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八旬老人的情怀

2016-05-06 23:06王春梅
老年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孩子

王春梅

26岁风华正茂,他追随信仰,离京北上,扎根边疆,投身党的宣传事业,无悔建设包头;离休22年,他本色不改,笔耕不辍,为包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增添正能量。他就是包头日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刘学谦。

以优秀的作品激励人

在《包头日报》等新闻媒体上,经常能够看到刘学谦的署名文章。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读者反映他的文章言简意赅、文笔不落俗套、观点颇有见地,字里行间充满着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正能量。

刘学谦自称是“北京籍的包头人”,他生于战乱年代的北京,新中国成立前离京北上,15岁进入绥蒙省行政干部学校,被分配下乡工作。1949年末绥远全境和平解放,他随“包头工作团”来到包头,至今已有66个年头。从学生时代在学生会负责办墙报,到参加工作后被组织任命为包头日报社总编辑,至1994年离休后成为自由撰稿人,刘学谦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同文字打交道。从三十而立到步入耄耋之年,他满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热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笔触记录着包头恢宏历史的变迁、宣传着包头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见证着包头人民幸福生活的进步。据不完全统计,刘学谦在离休后撰写、发表的各类作品多达千余篇、百万余字。他形象地称在纸张上“爬格子”织就了他的“笔耕之网”,持续不断的写作生活让他感到精神愉悦、乐此不疲。

如今,刘学谦仍然是包头媒体非常活跃的撰稿人,他把写作看成是记录心境、活跃思维的妙法良方,更看成是为离退休干部代言的舆论窗口。他深知广大离退休干部是党的重要政治资源,他们关注经济形势的新常态、深化改革的新进展、党委政府的新部署、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和改 善民生的新成就。所以, 刘学谦更愿意把自己的笔触转向离退休人员,经常就一些大家关注的问题同老同志们交流讨论,每有新的认识和好的建议,他都会写进文章,用一行行辛勤耕耘的文字去展示广大离退休干部的阳光心态,鼓励大家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

82岁的刘学谦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经常在各类媒体上发表文章,撰写了近50万字的生平年谱《北上绥蒙六十载》;25万字游记《潇洒走四方》;20万字的作品选集《最美不过夕阳红》,这部作品集被收录在包头市委老干部局编印的“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系列丛书中。刘学谦常说,“人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只要我还能动,还能写,就要为社会做一点事,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不能掉队。”

以阳光的心态温暖人

刘学谦奉行“积极养老”的理念,提倡凡事要保持阳光心态。他的信条是: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多做奉献!在包头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网球馆、门球场、健身房、阅览室及书画展厅里,经常能见到刘老精神矍铄的身影。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是:八十我还小,九十不算老,人活百岁不是梦,继续往前跑。他穿梭于室内外,活跃于老年群体之中,善与人交,谈笑风生。

其实,刘学谦也会遇到所有老年人为之困扰问题。在他家客厅的茶几上,摆着缓解疼痛、降低血糖、治疗胃病等等各种各样的药,“人老了,身体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疾病,离不开这些药。”刘学谦说,“吃药治疗是三分,剩下的七分还要有个好心态。”刘学谦的好心态来自对于疾病的洒脱态度,他说自己治病的良方就是靠写作打败病痛。每当他凌晨3点多因带状疱疹等疾病的病痛无法入睡的时候,他便坐在书桌前用写文章来打发疼痛难捱的时间。

刘学谦认为,人生在世,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人年纪大了,但还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即便身体行动不方便,通过读书也能领略风景名胜。他把自己的书《潇洒走四方》转交给市委老干部局无偿赠予老干部活动中心、报社、驻军单位、市图书馆等场所供离退休老同志阅读。

对于生活,刘学谦有自己的保健养生之术,他称为“三个三”:一是“三上网”,即打网球健身、上互联网放眼看世界、在笔耕网上发表文章,寻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保持心灵的快乐;二是“三不甘”:不甘平庸、不甘低俗、不甘寂寞,根据社会需要有所作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三是“三不贪”:不贪酒、不贪财、不贪色,发扬廉洁自律的精神,保持一身正气。

虽然已经离休多年,但是刘学谦坚持认为,人最大的魅力,是有一颗阳光的心态,离开工作岗位不能成为一个人脱离时代、脱离组织的借口。要关注时政和大局,不断补充新的知识,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有所学中有所为,以学促为、学为结合,有所学、有所为就能有所乐。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也适用于广大老同志。他说,“作为离退休干部,我们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对组织忠诚老实,做一名充满正能量的共产党员。”他曾写道:莫道沧桑愈老,且看夕阳娇娆。征战艰辛均越过,何惧道路峰高?三严三实,牢记教导,岂能懈怠?同携手,共圆梦,让余年出彩闪耀。

以无私的奉献帮助人

刘学谦早在1952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已经有60多年党龄的他对于入党誓词记忆犹新,“建国初期,入党誓词跟现在还有点不一样,那时候我们面对党旗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承认党纲党章,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生。那个时候,大家都激动地落泪了,这是神圣的时刻里自己对党许下的庄严承诺。”就是这份当年神圣的承诺让刘学谦始终坚信,离岗不能离党!党培养自己60多年不容易,不能以“年纪大了”为理由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应该秉持“共产党员无功就是过”的理念,尽自己全部的能力去回报党的恩情。

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刘学谦离休后担任了“全国大中城市党报研究会”秘书长的职责,为促进包头市的新闻事业提高和发展贡献力量。他不辞辛苦游走各省市的媒体,采集新鲜经验和做法;组织推进新闻改革,开展业务交流;参与推荐评选好新闻、好作品等。他在包头日报社内部担当老年党支部书记,带领离退休老党员积极开展学习教育、加强青少年教育、扶贫济困等活动,坚持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多年来,没有人记得刘学谦去了多少地方、组织了多少活动、做了多少报告,但大家都记得,他从不要一分钱报酬。他深受老党员们的信赖,老年党支部书记的职位一直连选连任。

在刘学谦所住的社区街坊内,他被街坊邻里称为“忠厚长者”。他经常参加些公益劳动,清理院内建筑垃圾、打扫楼道庭院、植树浇水,出资购买卫生工具、修建车棚,为街坊公共设施修建寻求有关单位帮助和支持,参加对友邻驻军联谊双拥活动等,他用满腔的热忱温暖了身边无数人,社区居民说他是社区的宝贵财富,居委会为他颁发了“为社区建设做出突出贡献”荣誉证书。

几十年来,刘学谦捐款不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每当听到有人需要救助的时候,刘学谦总是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他为希望工程捐款,为洪水受灾群众捐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受灾群众捐款,各类捐款达3万余元。刘学谦把上级领导以组织或个人名义赠给他的慰问金,一分钱也舍不得花,全部用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在包头市开展集中社会力量重点帮扶固阳县工作以来,刘学谦积极参加爱心公益活动,热心帮助贫困学生。市委老干部局工作人员说,“在刘老的影响下,离退休老干部纷纷踊跃捐款,有些老同志还回家抱来干净的棉被衣物捐赠,让人非常感动。”

除了为贫困学生捐衣捐物捐钱,还会带着新买的学习用品去学校看望孩子们,给他们讲各种励志故事。有一次,刘老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对于澳大利亚、斐济等一些南半球国家很感兴趣,他突发奇想,要给孩子们买个地球仪。回到包头就四处寻找地球仪,最终,他买了一个直径1米的大号地球仪送到了学校。回想起孩子们收到礼物时的情形,“看到地球仪,孩子们高兴得不得了,学校也说我送的礼物很有创意。”而刘学谦对于身处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有着更加殷切的希望,“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我希望这个地球仪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美好的世界,树立远大理想,向着梦想展翅高飞,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建设我们的国家。”

以优良的品格培育人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获至宝”,这个“宝”对家庭成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老年人在家庭中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就能倡导一种健康向上的良好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者,刘学谦一直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铭记在心。他认为,人的一生由许多个阶段组成。有的阶段如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气势磅礴;有的却如同潺潺山泉小溪,静谧平淡。不同的阶段却都拥有同样的底色——祖辈传承至今的家风。良好的家风传承是一个家庭和谐美满的重要条件,也是促成好的社风、民风以及政风、党风的必备条件。倘若每一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风,那么,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将获得无尽的正能量。

刘学谦认为家风的培养可以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每个人的言行之中。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刘学谦有自己的妙招。他始终相信,孩子的模仿能力强,长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要培养孩子们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首先长辈要以身作则。比如,他和老伴儿节约用水,孩子们也会效仿。一次到农村去,亲戚家有口水井,可孩子们还是把洗完菜的水留下洗手、拖地用。在刘学谦的教导下,儿子、女儿、孙子、外孙们都习惯艰苦朴素的生活,以节俭为荣,提倡节能减排,享受低碳生活,把家庭开支安排得井井有条,取用有度。他跟老伴儿在家里开设“道德讲堂”,把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讲给孙辈听,用身边人和身边事,触动孩子们幼小的灵魂。

多年来,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召开一次家庭会议,是刘学谦家雷打不动的家规。在家庭会议上,刘学谦会要求每个子女“汇报”当月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遇到的困难。他经常提醒子女和孙辈: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要先学会做人。作为刘家的后代,不能给父辈抹黑,要明事理、守规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人。要热爱家庭,有好家,才能走得远;走得远,才能做大事。

刘学谦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为家人、为社会树立了一个可亲可敬的榜样。离休22年来,他连续3次被评为自治区级“全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和包头市级“全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全市老干部系统中把他列入“先进离退休老干部表彰光荣册”,把他命名为“老有所为先进代表”。

猜你喜欢
孩子
你们这群寂寞如雪的女(男)孩子!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
顽皮的孩子
Hey Blue!蓝孩子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