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理解阿曼达的“了不起”

2016-05-07 10:11农海燕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动作语言

农海燕

[摘 要]人物的形象是通过语言、外貌、动作来表现的。要解读一个人,从这考虑事半功倍。教学中,教师可挖掘人物的语言,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解读,通过动作的理解,在头脑中建构人物的形象,而这也是练笔的训练点。

[关键词]阿曼达 了不起 语言 动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77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它包含了该单元的一个很重要的训练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

在学习本课时,我紧紧抓住了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课文的中心句。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我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一些词句来体会,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描写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找出句子后指导学生品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学生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的内心情感。

同样的,阿曼达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呢?我鼓励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读、议议的方式学习。学生最先找到的句子是:“安全通道打开后阿曼达先让同学们出去,最后他才出来。”学生们总结出阿曼达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了同学,这是先人后己的精神。可除此处外,学生陷入了僵局:还有哪里可以表现阿曼达的了不起呢?我又引导学生读前面的课文,特别是与父亲的对话部分。“从对话部分,你读懂了哪些信息?”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说:“阿曼达和他的14个同学躲在了大石板架成的大三角形,很幸运!”我又追问:“想象一下,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房子摇晃。”“灯条摆动。”“楼顶上有东西掉下来。”“教室里马上有人惊叫起来。”“孩子们吓得哭了。”再现这样危急的情境,为的是突出阿曼达的镇静、勇敢,我又接着问:“你们想象一下,阿曼达是怎样表现的?”学生们说:“同学们,别害怕!”“快跟我来,躲到墙角边!”此时的阿曼达像个有经验的小大人,正在组织他的同学逃生。正是他的机智冷静,挽救了13条人命,多么了不起的孩子啊!

“这是在地震发生的瞬间,那么在黑暗的废墟下,被埋了38小时的漫长时间里,阿曼达又是怎样安抚、鼓励他的同学的?”学生马上能从课文的对话中明白:“他一定会鼓励他的同学说,大家相信我,我爸爸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事,他都会和我在一起。”是啊,正是父亲的承诺,正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他又把这种力量传达给他的同学。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到了此时,阿曼达的了不起就立体地展现出来了,他的了不起在地震时、在被埋废墟里、在安全通道打通后都有充分的体现。经过层层推进,像剥笋子那样,最终还原了人物的本真,让学生看到了一个了不起的阿曼达。我相机板书:

此时课后的小练笔就水到渠成了:把与父亲的对话用叙述的语言来写。我又引导学生写写黑暗的废墟里其他孩子是怎样哭喊、怎样不安来对比突出阿曼达的沉着冷静。

经过这样的引导解读,学生读懂了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读懂了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这样的导读设计,让学生对阿曼达的了不起有了更形象可感的认识和体验。

在后来的小练笔中,有87%的学生的小练笔达到或超过两页纸,比平时的一些习作更出色。因为学生被这个小男孩感动了,他在地震发生的前前后后的38个小时里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他用自己的勇敢与智慧挽救了自己与13位同学的性命。他只是一个7岁的孩子呀,多么令人敬佩和感动啊!学生在这样的故事情节中内心得到的是洗礼和震撼,他们发自内心的赞美不由得流露在自己的笔端。这样的解读过程是学生对人物形象感悟升华的过程,是内化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是学生把情感积累外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这样的小练笔已经上升为一种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是一种阅读的最高境界!

实践证明,这样的导读很好地让学生体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方法,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训练点,为后面的课文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引导。

(责编 莫彩凤)

猜你喜欢
动作语言
下一个动作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动作描写要具体
让动作“活”起来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