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荔枝历史文化渊源初探

2016-05-13 13:46邹烨燔
当代旅游 2016年3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荔枝

邹烨燔

摘 要:合江县荔枝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论文在史实考证的基础和佐证上,对合江荔枝的历史文化内涵,栽培历史,及其作为杨贵妃贡品的历史依据及精神内涵进行挖掘,探寻合江县荔枝历史文化渊源。

关键词:合江;荔枝;历史文化

荔枝被尊称为“百果之王”。泸州合江县有“中国晚熟荔枝之乡”之称,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合江荔枝在7月上市,一直持续到8月底,较沿海地区的荔枝晚熟,口感好,带有果酸味,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曾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是四川省唯一入选北京奥运会的鲜果,其中品种“带绿”被评为北京奥运水果一等奖、中国国际林博会金奖和“中华名果”。目前合江县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合江荔枝的种植总面积达30万亩,预计总产量可达3000万公斤。

一、荔枝的历史文化内涵

“荔枝”两字出自西汉,栽培历史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古名“离枝”,意为离枝即食。早在西汉武帝期间,荔枝即成为各地抢先向帝王嫔妃进献的贡品。特别在唐代,正值气候转暖,荔枝繁衍呈蓬勃兴旺之势。文人骚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颂荔枝的诗词歌赋。如唐代杜甫的《解闷十二首》云:“忆过泸戌摘荔枝,青风隐映石逶迤。京华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白居易的《种荔枝》云:“红果真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张右的《马嵬坡》云:“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

二、合江荔枝及栽培历史

合江县置县于西汉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古称符县。据考证,四川合江荔枝的栽培历史近2000年。可上溯到汉武帝时期,是北半球最高纬度荔枝生产的集中区。方绮《四川荔枝志(上)》载:“合江原来栽培荔枝,多数系早熟种类,夏至左右成熟,生长势强,实生繁殖,品种变异大”。后来,经过引进外来品种与嫁接,不断改良和繁衍,合江荔枝即以独特的果酸风味蜚声全国,撼动朝野。司马相如《上林赋》也有记载。因其风味绝佳,深受喜爱,唐代或更早即已列为贡品。

合江荔枝有以下三大特色:

1.品种齐全:大红袍、妃子笑、佛顶珠、楠木叶等五十多个品种。其中人们把最喜爱的品种称为“十二金钗”;

2.品质佳:皮薄肉厚且多汁,可食部分达80%以上。其中每100毫升果汁含糖16.68克,含酸0.37克;

3.早、中、晚熟配套。早熟品种有6月中下旬成熟的有乌泡、桂园、饭粑饼、酸梅果等。中熟的品种有7月中旬成熟的大红袍、妃子笑、糯米糍、佛顶珠、降纱囊等。晚熟的品种有7月下旬-8月中下旬成熟的楠木叶、带绿、桂味、坨提等。

三、合江荔枝原产地品种历史文化内涵

合江荔枝史迹甚早,一千多年前,合江即有荔枝,其品种独具一格,并非岭南品系。《四川荔枝志》载:“合江原来就栽培有荔枝,多数系早熟种类,果子在夏季左右成熟,这类荔枝生长势强,但沿用实生繁殖,结果期迟,品种变异大,且多劣变”。“这些品种中尤以‘白荔枝等含有‘绿荔枝的遗传形状,与甜荔枝属性接近,是很有价值的地方特色资源,应引入基因库,称为四川原始材料圃荔枝园,是我国今后育种工作的重要材料基地”。至今尚存的合江镇龙虎洞郑氏地界上的一棵“妃子笑”荔枝树,相传早年所结的果实,便是深受当年杨贵妃所喜爱的贡品。

据《合江县志》载,合江镇槽房村三块石的最佳珍品荔枝,人称“楠木叶”。常年结实量600余斤,8月上旬成熟,核小肉厚,皮薄核小,酸甜适度,是名播遐迩的合江荔枝的佼佼者。外县人以品尝合江荔枝为有口福,本县人则以能吃上“三块石”荔枝为幸运。

虎头乡鸭凼丘的最小果核荔枝,树龄近百年,人称“大红袍”。常年产果量700余斤,果色鲜红,果实肥大,果核全似葵瓜籽般细小,汁多化渣,人称“全焦核荔枝”。

虎头乡海涵村老鸹坪的最晚熟荔枝。树龄逾百年,树势强劲,叶片狭长,人称“楠木叶”。这棵荔枝成熟期为9月中旬,成熟期比普通中熟荔枝晚两个月,比普通晚熟荔枝迟一个月。焦核占60%以上,果大核小,肉质细赋,甘甜化渣,为荔枝品种中最晚熟的植株,独霸市场,一粒难求,价格昂贵。

四、合江“荔枝贡”考

合江的历史,并不是一片荒漠蛮土,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荔枝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泸洲特产,合江荔枝早负盛名。《本草纲目》载:“荔枝始传汉世,初惟出岭南,后蜀中。”《鹤林玉露》云:“唐明皇时,一骑红尘妃子笑,谓泸戎产也。故杜子美有‘忆向泸戎摘荔枝之句。”《太平寰宇记》载:“泸,戎荔枝都是贡品。且戎州贡的是荔枝煎,而泸州贡的是鲜荔枝。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作《解闷十二首》之十诗咏合江荔枝“忆过泸戎摘荔枝,青枫隐映石逶迤。京中旧见君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唐代诗人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宋代诗人曾巩诗云:“玉润冰清不染尘,仙衣裁剪降纱新。千门万户谁能得,只有昭阳第一人。”两首诗中所提到的“妃子笑”和“降纱囊”两个珍贵品种,合江均盛产。而“昭阳第一人”指杨贵妃。1984年1月,胡耀邦总书记在泸州考察时曾说:“当时杨贵妃所食荔枝便是来自合江,用快马日夜兼程转运到长安。”

荔枝之名源于“离枝”。宋·蔡襄《荔枝谱》载:“荔枝之于天下,唯闵粤、南粤、巴蜀有之。”《荔枝谱》仍载:“洛阳取自岭南,长安(今陕西)来自巴蜀,虽口鲜献,而传置之速,腐烂之余,色香味之存者亡几矣。”由于鲜荔枝极易腐烂,保存期不过几日。以致在传输荔枝贡品途中造成“颠坑仆谷相枕藉”的景象,死伤颇多。而在马“慢递”的唐朝,杨贵妃若想品尝到新鲜荔枝,只有与陕西地理位置毗邻的四川满足路程与时间条件。

白居易《荔枝图序》有云:“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这盛产荔枝的南方,大抵不外乎以下几处:其一,福建;其二,两广;其三,四川。其一乃两广之说。运输荔枝必须飞马奔驰,日夜兼程,以每天250公里的行程计算,行程大约需要9到10天,无法保证在荔枝色香味尽去之前把它安全运抵京都长安。其二乃福建之说。《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从福建前往长安,经行路线是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即便以每天250公里的速度昼夜兼程,运输将超过10天这样的荔枝不能食用。即便是出于故土情怀对闽中荔枝赞不绝口的蔡襄,也替杨贵妃感到惋惜,却无法说明贵妃所啖荔枝来自福建。其三乃巴蜀之说,即贵妃所啖荔枝来源于巴蜀。虽然正史上同样找不到证据,但一些相对严肃的野史有明确记载。如《鹤林玉露》:“唐明皇时,一骑红尘妃子笑,谓泸戎产也”。合江民间历年流传着这样一种荔枝保鲜法。即为当年为杨贵妃运送荔枝而发明的:将鲜荔枝放入大竹筒中,用湿泥以密封,这样能以竹子的生命力延续荔枝的保鲜时限。但此方法是否是从唐朝流传至今的保鲜术,还有待考证。

参考文献:

[1]张启元,成明元.对合江特色水果标准化管理的调查与思考[J].北京:中国热带农业.2011(4):19-22.

[2]刘冬莹.中国荔枝栽培利用史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15(04).

[3]晓楚.杨贵妃所啖荔枝产地考[J].人文杂志.2005(02).

[4]耿澜.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J].中国果菜.2014(05).

[5]王震红.荔枝龙眼文化与产业发展[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0.

[6]许欢.独具特色的合江荔枝[J].中国热带农业.2008(04).

[7]合江荔枝品种[J].四川果树.1974(02).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荔枝
吃荔枝
Fruit of the South
不只是美味
荔枝红了到灵山
荔枝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泰国北部荔枝受自然灾害的影响