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机器人要给你当管家,喜欢不?

2016-05-10 08:45徐涛高松
第一财经 2016年16期
关键词:开发者聊天应用程序

徐涛+高松

打开微信,和一个智商不高但油嘴滑舌的小机器人聊天容易让人厌倦;但是,如果有一些小机器人能像你的私人管家一样,默默提醒你天凉加衣,或者你一个消息发过去就能帮忙订好午饭,是不是听起来还不错?

微信暂时还不愿透露是否有往这方面发展的意愿,但Facebook,这个过去一年中一直在学习微信的美国社交网站,表明希望其聊天应用程序Facebook Messenger的未来是这样。

在4月12日Facebook的开发者大会F8上,Facebook宣布推出Messenger Platform,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开发小机器人(bots)的形式,给用户提供服务。

事实上,在F8大会召开的那两天,你在其Messenger里可以和一个叫“F8 Bot”的小机器人聊天。这个小机器人一上来会和你打招呼,说“发明出我的人类让我和你说说关于F8的事”,并列出一堆关键词建议你输入。如果你说“和我讲讲机器人”,它就会说“嗯哼……让我荣幸地向你介绍这些小机器人”,并在接下来的对话框中给出其他机器人的图片和跳转链接。

如果接着问它别的什么,你很快会发现它扮演了客服的角色,这多少替代了会议门口那些提供会务信息的工作人 员。

为了向开发者展示小机器人不仅仅能做客服,Facebook显然对最先在其平台上亮相的第三方小机器人做了精心挑选。其中,CNN的小机器人能每天给你推送最重要的新闻;Spring,一家卖衣服饰品的电商网站,它的小机器人则展示了聊着天就把东西给卖了的可能性;Poncho,纽约一家做天气服务的创业公司,则用小机器人告诉用户天气状况如何。

“我在2013年时曾想过,如果我们的应用能出现在Facebook这样的聊天应用程序中,那就省事多了。”Poncho的创始人之一黄宽说。

他的想法恰好来自于微信。当时微信用户数已然过亿,微信公众平台也已经上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媒体和商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向用户提供内容和服务,加上一些轻量的开发,媒体和商家可以和用户实现一些互动。用户也越来越习惯于一天多次打开微信,聊天、刷朋友圈、看公众号,顺便瞟一眼银行推送的刷卡提醒。

人们的确越来越多黏在了聊天应用程序上,这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也发生在美国。微信披露它现在拥有6.95亿月活跃用户,而Facebook在F8大会上宣称其Messenger的月活跃用户超过9亿。按照Portio Research的数据,全球超过21亿人会经常使用聊天应用程序。

事实上,当聊天平台加入更多功能,用户自然会抛弃一些相应的App,转而使用聊天应用程序上的功能。最先被抛弃的是短信和电话。

微信更早发现用户并不反感聊天应用程序加入服务功能,这促使微信展开人工智能方面的试验。微信内部有一个“模式识别中心”团队,隶属于微信北京研发中心。该团队成立于2010年9月,于2012年9月并入微信,主要做语音、图像识别和语义分析。

除了为自己增加模式识别功能,微信也为第三方“人工智能”提供API接口,比如微软的“小冰机器人”。此外,智能玩具、智能家电和可穿戴设备产品也成为该接口的应用领域。微信还推出了智能开放平台,未来将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如语义理解、人脸识别,甚至声纹识别等开发功能。

不过,这一切还在计划中,微信公众平台上,目前只有一些轻应用:和第三方伙伴实现了微信支付,比如买电影票、付出租车费等功能。它们表现得和浏览器中的应用更为相似,使用步骤也更像是在操作一个网页应用程序。

Facebook在2015年的F8大会上开始跟进微信的做法,例如在Messenger中加入支付功能,并允许商家入驻这个平台。在中国用户已经在其微信上使用滴滴出行一段时间后,Facebook Messenger开始支持用户在聊天窗口中叫Uber或Lyft。到F8大会召开之前,皇家荷兰航空公司KLM也上线了在Facebook Messenger上的服务,允许用户能够通过聊天窗口得到航班更新信息,以及显示电子登机牌。

就和黄宽一样,很多开发者也对这个新平台感到兴奋。因为在iOS和Android平台上的应用程序开发已经饱和。

对于开发者而言,开发一个应用程序不但成本高,而且也很难被用户发现。按照分析机构Statista在2015年7月给出的数据,Android平台上有1600万的应用程序,而苹果应用商店中则有1500万。另外一家分析机构App Annie的数据则显示,iOS系统中应用程序的下载总量已经连续3年没有增长了。

“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做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基于微信公众号,而不是去开发一个App。”微信创造者、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张小龙在今年年初的微信公开课PRO大会上说。

对于Facebook、微信这样已经拥有巨大用户量的聊天应用程序而言,这是一次摆脱苹果iOS和Google Android生态系统控制、建立自己应用程序生态圈的最好机会。

在接受Bloomberg采访时,微软副总裁陆奇说,聊天平台上的能量“某种程度上被微信偶然开发了出来,但现在Facebook看到了它,每个人也都在建造相似的体验”。

但到今年F8大会时,Facebook看起来并非是要建造一种和微信生态圈类似的体验。

如果说微信上的轻应用依然是用被动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一些信息和菜单的话,Facebook则希望与用户互动时,能让用户有面对真人互动时那样自然的交流方式,例如直接读懂用户消息中的意思,并给出需要的答案,或者经过信息筛选后给用户个性化的选择和建议。

或许Facebook创始人和CEO马克·扎克伯格的新年愿景能告诉你他是怎么想的。他说受到Facebook Messenger团队工作的启发,他想在这一年中建立一个《钢铁侠》中贾维斯那样的人工智能管家,来帮助他处理家务事和工作上的事情。

硅谷一直着迷于人工智能助手这样的概念。Google、苹果、亚马逊、微软等公司都曾向用户推销这种想法。

Google的智能助手Google Now会安静地躺在你的手机里,在需要时向你推送你的当日行程,或者告诉你快递已经送到了楼下;苹果的智能助手Siri和微软的Cortana则在智能手机中允许用户通过语音向它发问或下达指令;亚马逊的智能音箱Echo会默默听着房间内的谈话,在听到指令的时候放音乐或者直接在亚马逊上下单一瓶洗发水。

Facebook去年也宣称正在Messenger平台上开发人工智能助理M。但这个机器人始终没有公开亮相,只有加州的几千人试用过。为了让M真能什么工作都能做,Facebook不得不用一个团队来人工处理那些机器无法完成的需求。例如,当用户和M说想要旧金山一家小比萨店的比萨,而这家店根本不支持在线订餐时,Facebook的一名员工不得不去打这个订餐电话。

所有这些期望开发出贾维斯般机器人助理的公司都已经发现,人工智能虽然竞争不小,但还没有聪明到那种程度。也正因此,Siri才总是被调戏,因为人们认为它答不出问题时的插科打诨很有趣。

但随着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开发一个并不那么聪明但术业有专攻的小机器人变得简单了。

XOXCO,这家位于美国奥斯汀的软件公司的故事也许可以算是个例证。

在2013年年末,这家公司的合伙人Ben Brown想要解决一下大家的午餐问题—和所有办公室人群一样,一到中午,大家就开始为午餐犯选择困难症:虽然对周边的餐馆已经熟悉得一清二楚,但每天都要决定去哪一家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

他写了一段机器人小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你发一条信息给这个程序,小机器人会在公司周边超过20多个餐馆中选择一个并回复给你。在这之后,Brown的同事将更多的餐馆信息加了进来。

整一个自娱自乐之作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那么费力。但他们不太可能将这段程序设计成为一个应用程序并放在应用商店,不仅仅是因为在诸多餐馆推荐应用程序中脱颖而出太难,也因为在美国,没人会仅仅因为想要吃个午饭而专门下载一个应用程序。

但在另外一个平台上,他们却看到了机会。这个平台就是工作聊天应用Slack。在这款用户量飞速增长的应用中,人们花大量时间在上面讨论工作,到中午时,这些讨论工作的人难免也会讨论一下午饭,这时有个小机器人能帮助下单,就显得顺理成章。

Facebook Messenger的负责人也说,在聊天平台上,小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它们更贴近人们对话的情境,也能给用户更加及时的反馈。

在意识到即使不那么聪明的小机器人也能带来效率和使用体验后,Slack在2015年12月设立了一个8000万美元的基金,来投资那些可以接入其平台并给用户带来服务的聊天机器人公司。

现在,Brown的那个送餐机器人已经演化成为Howdy。它提高了自己的自然语意识别功能,除了能为办公室订餐,也能协助分配工作及追踪进度。

在2016年4月微软的开发者大会上,微软展示的小机器人也有订餐功能。当你说“订三份有着加倍奶酪的意大利香肠比萨”时,小机器人能帮你直接对接达美乐的订餐系统,填写你的偏好并提交订单。

其实在Facebook和Slack这些聊天应用程序平台没有大张旗鼓地鼓励开发者对小机器人的开发时,硅谷很多创业公司已经开始尝试用聊天的方式让小机器人提供服务。

例如Magic、Cloe都是通过短信的方式来提供服务,这意味着,即使你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下载应用程序,也可以得到个人助理服务。Magic声称自己能满足用户任何合适的要求,例如订餐,甚至是订一架私人直升飞机;而Cloe则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推荐合适的餐馆或周末活动。

另外一些创业公司依然让自己的服务以应用程序的形式在手机上体现,但用户界面变成了聊天对话窗。

例如Lark,一个专注于健康的App,一改此前向用户呈现一堆数字和图表的方式,只是向用户呈现一个对话界面。其中的小机器人会一步步告诉你今日的运动量,睡眠质量或者了解你摄取的卡路里。所有这些,都试图模拟成为你的私人健身助理。

和《大西洋月刊》同属一个集团的Quartz,推出的应用程序也采用了聊天形式。当你打开这个应用程序,它会和你寒暄,并抛出一段短新闻,你可以通过回复它设定好的表情或文字,来决定需要了解更多还是看下一条消息。

“发消息尽管不是最便利的方式,但通常是最让人感到舒服的一种方式。”联合广场投资(Union Square Ventures)的分析师Jonathan Libov在2015年写道,“我相信用着舒服,而不是便利,是应用最重要的事情,而文字聊天是不可思议的让人觉得自然舒服的媒介方式。”

Slack是最早开始用聊天界面来提高用户体验的公司之一。由于本身就是为用户提供聊天应用程序服务,因此,在初次使用时,有个叫作Slackbot的机器人会和你对话,引导你完整填写个人信息,并熟悉各种功能。

“技术已经能够让你做一个完整的对话机器人,而不仅仅是做出一个决策树(decision tree)或者让人们做选择题。”Luka的创始人Eugenia Kuyda说。Luka是一个能够向人们推荐附近餐馆并帮助定位的应用程序,但界面以对话小机器人的形态出现。最近,这个小机器人的功能扩展到了预报天气和提供新闻。

但如果你是个时间紧张或没太多耐心的人,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忍受这种形式的信息展现形式。例如无论在Lark还是在Quartz中,你在每一个来回的对话中都只能得到一点有限的信息,想要知道更多,你需要耐心等待小机器人的回复,在这样的等候中,很可能你已经打开了一个网页,一眼扫完了数十篇文章的标题。

“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样的对话能吸引住人。”Kuyda说。

当Facebook发布Messenger Platform时,它已经为聊天对话做了一系列改进。除了文字,小机器人可以在对话框中加入更丰富的内容,例如多个可以点击选择的图片和按钮。

即使这样,什么样的机器人不会让用户厌烦依然难以预测。例如在F8大会上亮相的虚拟侦探机器人,它会向你描述犯罪场景、线索,以及问你该如何选择。这个概念不错,但只有简单文字和少许图片的探案游戏真的不好玩,会让人想到计算机刚出现时靠文字进入下一步的联机游戏。

也许问题在于,这些小机器人并没有像Howdy利用好办公场所情境那样,利用好用户对话的场景。

事实上,开发者需要从零开始构思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体验,而后台数据应该如何重新组织。例如对于CNN和Quartz而言,它们呈现给读者的不再是完整的新闻,而是拆分或总结出更短的版本,好让用户在与其互动时得到他们想要的那一部分信息。

Facebook的Messenger Platform本身也限制了用户体验。这一平台是2016年年初在马克·扎克伯格的催促下开始开发的,因此,对第三方开发者而言,功能相对简陋。而最初的那批合作者还不得不忍受Messenger Platform三天两头的改 动。

F8大会时,那些刚亮相的小机器人看起来被大量迅速涌入的用户给折腾坏了。当你问Poncho机器人天气时,这个小机器人隔了大半天才缓过气来给你一个回复。

即使是一周后,许多问题依然在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例如,你试着和电商移动网站Spring的机器人对话,想要看看T恤,结果没聊几句,小机器人就道歉说它出了点问题。

“但这家公司的行动力惊人,你两三个月之后再来看这个平台,一定已经大不一样。”黄宽说。在F8大会上亮相一周后,Poncho小机器人已获得了近10万的用户。

Facebook有理由这样匆忙。别的公司已经显现出展开竞争的迹象。

Telegram,这款以加密用户对话而著称的聊天应用程序在2015年6月就推出了Telegram Bot Platform,并在F8大会后放出100万美元大奖来吸引开发者在其平台上开发小机器人;而Kik,这家曾有机会被Facebook收购的聊天应用程序,也在F8大会召开一周前上线了自己的机器人开发平台。

Google在2015年10月收购了通信服务商Jibe Mobile,并在之后和Sprint、德国电信等运营商合作利用新的通讯服务模式RCS,期望手机最基本的短信功能可以支持视频、位置共享等功能。

Google负责通讯部门的Nick Fox还曾试图收购聊天机器人应用商店200 Labs,但没有成功。

Google和苹果一定会有所动作的理由在于,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小机器人,他们将不再有动力去下载新的应用程序,而出售应用程序是这两个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当然,Google更担心的是,如果所有人都开始直接问小机器人问题,而不是打开浏览器搜索关键词,那它的搜索加广告的商业模式将崩塌。

曾经叹息失去了移动市场机遇的微软也加入进来。它也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用户将能在Skype中通过与智能助手Cortana聊天直接订机票、买东西或者做规划。更进一步的是,微软期望Cortana能像助理一样帮你协调各种小机器人,例如将相关小机器人带入对话以完成你的命令;相关对话结束之后,Cotana可以把这些小机器人请出你们的对话。

微软同时也发布了Microsoft Bot Framework这一架构,好让第三方利用这样的功能,更容易地开发智能小机器人。

事实上,Facebook也走了类似路径。在F8大会上,它发布了开源机器人引擎(Bot Engine)。这个机器人引擎基于Facebook在2015年1月收购的Wit.ai的人工智能技术。此前,智能助手M的开发也是基于Wit.ai的平台。

无论是Microsoft Bot Framework还是Facebook Bot Engine,都能为开发者提供将人类的自然语言转化为机器可操作的技术,并且允许开发者训练它们。对于开发者而言,这意味他们对小机器人的开发难度将大为降低。

所有这些也许会开始吸引更多开发者开发聊天平台上的小机器人,总会有人摸索出在这个平台上究竟什么样的方式能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

如果顺利,也许在聊天应用程序平台上的开发会像在微信上建立服务号一样方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商家会放弃对网页和应用程序的开发,转而只在聊天应用程序中更新信息—这在微信上已经变得明显,许多小商家有微信公众号,却没有网页和应用程序。

一些已经成长为应用程序形态的小机器人也会迁徙到拥有庞大用户的聊天应用程序平台上。“我们绝对会在Facebook Messenger上提供服务。”Kuyda说。

后续也许会出现的问题在于,当这些小机器人蜂拥出现时,我们是不是又会回到现在应用程序们所面对的困境:太多的机器人,以至于我们只保留那些最常用也最强大的那些。当然,我们也可以期待这些强大的小机器人有一天能进化成钢铁侠的机器人管家贾维斯那样。

猜你喜欢
开发者聊天应用程序
删除Win10中自带的应用程序
敞开门聊天
iOS开发者调查
iOS开发者调查
栝楼产业开发者谢献忠
三星电子将开设应用程序下载商店
微软软件商店开始接受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