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不一样的商业逻辑

2016-05-04 09:46张竞艳
出版人 2016年4期
关键词:郭敬明短板文艺

张竞艳

记者:你为什么选择和博集牵手?

郭敬明:和博集合作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双方团队对未来的愿景规划是非常一致的。这些年,我和我的团队每走到一个新的时间节点,都会停下来思考:未来行业究竟会如何改变?未来的市场究竟会有怎样的改变?最世文化一直在行业中扮演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探索全版权运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体系,知道如何将一本书更好地向各个领域延展。

最世文化是非常年轻的团队,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从当年的小朋友渐渐变成了青年甚至中年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最大体会是,在这个行业里,可能当下这几年你是NO.1,但如果始终维持原来的状态,很可能就会在下一次新的浪潮到来之前,被时代所抛弃,不管你曾经有多么辉煌。这也是我为什么希望能在当下和博集展开一个全新的合作。

选择博集,就是因为博集对于未来产业链的布局,可以和我们的很多东西嫁接,从而实现IP放大器的功能。未来,大家会陆续看到很多在过去传统出版界没有出现过的东西,这也是我自己出道十多年以来喜欢扮演的角色:永远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东西,我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一定是新鲜的。我们不怕去做第一个试探性的闯路人,我相信也希望能和博集携手走得更远,一起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多新鲜的思考,能给整个文化行业带来更多新鲜的气象。

记者:有传言你和长江文艺分手,是因为图书出现千万亏损,对此你如何回应?

郭敬明:放眼全国的作家,我算换出版社最少的了,但凡一动就变成大新闻。如果真如传闻所言,我们的图书每年亏损几千万,我们干嘛还要来做图书出版?相信黄总也不会跟我们合作了。

七八年前,传统图书出版占了最世文化90%以上的收入,后来公司有了别的盈利方向,图书收入占比就降到了50%甚至更低。过去一年,最世文化的财务收入比前一年翻了三倍,只是这三倍中,不只是图书扮演重要的角色。

至于合作伙伴,我为什么会从长江文艺进入新的平台,就像我当年从春风文艺进入长江文艺一样,我需要给团队释放更多能量的空间和平台,如果只是局限在图书,就会顶到天花板。

我每次变动都是我和我们公司转型最厉害的时候。从春风文艺到长江文艺,是我第一次身份的转变,从单纯的作家变成了杂志主编、图书出版人,第一次由个人单打独斗到经营最世文化。经过七八年的发展,我必须带领公司迈上新的起点。通过这几年实验,公司向电影等更多领域拓展,我觉得这一套新的商业模式形成时,又遇到了一个新的瓶颈,这时需要我们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合作方,碰撞出更多的合作火花。

记者:在IP热持续升温的当下,你觉得文化产业的短板何在,如何解决?

郭敬明:最大的短板是现在大家还是把各个领域独立切割成区块,做出版的就做出版,做影视的就做影视,做游戏的就做游戏,他们之间的壁垒很高很厚,没有一个顺畅的通路。传统出版机构不是不想进入其他领域,而是没有专业团队帮他进入,影视公司又不懂图书市场,不会判断什么图书是好的IP。

现在国内像我这样的人不多,你首先是作者要会写故事,同时作为出版人要了解出版规律和市场需求;你要成为导演的同时还要做制片人,要有融资能力,构建大盘的能力,甚至后期要扮演产品经理宣传推广你的电影。为什么很多媒体说可能郭敬明的模式很难去复制,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不会让自己停留在一个身份里,我会逼迫自己学更多的东西。

专业的出版人,除了懂资本市场运作、影视市场运作,还要懂创作,懂每个作家的需求,这是我十多年来一直扮演的角色——桥梁,从来不会发生任何交集的两个行业之间的桥梁。从作者转变为出版人,要知道作者、出版人最在意的东西是什么?中间一定要有个桥梁,我就变成了这个桥梁;同样,当我从一个作者向导演转变时,我会明白原著作者最在乎的东西是什么,也明白导演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再一次扮演了这个桥梁;当我再从导演变为制片人、后期宣发产品经理时,知道导演的艺术诉求是什么,也知道市场需求究竟是什么,我就再扮演一次桥梁。

归根到底,如今最大的短板是,壁垒太多桥梁太少,这是我们目前最需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猜你喜欢
郭敬明短板文艺
1942,文艺之春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文艺范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