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活动之“热”冷却了写作思考

2016-05-07 22:45王爱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4期

王爱君

[摘 要]教学实践中,学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活动热情高,但习作兴趣低;活动能力强,但习作水平低;活动时间长,但写作时间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尽情释放,与习作有机交融;强化口语,以我口表我心;抢夺时间,保障随堂练笔,真正发挥活动的价值,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尽情释放 强化口语 抢夺时间 活动作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7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开展活动对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活动热情高,但习作兴趣低;活动能力强,但习作水平低;活动时间长,但写作时间短。该如何优化学生活动,更好地为习作教学服务?

一、尽情释放,与习作有机交融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实践活动一公布,学生兴趣高涨,一旦提出要认真观察,要写作文,学生就如同被浇了一头冷水。如何艺术化地将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习作实际联系起来呢?

1.巧妙记载,巩固记忆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将自身的真情和意识融解到活动中,真正地释放自我,展现自我,尽情地玩耍、实践,淡化功利化色彩,避免学生背负着学习的压力参与活动。而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迅速组织学生对活动的流程以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回忆与梳理,为习作奠定基础。

2.珍惜体验,分享交流

在活动中,无论处于怎样的角色,都会有自身与众不同的感言,如果不能及时地交流分享,学生源自内在的体验就会随着心潮的平静而逐渐消失。如在“画鼻子”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及时让被蒙上双眼的学生说说自己对黑暗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摸不着边际的囧样。

二、强化口语,以我口表我心

《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关注写作与口语之间的平衡,将说与写充分融合,彼此促进。”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口语,加以指导,夯实写作训练。

例如,在一次班级掰手腕PK赛后,学生依然兴趣高涨,教师要求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组对决,很多学生却捉襟见肘,只能粗线条地将比赛的顺序说一遍,难以还原比赛的精彩。如何才能将学生满腹的话语迅速整合、重组,转变为有效、真切的口头语言呢?

1.定本质,指明方向

掰手腕的整个过程,学生都笑声不断,不停地为自己小组的成员呐喊助威。显然,趣味性和对抗性应该成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这一活动的本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感三个维度出发,分别从观众、选手以及拉拉队等不同的角色,将活动的过程表达清楚,尤其是要凸显活动的趣味性和对抗性。

2.明动向,引导启发

习作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内在思考、语言表达以及创造能力。学生无法准确描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变换呈现方式,借助肢体动作或者角色表演等方式,降低表达的难度;教师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抓拍镜头,在学生无法描述时及时呈现,集全班学生的智慧,运用语言攻克难关,让作文课中语言的芬芳弥散开来。

三、抢夺时间,保障随堂练笔

很多活动习作课,教师都与学生一起忘情活动,活动时间过长而留给学生动笔的时间得不到保障。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活动开展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1.精心设计,悉心安排

教师必须明确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放松身心,还是更好地为写作服务,在活动开展之余,务必腾出更多有效的时间保障学生的练笔在课堂内完成。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吹泡泡”活动时,分配器具、拍摄就消耗了近30分钟,在匆忙交流之后,留给学生的练笔时间就只剩下5分钟。如何才能化解这一矛盾呢?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筹划活动,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活动的规则、流程,节约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笔,实现活动与写作的交融。

2.紧缩范围,走向扎实

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既要开展活动,又要交流分享,还要动笔实践,练笔内容的切入点就不能太大。教师可以将练笔的着眼点缩小,以练写片段为主,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一个价值点,将其写详细,写扎实。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再现活动的某一个具体的环节、某一个具体的人物。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