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对策分析

2016-05-09 10:30李林李雅超
2016年12期
关键词:保险市场风险

李林 李雅超

摘 要:我国是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自然也备受关注。我国的农业面临着自然、市场和政策方面的风险,因此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本文从制度、农业保险和市场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农业;风险;市场;保险

一、农业风险的定义及类型

(一)农业风险的定义

风险就是在特定条件下,预期与最终结果之间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当最终结果与预期状况相差较大时,我们就说存在较大风险。由此可知,风险是可以被预测的,并且风险的大小可以用特定的方法进行测量。农业风险是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由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对农民的收益可能造成损失的情况。当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自然灾害、政策变化等出现,农业抵抗这些因素的能力较差时就会有较大的风险。农业风险与风险一样,具有预期性、可测量性和不确定性。

(二)农业风险的分类

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自然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一些自然条件的改变如空气、土壤、水等发生变化,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或较大的自然灾害直接给农作物带来损害。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农产品市场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不平衡而使农产品的价格出现波动的风险。而农产品的供给对市场价格的变动反应不灵敏,因为农产品周期问题而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会给农民带来较大的影响。

3、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由于农产品经济的不稳定,农业在政策的变化过程中受到冲击。在转型期,国家对农业政策的调整,就会使农民面临政策风险。好的政策会使农民受益,而不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就会使农民受到损失。

二、提高我国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制约因素

(一)缺少专门的农业风险管理制度和机构

自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以来,每家每户都得到了土地,之前农民公社化的集体劳动变为现在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竞争力相对较弱。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仍不完善,土地的流转和使用仍存在一定的阻碍,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减少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一些土地使用纠纷,首先应从制度上保证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风险管理机构,不能对农民的风险提供保障措施。对于广泛存在的农业风险,农民在进行风险预防的同时,国家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农业风险进行管理,对农民防范风险提供指导,并规范一些非政府组织的行为。

(二)农业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意识薄弱

在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主体主要是农户,农户要承担农作物从种植到成长到销售等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国家虽给予一些补贴和价格优惠,但最终的风险管理和承担主体都是农户。受集体经济的影响,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仍停留在有风险集体一起承担的层面上,遇到风险时不能及时抵抗风险,反而是有一种“坐等集体来帮忙”的思想。在我国一些地区,自然环境较差,在技术不发达的过去,只能是靠天吃饭,久而久之,即使是农业技术发达的今天,仍不积极进行农田改造,致使遇到灾害时只是任其发展而不采取措施。此外,农户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自然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差,并且大部分农民的素质较低,缺乏风险防范的知识,在灾害来临时,只是事后进行简单的处理,缺少灾害前的风险防范意识。

(三)抵抗市场风险的措施效果较差

一般来说,政策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农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逐渐增强,

自然风险所造成的产量减少占总产量的比例大约为6%,自然风险给农业带来的损失也逐渐趋于稳定。而由于市场的不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超过20%,市场风险占农业总风险的比例大约为45%,已然成为市场经济中农业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对于农产品实行的保护价格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是保护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而使保护价格失去保护的作用;二是保护价格不稳定,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三是保护价格的执行力度较差,并未得到完全实行。

三、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措施

(一)完善农业风险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政府职能

法律具有强制性,可以有力的规范农业生产中各个利益主体的行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为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保障。在法治社会里,农业风险防范仍需要法律来加以保护,依法治农,形成良好的农业治理环境。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加强执法,提高执法部门的执法水平,提高法律的效力。政府在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上还应积极实行财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稳定农产品价格,为农业风险的防范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还应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农田,为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让农民真正用富有起来,用知识改变农业。

(二)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尚不完善,应逐步将农业风险的管理转为以农业保险保障为主,抵抗农业风险为辅的发展模式,逐步让更多的农户接受农业保险,使农业保险成为农民抵抗风险的主要方式。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并结合商业性农业保险、合作保险和再保险等,逐渐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丰富农民的保险意识,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用农业保险增强农民的抗风险能力。

(三)完善农业市场体系

第一,建立有效的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在农业生产中,价格是影响农产品收益的主要因素。而由于农产品自身周期性的特点,农产品对市场价格存在滞后性,因此,供给量的不平衡常常导致农产品滞销而使农民陷入风险中,政府应在市场无法调节时实施保护措施。首先,应实行农产品储备制度,农产品储备是抑制价格波动的重要方法,当农产品供应较大,市场价格较低时,政府以保护价格进行收购,当农产品欠收,供应不足时,政府再进行抛售,以此来防范农民面临的价格风险。其次,应实行最低限价制度,当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时,政府应根据产量和市场销售情况进行预测,规定农产品的最低价格,来保护农民的利益。

第二,应建立农业信息共享平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尚处于较低级的水平,政府虽然建立了信息平台,但并没有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户和需求者真正的通过信息平台进行交易。

第三,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是农产品销售者与生产者之间通过契约来约定的一种农产品买卖方式。订单农业对市场的规范化要求较高,是先将农产品市场化,再进行生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应杰.我国农业经营风险的特点和现状及管理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2):170-174

[2] 胡宜挺.我国农业市场风险演化:判断与评估[J]农村经济,2010(4):10-13

[3] 冯文丽.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巨灾风险承担体系[J].保险研究,2014(5):31-37

[4] 汪必旺.农户经济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分析——以河南省为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6] 罗东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及风险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

猜你喜欢
保险市场风险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