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死》与《等待戈多》互文性解读

2016-05-09 13:16唐荔
青年文学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互文性个性共性

唐荔

摘  要:《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死》是英国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的代表作之一,剧作家从莎剧《哈姆雷特》中选取了两名次要人物作为主角,用戏中串戏的写作手法,探讨了人的命运的荒诞性,富有浓重的哲理气息。传统意义上,学者都是将《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死》和《哈姆雷特》做互文性研究,但其中的精髓,即事物逻辑性的后面往往隐藏着荒诞性,体现了该剧和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有着更加紧密而又深刻的联系。本文通过运用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来研究这两部剧作,前者是后者的典型改写式戏拟,旨在揭示荒诞派戏剧的共性和个性。

关键词:互文性;改写式戏拟;共性;个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1

一、互文性理论介绍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作为一种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通常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互文性,就是指文本的“互文”特性,是说文本是由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形成。一言以蔽之,即“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的相互关系”,它通过拼贴和仿拟等手段,“借用”已经存在的经典作品,在貌合神离的假象中有意制造了一种特殊的反讽现象,以达到消解经典作品意义和语言规范的目的。

二、《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死》与《等待戈多》共性

互文性文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仿拟式互文,包括续写式仿拟和改写式仿拟,二是拼贴式互文。改写式仿拟是在原作基础上进行改动,阐发剧作家的新观念,通过对母本的改造,达到阐释新意义的目的。而《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死》则是改写式戏拟的代表作。

斯托帕德将他们俩作为主角,还一改莎士比亚剧作中冷酷,工于心计的嘴脸,变得可怜巴巴,傻里傻气,对周围事件迷惑不解,受人摆布和利用的小人物。由于他的作品承载了贝克特等早期荒诞派剧作家的荒诞意识和喜剧手法,但摆脱了他们的悲观情调,西方评论界也把他的作品称为“后荒诞主义”。

这个剧作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确实具有某种相似性,比如对不确定和杂乱无章生活的展现等。斯托帕德自己也承认受到贝克特的影响,他说:“我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死》一剧中显然有《等待戈多》的影响。我极为赞赏贝克特。贝克特剧中的玩笑在我看来是世界上最有趣的玩笑,它以各种形式出现,但最主要的是说话者的自我否定,即很快否定自己几分钟前讲的话。这是不断地建造,又不断地拆毁的过程。”

《等待戈多》写的是人的绝望与等待,处理的是一些基本问题,如时间,欲望,习惯,磨难等等。对于戈多迟迟未露面一事,不仅仅是宗教上的隐喻,还是哲学以及心理学上的隐喻。戈多可以当做,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能够获得某些潜在的满足的所有希望和激励。大多数人都是活在不断的渴望之中,对未来充满着焦急的希望和渴求,一旦希望实现了或者欲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转向其他的事物。

大部分人的生活包括了一种模式或某种循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对现有行为模式发展一种习惯,直到发生了某些危机或者不寻常之事,我们才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其实,这部剧本身就是一种荒诞,本身就毫无意义可言,它并不准备告诉我们任何有意义的内容,它能意识到自己的艺术手法,说明这也是部高度自知的剧作,而人类却仍处在不懈地寻求意义的过程,但是在虚无中要实现意义是十分困难的。

三、《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死》与《等待戈多》个性

但是,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物对白是有意义的,不像贝克特的人物对白相互否定甚至毫无意义。在斯托帕德的剧中,罗森和吉尔三番五次地玩所谓的问答游戏,通过语言游戏,他们分清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而是剧中人物是有行动的,但却是错误的行动,不像贝克特的剧中,人物根本不行动。三是他们不是徘徊在希望与绝望之间,而是始终对生命,对生活和对自由抱有渴望,这也许是斯托帕德和贝克特戏剧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斯托帕德的戏剧主题并非反映一种彻底绝望的心境,他的戏剧人物并不像棋子一样完全被动地任凭他人摆布,而是对某些现象具有观察力和分析力。而贝克特展示的则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希望的现实存在,他的戏剧人物往往陷入极度的焦虑和绝望之中,且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死》以及《等待戈多》之间既存在互文性,它们的普遍共同点就是答非所问,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回答,问也是白问,答也是驴头不对马嘴,人物对白的相互否定,两剧中的主人公说出的话马上又被另一个人物否定,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有说,还有自我叙述的否定,自己说出的话又被自己否定了。此外,语言与动作的相互否定。他们口头上说的是一回事,动作展现的却是另外一回事。然而,两剧也并非完全互文,相比《等待戈多》中主人公的消极被动,《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死》还是体现了主人公一定的执行力,这也是现代戏剧的一个转向,从完全的消极对待这个世界回归到人类意识上一定程度的觉醒及其行动力。尽管最后行动没能挽回人类的命运,但这已经是人类在为自己的命运作斗争所跨出的巨大一步。

参考文献:

[1]王瑾著. 《互文性》[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汤姆·斯托帕德著. 《戏谑:汤姆·斯托帕德剧选》[M]. 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年.

[3]严程莹,李启斌著. 《西方戏剧文学的话语策略: 从现代派戏剧到后现代派戏剧》[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猜你喜欢
互文性个性共性
喜欢在墙上画画是人类的共性吗?
共性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