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有课程意识

2016-05-07 10:10黄黎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教语文课程意识

黄黎娟

[摘 要]语文教学应有课程意识。教材中的课文只是我们贯彻语文课程理念的一个平台,教师可从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出发,用课文教,教给学生语用知识与能力,教给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这是“用课文教”对课程意识的最好诠释。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课程 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76

一、案例呈现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执教的都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这一课。A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研究课文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上,以研究学生为什么难忘师恩为主线,包括对田老师的口才与文笔的佩服,对田老师的怀念之情。而B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课文所传递的这些情感的写作方法与思路,包括用词的精准以及篇章结构的安排,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技巧。纵观这两位教师的教学,A教师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而B教师的教学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评课时,大部分教师认为A教师的教学好,因为他声情并茂,触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线,让学生融入文本的情节当中。但是笔者认为,B教师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要知道,对语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篇关于“师恩难忘”的文本就可以达到的。B教师的教学很明显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精神,是用课文来教课程的。

二、原因探寻

在与部分教师交流时,笔者也找到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误读。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以在教学时,许多教师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了音乐、美术、视频等,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为了让课堂教学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精神,一些教师把所有问题都放在情节中让学生来解决。这些教学策略从表面上看,确实体现了新课标精神,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与文本进行对话,与编者对话,但是没有较好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这一版块要求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其中谈了三点。第一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第二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第三点:“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而这三点都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语文课程”。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有课程意识。很明显,A教师的教学脱离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把探索与研讨课文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用课文来代替课程,就课文而教课文,这会误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思路。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教学,学生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研讨“我”对田老师的情感,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效果不好,更没有办法达到语文课程的要求。而B教师的教学才是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把课程特点落实到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明确比课文更重要的是课程,要有课程意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除了从“教课文”向“用课文教”转变,更要在“用课文教”的过程中落实“课程意识”,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程意识的指引下逐步提升。

三、实践策略

“用课文教”,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落实课程意识。

首先,教语言运用,也就是语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表达方法,即用词与用句的策略、写作特点以及写作风格。比如在这一课中,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词语,这也是用课文教的基点,脱离了这一基点,再生动的课堂也是无效的。

其次,教阅读方法。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掌握一种文本阅读方法,让学生可以独立阅读文本,而不是把教学时间放在教课文上。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让学生可以独立阅读与课文类似的文本。

再次,教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也是重要任务之一。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之后,情感得到升华,道德得到发展,并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就比如这一课学完之后,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感激之情,让学生具备尊师、爱师、亲师的情感。

总之,“用课文教”要有一个思路: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才能让课程意识贯穿于教学始终。这些都要事先考虑好,否则无法将课程意识落实到位。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文教语文课程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王文教 中国羽毛球事业的奠基人
“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文教思想及其实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明代前中期武官“文教化”现象初探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