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杂志篇篇珠玑

2016-05-06 19:30赵东云
铁军 2016年5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铁军新四军

赵东云

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言:“生活若无书籍,犹如没有阳光;智能若无书籍,犹如鸟儿没有翅膀。”好的书籍,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思维,好的期刊,也能带给我们阳光、雨露和翅膀。《铁军》杂志,正是这样的一份优秀期刊。

我与《铁军》之缘,已有六年。六年来,每至月头,总有一种热切的期盼,早早到学校传达室,看看《铁军》杂志到了没有。若到,取回刊物,匆匆回家,倚靠床头,一览为快。《铁军》杂志的页码虽略显单薄,但内容却相当丰富、精彩,充满情感。经过编辑之手、精挑细选的一篇篇文章,文字精炼,感情真挚,事迹感人,贴近现实,犹如一勺勺鸡汤,给读者以无限的心灵慰藉。

阅读《铁军》,感受到强烈的英雄主义气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不能没有英雄主义,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英雄主义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灵魂。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渐行渐远,英雄形象逐渐模糊。当今,物质财富已相当丰富,多元文化生态下的社会,多了一些纸醉金迷,多了一些脂粉气息,更多了不少肤浅和浮躁,只是淡忘了英雄,淡忘了英雄辈出的那个艰难时代,更少了斗志昂扬的英雄气概。是《铁军》,拉近了我们与英雄的距离。你看,《铁军》的精品佳作,叙述往昔的战斗故事,回忆峥嵘岁月,追寻英雄足迹,介绍英雄部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英雄主义的灿烂光辉。《铁军》近年刊载的文章中,对电影《英雄儿女》“王成”原型事迹的挖掘,对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抗日事迹的追踪,对新四军二师将领朱茂绪“英名埋没”的探寻……这些都是讴歌英雄主义的极好素材。经过作者、编辑的悉心收集和精心整理、撰写,一个个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英雄故事可歌可泣,读者读来荡气回肠。这些文字,既是对英雄事迹的崇敬,更是对英雄人物的礼赞,正是《铁军》帮助我们呼唤着时代的英雄主义。

阅读《铁军》,感受到浓浓深情。在那极端艰苦的岁月里,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之所以能够生存、扎根并发展壮大,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因为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有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爱护。《铁军》中的许多文章,都体现了这种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铁军》的文字,是饱含情感的文字。你看,《纪录片<沙家浜>回望抗战烽火》(2015年系列文章),那是军队与人民、艺术家与人民的情感交响;《甘为18个“爹娘”当孝子——记传奇老兵、全国道德模范、当代雷锋孙茂芳》(2015年第3期),那是奉献情怀;《爱国高僧广照抗日传奇》((2015年第6期),那是捍卫民族正义的情怀;《追求史实为还原——访新四军历史研究专家丁星》(2015年第9期),那是铁军情怀;《焦润坤:一颗红心为国家》(2015年第1期),那是家国情怀……战友情、同志情、爱国情、军民情、感恩情,浓烈的情怀,深厚的情谊,怎能不拨动读者的心弦?又怎能不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铁军》与我们贴得真近啊!“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在《铁军》杂志中得到真正的体现。你看,《寻访新四军老战士》栏目文章,拉近了读者与烽火硝烟的距离,也拉进了读者与英雄和战争年代的距离;《昔日根据地 今日新农村》专栏,让我们见证了老区的发展新貌;《绵绵思念》专栏,则是后辈和先烈们的心灵对话;《海洋岛屿与国防》栏目,把我们的视野带到万里海疆,还有当今的海洋争端;《铁军精神进校园》栏目系列文章,则使我们欣慰地看到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

感谢《铁军》为读者奉献了荟萃九州的上乘佳作,每一次阅读,都感受到心灵的涤荡,感受到精神的洗礼。又是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柔和灯光下,我潜心细读,我不感觉寂寞与孤单,因为那些正义、奉献、俭朴、爱国以及林林总总的积极向上的元素,正融入我的精神血脉;我不感觉寂寞与孤单,因为有无数英雄相伴,与那个英雄时代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是一种无以名状的快乐;我不感觉寂寞与孤单,因为我有《铁军》相伴,那一篇篇珠玑似的文章,犹如精神盛宴上一盘盘美味佳肴,使我的心灵感觉到无比充实、无比惬意。

(责任编辑 李赞庭)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铁军新四军
“新四军与新中国”征文与研讨活动参考题
捧读《铁军》《大江南北》
怕什么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向百家图书馆赠送《新四军全书》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