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苑的奇葩——木偶戏

2016-05-06 00:27佚名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提线木偶傀儡北齐

佚名

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今仍无定论。据考,三国时已有木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开始用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郭秃子的故事

北齐时,出现了“傀儡子”表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南北朝的木偶戏又叫“郭秃”。相传有个秃顶姓郭的人,行事滑稽。后来傀儡戏就把他的形象搬上舞台,引导戏中歌舞,插科打诨,故有此名。

宋代是我国木偶戏空前兴盛的时期。惟妙惟肖的木偶戏,激发了宋代文人的诗兴。宋代文人咏木偶戏,虽多是借观木偶戏抒发感慨之作,但从文中可窥视出“郭秃”仍是宋代木偶戏中的重要人物。杨大年《傀儡诗》云:“鲍老当筵笑郭秃,笑他舞袖太郎当。”刘克庄《无题二首》云:“郭郎线断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

在元、明之际形成的陕西合阳线戏(提线木偶戏),至今仍保留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名“来报子”(癞疱子)。在偏僻的山村有用了数辈的“来报子”形象,其造型是“发正秃”,脸谱近似戏曲中的丑角。老艺人说,“来报子”可以演多种人物,特点是幽默风趣的滑稽表演。据说“来报子”原姓郭。虽不能断定“来报子”就是“郭秃”,但“来报子”的造型及表演特色,仍保留了北齐“郭秃”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出北齐的“郭秃”对后世木偶戏的深远影响。

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精彩的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

提线木偶是古老的汉族木偶戏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乃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古老珍稀的汉族戏剧剧种,数百年来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至今保留700余出传统剧目。一般而言,提线木偶造型多在0.7米左右。关键部位均缀以提线,多的可达三十多条,少的也有十余条,如进行特技表演还要根据需要增加若干辅助提线。木偶人表演各种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艺人的操作技巧,这是提线木偶表演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

杖头木偶是一种汉族传统戏剧。在古代称“杖头傀儡”,是用木杖来操纵木偶完成动作的戏剧。杖头木偶一般身高1米左右,装有三条操作线,两条牵动双手,一条支配头部与身躯。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颈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杖头木偶的偶型有大、中、小三种,分布地域不同,各有特色。

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戏”,约起源于清代中叶。又名“指头木偶”“手托傀儡”“掌上木偶”。在福建南部称为“掌上班”。它是将木偶套在艺人的手上进行表演的一种戏剧。它体积小,操纵灵活。布袋木偶一般长0.2米左右,演武戏的速度,比真人的动作快得多,动作敏捷,准确丰富。它因常演出汉族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并且动作活泼,所以深受儿童喜爱。布袋木偶又是很好的儿童玩具。过去常在街头演出的扁担戏、北京的“苟利子”、福建的“布袋戏”、江西南昌的“被窝戏”等,均属此类。

(选自《科海故事博览·探索与发现》2015年第六期,有删改)

选文第三至第五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顺序?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报子”在造型和表演特色上仍保留了北齐“郭秃”的痕迹?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说明顺序的理解和适用能力。答题时,先浏览全文,再仔细阅读文中第三至五段,便不难发现其主要说明“郭秃”木偶戏的发展历史,看其标志性语言,壮齐时—宋代—元、明之际,答案显而易见。

答案:时间顺序。其造型是“发正秃”,特点是幽默风趣的滑稽表演。

猜你喜欢
提线木偶傀儡北齐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水傀儡考论
东汉
东汉———皇帝成为受人摆布的傀儡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泉州提线木偶动作形式探微
客家提线木偶戏的艺术传承及改善路径研究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一天早晨
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