3.8米,碑文记录了赤松德赞于唐大历十四年发布的正式以佛教为吐蕃国教的敕令。大门正廊上挂着一日能发出九种不同音符的唐式大铜钟,系赤松德赞王、王妃、王子所铸造,钟上用古藏文镌着赤松德赞弘扬佛法的功绩。据记载,此铜钟是西藏历史上所铸的第一口铜钟。主殿门前有石狮一对,狮高1.2米,石座为方形,其上雕有方形莲花纹。寺内还有一对汉白玉石像,高1.05米,造型古朴,线条柔美,富有唐代雕刻之风,是该寺现存石雕艺术中的精品。桑耶寺主殿回廊及配殿均有年代久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精美壁画,大殿内的廊道上还有著名的西藏历史壁画,记载了从远古传说的罗刹女与神猴结合繁衍藏族开始一直到宗喀巴大师创立格鲁派的历史。

桑耶寺经历了1250年的风风雨雨,曾几度兴废。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838-842年)灭佛毁寺,禁止佛教,该寺曾被封闭。十世纪后半叶,鲁梅·楚臣喜绕等卫藏十人从康区返回后分居桑耶寺各殿,并筑墙为界,传法授徒,佛教又逐渐复兴,其后成了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公元十世纪初萨迦派统治时期,萨迦五祖之第四祖萨迦班钦(1182-1251年)曾对该寺进行了修葺。清初桑耶寺又遭回禄之灾,现有建筑多为六世和七世达赖时期重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国家曾拨专款进行了维修。1962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把桑耶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只有主殿保存较好,部分佛塔得到了修葺,周围的配殿、佛塔等只能依稀可辨,所幸的是主殿保存了一幅桑耶寺全景图壁画,把过去的规模布局展示了出来。

桑耶寺曾是西藏历史上最大的佛经翻译场所,赤松德赞作为殊胜的功德主,将印度、西藏和汉地的经师齐聚桑耶,来自印度、汉地的高僧与藏族译师共同将梵文和汉文佛经译成藏文,他们共同翻译出了大量显密经籍,成为西藏佛法之根源。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桑耶寺被视为藏地最大的佛教经藏宝库,可惜大部分经藏在清嘉庆十一年的一场大火中被烧毁。

传说初建桑耶寺时,藏地的鬼神常来扰乱,以至于白天建好的殿堂夜晚便被拆毁。从印度请来的莲华生大师登上桑耶寺旁的哈布日山顶布坛修法,以跳金刚舞、念诵密咒等方式降伏了作恶的鬼神。金刚舞的藏语为羌姆,汉人俗称为藏戏或跳神,它是密宗的一种修法方式,用特殊的歌舞来驱魔或镇魔。桑耶寺是金刚舞的发源地,一直流传到今天。如今,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以及沿喜马拉雅山脚的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拉达克等地,甚至包括蒙古和中亚的藏传佛教寺院里,每年都还有金刚舞的表演。

猜你喜欢
赞普吐蕃寺院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Fantasy and reality
浅谈吐蕃赞普时期饮食禁忌文化
吐蕃相论恐热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奶奶起名,实力坑孙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第一篇 藏王聂赤赞普故里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